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所过香积寺只能在长安
唐代诗人王维的《过香积寺》久负盛名,诗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香积寺指的就是西安的香积寺,但最近,河南有人提出,诗中的香积寺应是河南汝州的风穴寺(也称白云寺)。我仔细研读并且分析了这一新说,我认为他们的结论是错误的。王维所言的香积寺只能是西安的香积寺。河南提出的理由是:(1)信佛的王维生活在长安,不可能不知晓香积寺;(2)香积寺不具备数里入云峰的地貌;(3)香积寺环境不符合“古木无人径”的诗歌描述;(4)香积寺不在山中;(5)香积寺没有泉声、水潭和危石产生的条件;(6)这里没有毒龙的传奇。
西安古寺香积寺
的确,今日的香积寺和当年王维《过香积寺》描述的风貌不尽相同,但这只是日新月异、沧海桑田的历史演变所致,我们不能用刻舟求剑的眼光来审视它,更不能用诗歌这样的文学作品来钻研历史问题。因为诗歌的“不知”与现实是否知晓并无关联,王维用 “不知”对应下一句的“数里”,仅是为了表现香积寺出人意料的深邃和幽僻的环境,它完全是出自诗歌巧妙布局的需要。
“数里入云峰”是描述唐代香积寺周边环境的,即使岁月沧桑巨变,但香积寺南望终南山、西瞰神禾原的大格局,今天依然如故。香积寺距离终南山也不过十余里,晴朗天气即可见南山。连明代的赵崡在《宿香积寺诗》中也哀叹这里是“空山日落雨冥冥”,可见香积寺的所在是符合“数里入云峰”的。
唐代香积寺的周边本就是茫茫的森林。早于王维的王昌龄在他的诗中谈到香积寺的环境是“肃肃松柏”;晚些的唐人郎士元描述这里“林行溪宿厌层冰”;著名历史学家
香积寺前为滈水和潏水相绕,二水交于寺庙西南角,称之交水。历史记载,唐时在香积寺建设“香积堰”,其作用本就是调节水量的,民间也流传有“水上碌碡堰(香积堰),漂泊长安县”的顺口溜。在唐代军事斗争中,还曾经掘开过香积寺的堰坝,并且动用了数百兵力。另外,从滈河故道的宽阔河滩,都可见当时香积堰的供水量是很大的。唐代《隆禅法师碑铭》说这里“泉流激洒,比连河于阳面”,其中的“激洒”、“比连”二词正可支持诗歌中的“泉声和危石”。
在今天的香积寺以西紧邻的周家庄村,有“除三害”的周处墓地的传说,周处斩杀害人蛟龙的传奇妇孺皆知,如果香积寺和交水、周家庄、毒龙的故事联系,不是“安禅制毒龙”,那又是什么?香积寺是为纪念善导大师而创建的,善导一生相信乘佛愿力,专念“弥陀名号”即可往生极乐世界。王维的“安禅制毒龙”,强调“安禅”的特别功效,十分贴近善导的把“念佛”看作佛家专一修行的不二法门,也与王维的“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的历史记载契合。
香积寺被人为搬到河南风穴寺,重要的依据是在风穴寺发现的刊刻于公元950年的《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碑文,我们不妨录出,稍作分析:
“风穴禅院,汝乳之北,嵩少之南。后魏山前为香积寺。属当兵火,像毁寺焚。有乡人魏大丑,收以材石,构成佛堂于此山之西北,镇压风穴,即今院基是也。至隋,又为千峰寺。大业中释教中否,缁侣流离,直至唐初,只为阿兰若耳。开元年,有贞禅师,袭衡阳三昧行化于此,溘然寂灭,示以阇维。”
原来,嵩山之南的确是有过一座唤作香积寺的寺庙,这本不奇怪,因为香积寺只是一个来自于佛经香积佛的寺庙称呼。但因为发生大火,佛像毁坏,河南的这座香积寺之后已经不存在了。风穴寺在山之西北,而香积寺位置是在“山前”。两者的关系其实仅限于初建时,风穴寺使用了那个香积寺的建筑材料而已,并不是一寺两名。而贞禅师寂灭于此,对应的是“阿兰若”。佛经说,“阿兰若,名为意乐处,谓空寂,行者所乐之处。或独一无侣,或二三人,于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为造,或但居树下空地,皆是也”。可见,在唐代,连风穴寺都是不存在的。所以,香积寺根本不是风穴寺的原名,在唐代王维生活的时代,更不会有这个名字。
河南风穴寺确实具备 “深山”、“云峰”、“古木”、“泉声”等诗中元素,但是,最早描述这里风景的唐代岑参的《山寺僧房》、元结的《登白云亭》等,都不曾提到过香积寺这个名字,连风穴寺、白云寺的称呼也不曾有,说明这三个名字在那个时期也许都还没有出现。
众所周知,这几年,因种种原因的驱动,文化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风穴寺新说是河南两位学者提出的,其热爱家乡的初衷值得称赞,但是,生拉硬扯的论证是有害的,也是极不负责任的。王维诗歌所言的香积寺,是西安的香积寺无可置疑,河南汝州风穴寺是拉扯不上的。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太乙镇混元宫:元始天尊的修行之地
- 下一篇:“清秀华美”---青华山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