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吕剧绕梁三日
好多人说我的兴趣爱好与年龄不相符,三十出头,唱歌要唱老歌,越老的越是强项;摄影要拍民俗,越是陈旧的越是喜欢;只懂电脑网络,却和书法、绘画、文学圈的朋友打的热乎,而且还有不少忘年交,聊起来没完没了……
我对于民族的东西那是相当的喜欢,二人转、黄梅戏、秦腔、豫剧,还有内蒙、新疆、西南少数民族歌舞都非常喜欢,有机会到一个地方,总想领略一下原汁原味的原始态文化,饮食如此,文化亦如此。
来济南出差,宾馆对面就可见“山东省吕剧院”几个大字,顺便问问路人,说如今还有吕剧演出呢,今晚正好有一出大戏,刚还在报纸上看到演出的消息了呢。“唉呀妈呀,这事整的”,还不赶紧去吧!晚饭后就直奔山东省吕剧院,看了海报知道,今晚的演出是吕剧《小姑贤》,一定是一本正戏了。
吕剧《小姑贤》讲述的是:刁氏做了婆婆后,百般刁难和折磨温顺贤淑的媳妇李荣花,并逼着儿子王登云写下休书。善解人意的小姑桂姐说服教育了母亲,挽留下嫂嫂。全家从此和睦相处。演员全套行头上场,表演、唱腔非常到位,虽第一次听吕剧,但也是如醉如痴,我这个语言天赋极强的了,居然能听懂山东话唱出来的戏剧。唱到精彩处,也忍不住鼓掌,唱到动情处,止不住热泪盈眶!更何况,这个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剧本,用舞台来演绎和诠释“家和万事兴”的朴素道理。
原想偌大的剧场一定不会有多少人来看,但我错了,整个剧场坐的满满当当,再看周围,我乐了,基本上是大爷大妈,至少也是婶婶大叔级的人,像我这个年龄的人基本没有,“应该有,但真没有”!
像这样演传统剧目而爆满的场景好久没见到了,演出结束时,演员精彩的表演使得全场观众全体起立,长时间的鼓掌表示祝贺和鼓励。离开剧院我真正体会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永恒的!
从未看过的吕剧居然让我绕梁三日,我不得不再次感慨民族艺术传世永恒魅力!
吕剧介绍:
吕剧是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曾名“化装扬琴”、“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坐腔扬琴)发展演变而来。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戏曲改革中由山东省戏改组定名吕剧。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
2007年10月中旬,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吕剧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1915年前后,原属广饶县牛庄的时家村(今已划为东营区)老艺人时殿元,也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二、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也有的说,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三、吕戏原来称为捋戏。此说有二: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按奏坠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又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另一种传说是,当年为这种戏起名时,有的老艺人说,这种戏演唱时顺藤摸瓜,捋着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戏吧。捋与吕同音,遂定名为吕戏(吕剧)。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