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六院7103厂25车间党员技工素描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7103厂(西安航天发动机厂),活跃着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的党员技术工人队伍,正是他们,用默默的辛勤劳动和过硬的技术本领,让每一个零部件从图纸变成了产品,助推着长征运载火箭的一次次成功升空。近日,记者来到7103厂25车间,见证了一个让人敬佩的党员技术工人群体。
张勇峰,数控车工,中共党员。虽然年仅36岁,却已是响当当的国家特级技师。据说在一次长征运载火箭的技术攻关中,设计人员在图纸上描绘出一个样式奇特的零件,要求工人在一个金属毛坯的深孔内加工出一道密封圈。在张勇峰之前,很多次加工都失败了。这使设计人员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有人提出快点换方案,以赶上进度。但这个零件涉及到火箭的多项性能指标,从设计角度来说,是最优的。抱着再试一试的想法,领导让张勇峰来加工这个零件。由于密封圈位于零件的内腔,肉眼很难看到,而且误差要求不能超过0.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的八分之一,所以加工难度非常大。加工的时候,张勇峰把脑袋歪得跟车床的床面几乎都贴上了,脸也贴住了机床的一个部件,才能通过一丝的缝隙,观察到刀具在里面转动加工零件。张勇峰说:“加工时看不到,加工出来后检测不了,这是两个难点。”靠着对刀具角度和机床刻度的精确把握,靠着长期积累的经验甚至灵感,张勇峰加工出了第一批三个零件成品,被送去进行样检试验,结果个个合格。
杨峰,钳工组组长,高级技师,中共党员。凭着一股子钻劲儿,他吃透了火箭发动机活门组件的加工特点,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快、巧、精、好”的加工风格。在加工某碟盘时,产品要求其中有两个孔的对称度为0.05毫米,表面粗糙度为0.8微米。加工精度之高,尺寸要求之严,是现有设备无法满足的,许多人都望而生畏。面对难关,杨峰勇挑大梁,夜不成寐。经过多次思考和反复不断的试验,通过钻孔、对铰刀的刃磨和转速的选择、进给量大小的确定及冷却液的调配等多项工序后,他终于找到了加工的最佳方案,保质保量完成了生产,从此成为这项关键工序的指定加工者。
王勇,数控车工,中共党员,高级技师。加工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关键件——内底,是王勇曾经遇到的一只拦路虎,其带锥面导向的螺旋槽,工艺要求高,质量要求严。材料是从来没有加工过的铬青铜,必须用五轴五联动镗铣加工中心加工。他和同志们经过不断地摸索、实践,采用Q参数编程,通过对加工刀具材料和尺寸的不断改进,探索出了较为合理的切削用量,使刀具的耐用度从开始的平均4小时提高到现在的112小时;不仅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使加工一个零件的时耗由200小时缩短到现在的68小时,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确保了质量。
还有游建民、丁山洪、陈建华……正是在这些党员和模范的带动下,车间在质量控制、技术革新等方面的能力大大提升,一大批全国、省及集团公司级技术能手纷纷涌现。25车间党支部书记王文说,靠着服务于祖国航天事业的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我们的党员用自己的技术实力,展示了先进性,展现了战斗力。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农民工诗人”王建民赞古城
- 下一篇:“战地女神”刘亚玲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