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纸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造纸术,在我的家乡北张村代代相传,大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造纸早已取代了手工造纸,以至于造纸术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近年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成功,奥运会上张锋学、马松胜两位艺人的造纸展示,以及各种媒体的竞相报道,北张村造纸闻名于世,两位艺人也成了世界名人。提起造纸,人们就会联想到古老的纸瀚、笨重的石槽、精致的竹帘和一些简陋的工具,是啊,至今造纸还是古老的作坊式的操作,需要花费很多人力去完成,而这些大多是男人们干的重活。然而,造出的纸张,还需一张张的揭开,再一张张的贴到墙上晒干,然后揭下来,整理、打捆,这些细腻的活都是女人们干的事情。
晒纸,需要晒在光滑的墙壁上,晒出的纸张才平整。过去的北张村,所有的墙壁都是黄土麦秸泥泥的压光墙,家家户户,院里院外,全是光亮亮的土墙,晒上整整齐齐的纸张,便形成了北张村特有的风景。女人们每天起早贪黑,在这光亮的墙壁上一遍又一遍的晒纸。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最早学会的家务活就是和姐姐一起揭纸,母亲晒干的纸,晚上收回来后要一张一张的揭开,整理好,并且以“刀”为单位数好数目,跟着姐姐一张张揭纸,也一张张的学会了数数。那时父亲在外工作,母亲一人在家,既要下地干活,又要完成生产队分配的晒纸任务,几乎每天天刚麻麻亮就开始了晒纸,早晨晒完三、五百张的一块坡纸,然后随着队员们一起下地干活,回家后还需给我们姐弟做饭,看着母亲如此辛苦,我们姐弟四人也很懂事,放学回家就帮着母亲做一些家务活。记得我是小学二年级学会晒纸的,那一天放学回家后,看到母亲晒了一半的坡纸,忽然想到要帮母亲晒纸,于是放下书包,叫来对门端着饭碗的婶子,让婶子教我晒纸。我当时身材矮小,够不到墙顶,就站在凳子上。晒纸是细活,粗心人手一沾纸就会揭破的,湿漉漉的坡纸,薄的三百多张一块,厚的五百多张一块,架在高高的凳子上,用坡架支起来,形成三十度左右的坡度,便于操作。晒纸,先要细心地揭开纸头,在揭纸的过程中还要均匀用力,慢慢的揭下来,不然湿漉漉的纸张只能揭下一半,另一半还粘在坡纸上。当时9岁的我,不慌不忙的揭一张,然后站到凳子上用棕刷往墙上刷一张,因为一心想着要帮母亲,所以我特别认真,慢慢的揭纸,少有破的,把纸平平整整,端端正正的刷在墙上。这样,母亲做饭的功夫,我晒了三十多张纸。母亲做好饭,找我吃饭,看到我晒得端端正正的纸,非常高兴,摸着我的头直夸奖。以后的日子,早晨放学回家就帮母亲晒纸,下午帮母亲揭纸,整理收拾纸,遇到寒暑假,多半时间都在帮母亲晒纸。
春季是晒纸的最好时节,天朗气清,温度适宜,干的稍快一些,而且不干裂,晒出的纸张质量最好;秋季虽然气温合适,然而遇到连阴雨就只能在房檐下晒纸了,且空气潮湿,干得慢,出不了多少纸;冬天晒纸简直太不易了,前一天抄出的纸,晚上压一夜水,已经冻成冰块,母亲冬天领会的坡纸都是冻得硬硬的冰纸,需要用麦秸火烤化了才能揭,数九寒天,边揭边冻,冻了再烤,烤了再冻,直至晒完。纸晒完了,揭纸的手指也冻僵了,母亲的手指一到冬天满是裂口,村里的大妈大婶亦如是。直到现在,一到冬天我的手指还满是疙瘩;夏天晒纸才是真正的晒纸,气温高,纸干得快,是村里大量出产纸张的季节。白天时间长,男人们抄的多,女人们也晒得多。农闲时间,几乎天天要从早晒到晚,身后的墙壁还没晒上,前边晒的已经干了,晒完后面的,就得揭下前面的继续晒,如此循环,每天要晒五、六次。即使中午烈日炎炎,还得顶着草帽晒,晒纸的同时,也晒出了黝黑的健康色。难怪,邻近村庄流传着一句歌谣“有女不嫁北张村,半夜起来站墙根”。
我的童年,几乎是在纸堆中度过,家里到处都是纸,地上、墙上、桌上,甚至床上都满是纸,家家如此,人们平时生活中用的都是自产的纸,孩子写字画画也用自家的纸。纸多了,涂涂抹抹的机会也多,晚上和姐姐揭完纸,挑出揭破的,于是就拿起笔墨开始涂鸦了,每涂抹一张,母亲都说好,也就在那时,我开始了对笔墨的兴趣。
如今家乡的手工纸已成为稀有纸张,当我用这种纸张写字时,儿时晒纸的往事总浮现在眼前,当年晒纸,使我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晒纸,使我心思细腻,如今能够静下心来写字,也是当年细心揭纸中磨练而成的;晒纸,使我从小懂得纸张的来之不易,懂得体贴母亲的辛劳,懂得了珍惜。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