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僧人释道世
释道世,字玄恽,俗姓韩,祖籍洛州伊阙县(今洛阳),因家历代在长安作官,遂定居为长安人。道世于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去世,终年不详。
道世小时活泼可爱,幼时聪明敏捷,不久热爱佛门,还想参加僧人们的救助活动,二老钟爱难舍,拒绝了儿子的请求,慢慢地道世接触僧人们的佛事活动越来越多,入佛之心日趋坚定。
道世十二岁那年,在长安青龙寺出家,当了一名小沙弥。平时承担一些寺中的炊扫杂务工作,这期间,尤其注意僧人们的诵经,讲经,他不断挤进僧众中学诵、听讲,自己也不时翻阅经典。渐渐地对律部典籍,集中学习起来,并不时请教老师。道世如饥似渴,又钻研佛教各类书籍,越学思路越清晰,最后更羡慕上乘佛法,成了精通律学的青年学者,一时名闻京城和京畿一带。
唐高宗显庆(公元656年——660年)年间,道世命诏参加慈恩寺玄奘的译经班子。后来,皇太子造西明寺,特选佛学渊博的僧人奉命入寺,当时,道宣律师以律学名重长安,为首先僧才,道世的律学仅仅次于道宣,所以,二人同时奉诏入主西明寺。道宣律师在这以前大力弘扬《四分律》,己为有名的律师,唐朝初年,曾在终南山修禅习律,开创南山律宗,后来,道世从旁协助,使律学广为流传。这次二人同赴西明,共宣律学,天下僧众,无人超过,真是珠连璧合,齐放光彩。
道世在西明寺的僧务工作,主要是讲经说典,通过对多部经典的讲说,自己获得一个总的感觉是佛教经典浩如烟海,尽管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却因含义艰深,句子繁冗,使一般人阅读困难,很不容易通览的僧人,望而却步。鉴于这种状况,他决定下功夫,通过对经典的阅览,就着手分门别类、条分缕析,择抄出相关部分内容,共有一千条,划分三十部,一百八十余目,最后编成两本,取名为《诸经要集》。
这部书在编写过程中,道世独具匠心,考虑到世人阅读的方便,每部开篇为“述意缘”,概述这一部的内容,其次为“引证缘”,主要摘录佛教经典中善恶业报的故事,通俗易懂,书出之后,在僧俗间广泛流传,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道世编写的《诸经要集》流传之后,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的反应,对他的鼓舞很大,于是,雄心勃勃,再编一部比这更加完整更加丰富的书来。
道世并不是闭门著书立说,他每天仍坚持讲解经典,越讲领会越深阅读的经典也越来越丰。他更加认识到古今接续,著作多人,虽具有高雅旨趣,佳丽辞藻,但都无补于高僧传记。因此,从浩繁的经典中撮录精华文段,含义深厚的以类编辑,取名《法苑珠林》,总计一百篇,勒分为十部。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到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前后十年才完成。总共六百四十多条目,引述了佛典三藏和儒道外书相关的内容资料。
《法苑珠林》每篇开始为“述意”,仍引《诸经集要》的原文,篇末或部末为“感应缘”,征引的故事,均注明出处,或听人言传,亦载明某说。道世的撰写目的在于,此书的写作,不是虚构浮词,假充篇目,而是引经据典,依实而录,作书都是真真切切的实事,它无疑在佛教的弘扬过程中,会产生极其满意的效果。
道世的这部书,总共引用了四百多种书籍,儒、佛、道各种书籍,需引用的都引用了,当然以佛典为主,引用的书籍,后来因不少战乱和各种原因失传了,毁灭了,可是,正因为如此,它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相当珍贵的文献资料。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如引用的《佛本行经》、《菩萨本行》等五十二种佛典己经失传了原本;引用的《西域志》、《中天竺行经》等地理书也早己不传。都是通过这本书才查阅到需要了解的史地,社会风俗等内容,看来,它己超出了原编者的社会价值,所以,引起后世学者的高度重视。
书因人而出名,人因书而传世。道世编成此书后,兰台令李俨读后很受感动,赞口不绝,并特意为此书写了篇序言,高度赞扬它与初唐名家虞世南的《北堂书钞》和南朝梁僧佑的《弘明集》媲美,能够给阅读的人以“探卷而得意珠”,“披文而饮甘露”,真所谓读此书而大有益的了,所以能得以广泛流传,道世生前寄希望于“道俗流行,传灯有据”,他的目地达到了。
道世一生著述丰富,除《诸经要集》、《法苑珠林》外,尚有《受戒仪式》、《礼佛仪式》共六卷,《四分律讨要》五卷,《四分律尼钞》五卷,《善恶业报》及《信福论》共二十三卷,《大小乘禅门观》和《大乘观》共十一卷,《金刚经集注》三卷,总共十一部一百五十三卷。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张戎:“水力挟沙说”的第一人
- 下一篇:唐太宗后--长孙皇后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