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缘,中关村里“醉”陕西
生活在西安这么多年了,一直不解关中人为什么如此喜欢吃“凉皮”?任何时候,你看卖凉皮的生意都是那么好,冬天也如此,看到一个个女孩子擦着鼻涕,“吸溜”着又凉又辣的凉皮,更是不明白凉皮的魅力到底在那里?我还是不太喜欢吃,偶尔来一小碗还真吃不完,与其说吃不完,还不如说还是不喜欢!
我喜欢民俗摄影,还专程到长安和户县交界的秦镇拍过凉皮的制作工艺流程,看着人来人往大老远从西安开车过来专程吃凉皮的,还是没有提起我对陕西凉皮的兴趣!
今年离开陕西到广州,首先面对的挑战就是饮食,我这个陕西“面霸”一下没辙了,满街粤菜,“上午茶”、“下午茶”、“宵夜”都无不体现广东特色,看着胃口都不好,偶尔吃着碱面特重,颜色发黄的南方面食,恨不得直喷出去,只有搞一点“粥”才略感舒服。
一个月后,想吃面想疯了,几番打听才找到一家陕西餐厅,就要了一碗油泼扯面,那个香啊,感觉非常解馋,此后经常用数倍面钱的车费去吃一碗面,以至于广东的朋友说非常不理解,一碗面吃了,到底有多舒服?广东人不明白这其中的奥妙啊。
“陕西凉皮子--米皮”
第二次和《家庭》杂志的主编,一个陕西朋友去吃,要了一些陕西小菜,其中就有一道陕西凉皮,不知道是广州天气热,还是更浓的陕西情结,那一次,我才发现,十几年不太喜欢吃的陕西凉皮,竟是一道如此的美味!
后来又调到北京来,我更注意到,我喜欢吃凉皮,但更喜欢吃宝鸡的“擀面皮”,所以,时不时有陕西人的聚会,我就参加一起去,除了一起喝点小酒,互相认识一下外,更多的是冲着能在陕西餐馆吃上一顿久违的陕西小吃,虽是小吃,但我认为那是“陕西大餐”!
“油泼面,看着都香”
就上菜后这一会儿,就有好几个“关中十大怪”产生:“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盆碗难分开”、“有凳子不坐蹲门外”,此情此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拍下来。
席间,大伙很开心,还有些很兴奋,啤酒是一箱一箱的搬过来,我趁大伙互相碰酒的当口,参观了这家餐馆。
我感觉,这家“唐风缘”还是有文化气息的,点菜单扉页上的大红“唐”字篆刻就很有陕西文化底蕴;一边隔档的花瓶是细长的陶瓷瓶,很有一种粗犷豪放的秦风,几束麦穗插在上边,泥土气息很浓;一边镂空的隔档上边摆放着很多凤翔泥塑,让你判断出老板肯定是西府宝鸡人,正如摆放很多农民画的陕西餐馆一样,老板八成是户县人;餐厅的柱子上挂着一串串黄苞谷和红辣椒,颜色很鲜艳,让人非常有食欲;墙上,一个镜框里的凤翔年画更加让我坚信老板是宝鸡人的念头;年画两边挂着两条大蒜辫子;还有一个大红纸上,一个老大的“biang biang 面”的“biang” 字,边上记住、着这种字的几句口诀;空中是大红色的灯笼,墙边是一串串红色的小灯笼,“骊山”、“霸柳”这样的包间名字很西安。
这里的地方还真不小,一进门左拐是一个小厅,进去是一个大厅,大厅周围是包间,厨房的操作间你要是愿意,还可以站在边上看过去,很透明、很干净、很利索。
这里,你要是陕西人,或者你对陕西饮食有兴趣,你可以一人独坐,可以二人私会,可以三五好友小聚,可以一二十人拼桌HAPPY。
这次聚会大家喝的很尽兴,我除了饱餐陕西美食外,也听过瘾了“秦腔”,平时一天难得说上几乎话,更别说说陕西话了,这里交流,你高兴了,就用陕西话去“谝闲传”,所以,实实的说美了陕西话!无论你是鼻音重的陕北话,还是略带四川口音的陕南话,宝鸡口音,渭南口音,关中腔,说什么口音都是“秦腔”啊!
漂在北京也好,扎根北京也罢,说陕西话,聊家乡事,品秦之味!这是陕西人聚会的妙处!
站在“唐风缘”门口道别,这个门头修的很有特色,两边的立柱你在秦阿房宫电影中见过,牌匾上隶书“唐风缘”三个字,让你的确感到一种唐风,一种秦缘!
看着几个群友东倒西歪的离开,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唐风缘,中关村里“醉”陕西!
就算送给“唐风缘”的老板吧!
我喜欢民俗摄影,还专程到长安和户县交界的秦镇拍过凉皮的制作工艺流程,看着人来人往大老远从西安开车过来专程吃凉皮的,还是没有提起我对陕西凉皮的兴趣!
今年离开陕西到广州,首先面对的挑战就是饮食,我这个陕西“面霸”一下没辙了,满街粤菜,“上午茶”、“下午茶”、“宵夜”都无不体现广东特色,看着胃口都不好,偶尔吃着碱面特重,颜色发黄的南方面食,恨不得直喷出去,只有搞一点“粥”才略感舒服。
一个月后,想吃面想疯了,几番打听才找到一家陕西餐厅,就要了一碗油泼扯面,那个香啊,感觉非常解馋,此后经常用数倍面钱的车费去吃一碗面,以至于广东的朋友说非常不理解,一碗面吃了,到底有多舒服?广东人不明白这其中的奥妙啊。
第二次和《家庭》杂志的主编,一个陕西朋友去吃,要了一些陕西小菜,其中就有一道陕西凉皮,不知道是广州天气热,还是更浓的陕西情结,那一次,我才发现,十几年不太喜欢吃的陕西凉皮,竟是一道如此的美味!
后来又调到北京来,我更注意到,我喜欢吃凉皮,但更喜欢吃宝鸡的“擀面皮”,所以,时不时有陕西人的聚会,我就参加一起去,除了一起喝点小酒,互相认识一下外,更多的是冲着能在陕西餐馆吃上一顿久违的陕西小吃,虽是小吃,但我认为那是“陕西大餐”!
上个周末的聚会,发现一个值得给陕西乡党推荐的陕西食府—唐风缘。她坐落在中关村北四环中关村一街上,具体位置就是中关村大街和北四环十字的东北方,向东50米。
周末傍晚第一次去,热心的宝鸡小兄弟还专程为这次聚会画了一张地图,我这个方向感很强的人,靠着记忆中的这张图在“中关村一街”上到处找,到处问,附近的人都不知道有这家餐厅,手机还没有存群友的电话,奔走三十分钟后,我几近放弃回家。后来在大脑中把这张图位置颠倒一下,朝着大方向去寻找,最后在开席前还真找着了。我还跟宝鸡的朋友半开玩笑:以后画图不要把“西”朝上,正规地图都是上北下南的,按照你这个图,还需要“捋一捋”方向。
开始上菜了,那叫一个亲切,陕西秦镇的米皮、长安的搅团、宝鸡的擀面皮、陕北的洋芋叉叉、陕南的小蒸肉,还有杏仁菠菜、拍老黄瓜、凉调香干,还有辣椒炒豆豉夹锅盔,还有正宗的陕西肉夹馍,那个肉很烂很香,馍就是饼,很酥很脆。席间有一个朋友要了一碗油泼扯面,好家伙,盛面的大老碗,碗和盆差不多大,很特色;面又宽又长啊,筷子提起来足足有两尺长,我们都建议他蹲在凳子上吃比较合适和地道,因为这也是“关中十大怪”之一。
“岐山擀面皮”
“长安的搅团”
“陕北的洋芋茬茬”
“陕南的蒸碗-粉蒸肉”
“凉菜--杏仁菠菜”
“凉菜--香葱豆腐干”
“辣子豆豉夹锅盔馍”
“西安小吃--肉夹馍”
席间,大伙很开心,还有些很兴奋,啤酒是一箱一箱的搬过来,我趁大伙互相碰酒的当口,参观了这家餐馆。
“乡党聚会好场所”
我感觉,这家“唐风缘”还是有文化气息的,点菜单扉页上的大红“唐”字篆刻就很有陕西文化底蕴;一边隔档的花瓶是细长的陶瓷瓶,很有一种粗犷豪放的秦风,几束麦穗插在上边,泥土气息很浓;一边镂空的隔档上边摆放着很多凤翔泥塑,让你判断出老板肯定是西府宝鸡人,正如摆放很多农民画的陕西餐馆一样,老板八成是户县人;餐厅的柱子上挂着一串串黄苞谷和红辣椒,颜色很鲜艳,让人非常有食欲;墙上,一个镜框里的凤翔年画更加让我坚信老板是宝鸡人的念头;年画两边挂着两条大蒜辫子;还有一个大红纸上,一个老大的“biang biang 面”的“biang” 字,边上记住、着这种字的几句口诀;空中是大红色的灯笼,墙边是一串串红色的小灯笼,“骊山”、“霸柳”这样的包间名字很西安。
“菜单设计很唐风”
“黑陶插麦穗,就是这么地道”
“乡土气息非常浓厚”
“凤翔年画让你知道老板是宝鸡人”
“这个面食是有口诀的”
“室内风格让你想家”
这里,你要是陕西人,或者你对陕西饮食有兴趣,你可以一人独坐,可以二人私会,可以三五好友小聚,可以一二十人拼桌HAPPY。
“地道、实惠、正宗的陕西小吃”
这次聚会大家喝的很尽兴,我除了饱餐陕西美食外,也听过瘾了“秦腔”,平时一天难得说上几乎话,更别说说陕西话了,这里交流,你高兴了,就用陕西话去“谝闲传”,所以,实实的说美了陕西话!无论你是鼻音重的陕北话,还是略带四川口音的陕南话,宝鸡口音,渭南口音,关中腔,说什么口音都是“秦腔”啊!
漂在北京也好,扎根北京也罢,说陕西话,聊家乡事,品秦之味!这是陕西人聚会的妙处!
“门脸和门头让你怀念,让你忍不住再来”
站在“唐风缘”门口道别,这个门头修的很有特色,两边的立柱你在秦阿房宫电影中见过,牌匾上隶书“唐风缘”三个字,让你的确感到一种唐风,一种秦缘!
看着几个群友东倒西歪的离开,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唐风缘,中关村里“醉”陕西!
就算送给“唐风缘”的老板吧!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以感恩的心去对待……
- 下一篇:“一日看尽长安花”(精华版)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