杜中信:陕西书坛应叫响三秦书风
1961年秋,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国画研究室的赵望云、石鲁、方济众、何海霞、李梓盛、康师尧等6位画家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赢得了广大观众和美术界的高度评价。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召开的座谈会上,被评论界誉为“长安画派”。长安画派从此叫响。
时隔48年后,著名书法家杜中信放言:陕西不但蕴育了“长安画派”,也蕴育出“三秦书风”!
自古以来,文艺创作的活跃和繁荣主要以流派纷呈而体现,流派的出现是文艺创作的多元和深化,在艺术研究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作为学者型书法家,杜中信关注的不仅仅是历代存世的碑帖和当下的书法创作,他将更多的目光投向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书法集群和他们的地域特征——这在当代书法的研究中,无疑是极具价值的学术行为。
记者:中国书画,地域不同,风尚亦不相同,书画界近些年很重视对于地域书画的关注和研究。继“长安画派”之后,针对陕西书法,您提出了一个新的口号:“三秦书风”。形成“三秦书风”的渊源是什么?
杜中信:陕西书法,有着强烈的地域风格,也就是我所提出的“三秦书风”。
“三秦书风”是相对于其他地域的“书风”而言,例如江南山青水秀,南人性格文隽细腻、才思敏捷,书法艺术追求书卷之气,俊秀飘逸,书风秀润。关中天高地阔,民风淳朴,秦人性格粗犷豪迈,书法艺术则以古朴厚拙、气势磅礴为魂,和其他省市书风迥异。
陕西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文化风气以其醇厚、大气、浑朴、刚烈而独立于众多地域文化的格局之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艺术,三秦书风之所以成为三秦书风,三秦厚土的地域文化酝酿出了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形式。作为地域书法,必然深深打上地域文化的印痕,陕西这块文化厚土上所滋生发展起来的书法艺术即谓“三秦书风”。
记者:“书风”是一个群体概念。“书风”的形成和确立应该由一个书法集群来实现,这个集群甚至不属于同一时代。您能否对“三秦书风”的形成进行一次追根溯源?
杜中信:“三秦书风”是一个流派,流派的产生不是由那一个人所确定的,人为的倡导均无力形成,他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而形成产生的。
陕西是文化大省,书法资料非常丰富,如西安的碑林、周原的青铜器铭文、耀县碑林、汉中石门摩崖石刻等等,历朝历代的名碑石刻遍及三秦大地,大量书法艺术瑰宝的遗存,使人们把陕西誉为“书法之乡”,享誉中外,也为陕西书家提供着丰厚的书法营养。在这些存世的名碑石刻里,刚强遒劲、朴实敦厚之风渗透其中。这种风格一脉相承,从颜真卿、柳公权到于右任,从寇遐到刘自椟、卫俊秀,从邱星、程克刚到吴三大,以及我本人和李成海、赵熊等,虽然书体各异,但用笔朴实,不求华丽,用墨浑厚,笔性苍劲,却是共有的个性。是共性,也是传承。这种“个性样式”是三秦书法集群有别于他的标志,也使“三秦书风”得以确立并脱颖而出。
记者:当前书法界也有一种声音,对“地域书风”提出质疑:在当今资讯发达的时代,文化交流和交叉渗透力度日益加大,地域文化的显性影响在逐渐减弱,提出“地域书风”是否还有意义?
杜中信:当下的地域书风、流派有利于引导时代风格的形成,在艺术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价值。细化书家的结构体系会凸显数千年来不同结构体系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把握书法本体的发展规律,深入研究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演变轨迹。(摄影 张宇明)
杜中信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长
杜中信是“三秦书风”的代表书家,也是在人民群众当中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之一。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范来利《老闷》获全国大赛等级奖
- 下一篇:幽默睿智杜中信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