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文化应被赋予现代意义
一年一度的春节庙会已经落下帷幕,而百姓们喜闻乐见的各类庙会还将继续在各个区县上演,比如长安王曲城隍庙庙会、蓝田水陆庵庙会、周至楼观台庙会等。但若追溯起中国庙会的正宗,还当属城隍庙庙会。不过,有了城隍才有庙,有了庙宇才有热闹的庙会和集市,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城隍庙就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星罗棋布并逐渐兴盛,“城隍文化”也由此深入人心。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网络时代,由“城隍文化”衍生出来的城隍庙会依然盛极一时,可人们对于“城隍文化”却少有关注,假如将其中的文化精髓冷落丢弃,恐怕也是一种遗憾。
城隍信仰由来已久
中国的“城隍文化”确实很有年代,在人们精神思想还处于蒙昧的上古时代,华夏儿女们认为万物皆有神,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城隍也有城隍之神。据《周礼》记载,周代天子就要祭祀八种神,第七种为“水庸”神。另据《陔余丛考》考证:“水则隍也,庸则城也。”由此可见早在周代,城隍信仰就开始出现了。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在汉代,全国各地开始设立城隍庙,并完成由“城隍神”到“人神”的过渡。省民协主席傅功振介绍,汉高祖刘邦即位后,全国各地郡县开始有了设立城隍庙的风气,并将那些英勇善战的忠烈之士封为当地的城隍神。比如名将纪信,在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之时,甘为刘邦做替身出城诈降,最终被活活烧死,刘邦一统天下后便在长安区王曲镇设立城隍庙来纪念他。文天祥就曾任杭州、北京的“城隍神”,民族英雄陈化成也被奉为上海的“城隍神”。关于久久悬疑在西安市民心中的城隍身份,许多专家曾进行过论证,但多年来相争不下,依然没有确切的结论。
“城隍”是个什么官
城隍爷的权力究竟有多大呢?人们传说他老人家保佑着城里一年的风调雨顺和百姓的生活安定,而且权力比地方长官更大,因为城隍既是城池守护神,也掌管着阳界和地府所有事宜,堪称无所不司。
西安都城隍庙住持刘世天道长告诉记者,明代城隍信仰盛极一时,各地城隍庙十分兴盛,城隍神的功能又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城隍神的封号、官级品阶同现实生活中的地方官一样。明代以后,按照祀法,对生前治邑有功者赐予封号祭祀,对有功德的文武官员也奉为城隍。到了清朝,朝廷官吏非常重视城隍崇拜。全国各省、府、州、县均应建立城隍庙,不仅平民百姓平日里祭拜,很多朝廷命官新到地方上任时,也必须亲自到城隍庙中举行奉告典礼。
“城隍文化”的现实意义
但如今也有人认为,城隍信仰不过是封建迷信的产物,烧香祭拜等与现代社会的理念格格不入。其实“城隍文化”并非想象中那么肤浅,其中依然有许多值得传承的内容。
市群艺馆非遗保护部主任王智认为,“城隍文化”首先是一种值得传承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许多上了年纪的“老西安”告诉记者:早年间,西安城里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城隍巡游活动,花费由政府和乡绅大户出资。巡游时,“城隍爷”的仪仗队有
刘世天道长告诉记者,西安都城隍庙从明朝起就统辖着西北地区的大小城隍庙,各州各县的人们每年春节都会到都城隍庙来朝拜,并为总城隍爷奉献一场富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民俗绝活大展演,四百余年从未间断。
刘世天觉得各路城隍神皆是历朝历代的忠烈之士,是人不是神,对城隍的崇拜也是对忠烈的纪念。历史上“城隍文化”对整治吏治也有一定积极作用,明太祖朱元璋曾对大学士宋濂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清代至民国初期,莅任的官员必先到城隍案前焚香,发表告城隍文,表明要当清官。虽有迷信色彩,但对恶人确实起到一定震慑作用。台湾学者张之春觉得,现代社会应当赋予“城隍文化”新的含义,其中一些督促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或其中提倡的“忠孝仁义”都可以继承发扬。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元宵诗话火树银花舞春风
- 下一篇:活跃在民间的长安古乐团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