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麓“神仙路”考察纪实[1]
我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是一部奇书,成书于16世纪70年代(1573年)。它志怪志得精,志得奇,鲜活生动,“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先生语),读来津津有味。其花果山猴王出世,蟠桃会大圣偷丹;观音院金池谋宝,黑松林三藏逢灾;缥缈庄菩萨试性,女儿国国王招亲;火焰山唐僧受阻,芭蕉洞猴儿调扇……这些让好多人从儿童读到中年,从中年读到老年,数十年嚼之趣味无穷。该书建国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于1953年,重版于1979年。从重版的《序》和《关于本书整理情况》中得知:该版本为“明刊金陵世德堂”版,刻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离作者吴承恩逝世仅十多年,是最早的刻本,也是最接近于吴承恩原著的刻本。1979年再版时,依据世德堂版刊漏、增补了第九回前的“附录”一回,使整个故事体系更为完整。从其他相关资料也可以得知,在该志怪小说成书之前,元末明初杨景贤已有《西游记》杂剧,元代中叶还有《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及《西游记》话本,金代也有《唐三藏西天取经》院本,南宋更有《唐三藏西天取经诗话》。且《唐三藏西游记平话》当时已引入朝鲜汉语教科书《朴通谚解》,其中“闹天宫”“车迟国斗圣”以及黄风怪、蜘蛛精、红孩儿、火焰山、女人国等许多故事都有。也就是说,吴承恩是在诗话、杂剧、评话等的基础上,整理、加工并且再创造了《西游记》。
那么,《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西游记平话》及杂剧、院本等有没有它们的根呢?这里回答是肯定的。应该说在宋、金、元、明数百年间,取经故事首先孕育衍生于民间。故事是在民间流传、演绎的基础上,逐步上升为评话、诗话、杂剧、院本等的,它的根就在民间。那么,在哪里能寻找到这个根呢?这正是此文要说的,这个原生态的根就在终南山下。终南山脚下有一条古道,沿途群众称作“神仙路”。“神仙路”宽处两米余,窄处仅数十厘米,沿秦岭山脉北侧山脚蜿蜒起伏,东通长安,西达甘肃天水一带,长达近1000华里,沿途尽是唐僧取经的故事,故人们也称之为“唐僧取经路”。民间传说其间有“九妖十八洞,洞洞出妖精”的说法。其罗汉洞、黄牡狼洞、黄风洞、黑风洞、无底洞、芭蕉洞、摩云洞、红孩儿洞、琵琶洞等洞穴今天仍处处可考,且西王母宴请诸神的王母宫、赤脚大仙修行的玉蟾台今天也在。
西安古为京畿重地,文化底蕴丰厚,关于《西游记》的民间传说非常丰富。“神仙路”从长安古城出发,先沿子午古道向南到沣峪口,再顺终南山脚下向西蜿蜒而去,途经长安、户县、周至三地,路程100余公里,其间的基本情况如下:
1、天台山。天台山,位于西安市南侧约20公里的沣峪口西侧,俗呼“天天山”,书称“凤凰山”,宗教信徒称其为“天台山”或“中五台”或“观音山”。山体呈金字塔型,四周山脊呈放射性分布,主峰海拔约1600米。山体东侧为沣峪,西南侧为祥峪,北侧为平原,属秦岭山脉北侧前哨位置上的一座孤峰。顶部围绕观音主峰另有四个小山头,为与沣峪东侧的南五台(大台)、小五台相区别,故称“中五台”;又因观音山是主体,山体周围寺观多为观音道场,也称“观音山”。山体东侧沣峪中有丰德寺、净业寺,是南山律宗的祖庭,盛唐时律宗从这里曾弘化全国,对后世的佛教发展影响很大。西南侧祥峪旧时有两口大锅,口径5—6米,可供成千人吃饭,可见佛事活动之盛。北侧山脚下有观音堂,院门口有两株古柏,逾千年以上树龄;殿后有一株银杏,树龄1400年以上,足见这里宗教活动之久远。天台山北侧有几条山沟,偏东的一条名“十老沟”,沟因何名“十老”,不得而知,但相传山外有一条石洞东通这里,西通高冠峪,当地许多中老年都能说清楚。中间的一条山沟称“黑沟”,入沟五里有弥勒台,为一古已有之的宗教活动场所;从弥勒台再向前10公里,即登达中五台。黑沟西侧有塔盘沟,沟内有百余米高的一面大砭崖,人称“鸽鹁(西安、户县、周至一带的方言把鸽子称作‘鸽鹁’)崖”。一面宽幅瀑布从崖顶垂帘而下,遮蔽着一个恒古无人探究的大石洞,里边栖息着成千上万只野鸽子,当这些野鸽子一起飞翔出洞觅食时,黑压压一片,有遮天蔽日的感觉。沿塔盘沟再向内攀行可入雷公沟,当地人俗称“呼噜爷沟(‘呼噜爷’指雷公)”,沟内亦有百丈砭崖,崖间有两道形似车辙的石瑕直通上下,车辙间且有形似马蹄印的石瑕点缀其中,民间传说此为古时神仙通行留下的痕迹,这里就是当地人所认为的“神仙路”起始点。当地人还认为这里有水帘洞、雷公沟,是孙悟空的衍生地。
2、罗汉洞。罗汉洞位于天台山(凤凰山)北侧,从中五台沿雷公沟而下,出塔盘沟即至。罗汉洞村名碑言:传说村南山根有一山洞,唐代住一和尚,身材高大,臂力过人,常搏虎斩蛇,护佑一方平安,和尚圆寂后成为罗汉。民间传说此洞很深,旧时有人手持火把入洞考察,洞内分岔,一头通十老沟,一头通高冠峪。后来洞口用碾盘封堵了,上建高冠庙,内坐黑神。近来群众在高冠庙后建房,无意间挖出古洞,目睹了洞体的退休教师王济民先生言:“洞里能开进手扶拖拉机。”当地群众古老的传说为:罗汉洞是“九妖十八洞”的第一洞,唐僧取经行此,碰到妖精坐在树下把脑袋从肩膀上卸下来放在膝盖上梳头,吓得不敢走了,适逢罗汉护佑,才顺利西去。
3、紫阁峪。从罗汉洞沿“神仙路”向西,过唐太宗李世民遇虎惊驾的惊驾村,越祥峪、高冠峪峪口,西则有峪名“紫阁峪”。紫阁峪,峪因山名,紫阁山紫阁峰海拔2042米,峰西北侧断崖高400余米,顶如楼阁,夕阳射之,灿然发紫,故名紫阁。紫阁山自古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昔张良辅佐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封剑挂印,偕赤松子游就在这里。紫阁崖畔有黄石洞,洞内有石床、石凳、石棋桌,传为黄石公与赤松子弈棋之处。峪内有一眼趵涌的山泉,相传有僧人于四川将钵落水,后从这里涌出,故称涌钵泉。唐代佛门律宗祖师道宣曾在这里建白泉寺,且与居住在东侧岭上的孙思邈相友善,每一往来,议论终夕。在白泉寺上侧寺儿坪遗址古代另外有古寺,名紫阁寺,当地人呼“阁儿寺”,亦为唐宋时期终南山区的著名宝刹,也即南京《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言:可政和尚取走玄奘顶骨之处。现在旧寺遗址上尚存北宋元祐七年所建紫阁寺塔,2003年专业人士调研,推测该塔即为黄巢发掘兴教寺玄奘墓塔后,僧人捡拾遗骨,于此所建的玄奘灵骨塔。2003年11月份国家玄奘研究中心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在这里召开“玄奘大师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认为:“1、户县境内的紫阁寺,就是古代玄奘大师顶骨的迁移供奉之地;2、陕西户县境内紫阁峪的佛教寺院遗址,极有可能就是传自古代长安兴教寺,传向金陵长干寺的玄奘顶骨迁移供奉寺院紫阁寺;3、陕西户县境内的紫阁峪现存的佛塔与寺院遗址具有及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建议有关部门予以高度重视并予以科学保护。”现在紫阁寺遗址已经成为人们纪念玄奘这位伟大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文化巨匠的瞻仰之地。
4、黄牡狼洞。从紫阁峪口沿“神仙路”向西,过太平峪口唐高祖李渊在隋代所建的太平宫旧址,越乌桑峪口,西侧即黄柏峪。从峪口的崖畔入峪约1公里,东侧山崖下有洞,名“黄牡狼洞”。相传此洞即古代黄牡狼兴妖作怪的洞府。黄牡狼在《西游记》故事中为奎木狼,为天界斗牛宫二十八宿之一,与披香殿侍香的玉女有情,一个先下界为宝象国公主,后一个下界在碗子山为怪。唐僧取经路过碗子山遇难的故事就衍生在这里,但这里的传说远不如《西游记》小说中的生动丰富,只有黄牡狼为怪,玄奘遇难,没有宝象国一说。传说黄柏峪就是黄牡狼的巢穴,黄牡狼就发迹在这里。
5、金峰寺石碑。从黄柏峪口向西,过新阳坡、化羊庙,西侧有古刹金峰寺,“神仙路”就从寺前通过。该寺创建于明成化十年,成化二十年《重修金峰寺记》碑文中旧有:“询诸耆艾,相传曰:唐僧一行曾住锡于斯。奈兵燹之际,石不复存,不知创始于何代。”民国二十二年《户县志》言:“系明成化十年保安王谦齐为宝金山禅师所营建者。”建国后该碑断为两截,中间接缝部位有损,“唐僧一行”四字已经损没,幸清乾隆《户县新志》对该句有记,可补残碑之不足。从碑文可知,民间传说唐僧一行曾经过这里,且曾住锡。该碑文勒于明成化二十年,即1485年,比吴承恩《西游记》成书的明万历初的1573年早近百年。且碑文上的这一内容来自民间“相传”,这个“相传”说明不是“耆艾”亲历,是隔了好多代的很久远的事情,故说明唐僧取经故事在这里比《西游记》小说成书也不是早近百年,而是更早。
6、青牛观。从金峰寺经“神仙路”向西,过将军山,越曲峪河,到三峰山(熊虎嘴、大孤堆、安家坡)下有古庙曰“老君庵”。当地蔡家坡村88岁的知识老人高品三讲:“神仙路”就顺山根从老君庵后边过去。”老君庵所立的石碑载:该庵唐代名青牛观,属楼观台第十七下院,清康熙年间改为今名。原建筑规模很大,有老君殿、三清殿、玉皇楼、王母宫、魔王殿、钟鼓楼等,头天门在北侧十里外的安善坊,建国后旧建筑逐渐被全部拆除,今天仅有新建的老君殿一座。旧时老君庵门前竖宋太祖赵匡胤御赐铁碑一通,记述着其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时赵匡胤之族叔主理青牛观事,山大王张广、周进选压寨夫人,囚前来进香的京娘于魔王殿,被来此避难的赵匡胤知悉,有送京娘回蒲州的一段典故。青牛观中的魔王殿,即太上老君坐骑青牛的享殿,也是青牛在这里为魔作怪的见证。《西游记》中青牛借放牛童子嗜睡偷偷下凡间兴妖作怪,唐僧取经途经其地遇阻,故事就是从这里衍生出来的,青牛精后来由太上老君收伏。
7、站马、马刨泉、雷音寺。从老君庵沿“神仙路”向西经潭峪口,过皂峪口东侧的活佛寺、极乐寺,皂峪口西侧即雷音寺,寺旁有站马村。相传唐僧取经骑白马至此,突然天响一声惊雷,地陷大坑,白马受惊驻足。因白马驻足故,此地即称“站马”。今站马因居住人口增多,已经形成一个近800人口的自然行政村,属户县石井乡管辖。白马因受惊前蹄在地上刨了两下,地上突然涌出两眼甘泉。因属马蹄刨出,人们称其为“马刨泉”。该泉水质甘冽,从古至今都是人们的生活水源。因当时的一声惊雷,曾致使白马驻足,且刨出惠益当地人民的甘泉,后来人们便在响雷处建庙,名“雷音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吴承恩《西游记》小说中有小西天雷音寺黄眉大王假扮西天如来的故事,这里没有。但传说由于一声惊雷闪电故,将小白马的身影魂魄定格在了站马村南侧菜峪口的山崖上了。从站马村西北侧约5公里的丈八寺村瞭望菜峪口的山崖,非常清晰地可以看到山崖上镶嵌着一匹昂首迎风、姿态非常潇洒的小白马。传说唐僧一行再往西去,小白马的肉身即被小白龙吃了,所以它的魂魄就一直栖息在这里。且相传更深夜静,小白马常去丈八寺村旁的胡公泉喝水,人们常能听到小白马往返行走中脖子上所挂的串铃声。当地66岁的戴志明言:自清朝末年西部某喇嘛在菜峪口山崖上盗宝后,串铃声就再也没有听见过。
8、殷家坡。沿“神仙路”由站马村向西,在直峪口东侧云台山下过新兴寺,在直峪口西侧慈云山下过大悲寺,在栗峪口西侧过秦代、隋代甘泉宫旧址,西侧即为涝峪口。涝峪内离口约10公里有殷家坡,为唐王朝重臣殷开山旧居。《唐书》与当地史志均有记载:隋代殷开山为涝峪大谷长,在峪内囤积粮草,招募兵马。李渊举兵反隋,李世民兵围长安,召补殷开山大将军掾,从攻河西,为渭北道元帅长史。后与刘弘基屯兵故城,破卫文升之兵,赐爵陈郡公,迁丞相府掾。再以吏部侍郎衔从秦王讨薛举,战败,被除为民。不久又从秦王平仁杲,恢复爵位,兼陕东道行台、兵部尚书。后再迁吏部,从秦王讨王世充,以功晋爵勋国公,图形凌烟阁,确为唐王朝开国重臣。《西游记》小说中将其渲染为丞相、唐僧的外公,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但殷开山就是生活在“神仙路”旁的一位有地位、有影响、人们熟知的朝中大人物却是事实。人们把唐僧的身世附会在殷开山身上也情有可原。当地的民间传说《江流儿化缘》后来已演化为小戏,可幸的是这一故事被收编于《西游记》的附录部分,终于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桩美谈。现在殷开山在涝峪中居住的旧址仍在,有殷开山庙,亦有殷开山操练兵马的教场,殷家坡还有殷姓人家居住。
9、刘全进瓜。刘全进瓜的故事在关中为一幕小戏,收入吴著《西游记》中见“唐太宗梦游冥府”一节。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冥府见到了十殿阎君,许下诺言,还阳后将以南瓜进贡。太宗还阳后为了实现诺言,在国内征询愿赴阴曹地府的人选,时均州富商刘全妻子新丧,自己无意苟活人间,揭了皇榜,头顶南瓜服砒霜自尽,去阴曹地府呈送了南瓜。因进瓜有功,阎君获准其见到了先死的妻子,两人抱头痛哭。阎君产生了怜悯之心,随遣刘全夫妇还阳。又因刘全妻子尸体已经腐烂,就借尸还魂依附在新丧的唐太宗的妹妹李翠莲身上,刘全又与李翠莲结为夫妻,成就了一对恩爱男女的好事。该故事的原型发生在户县秦渡镇待诏村南堡,刘全是该堡刘姓人家的祖先,原籍均州,不是富商,而是以理发为业,因手艺精湛,被选入宫庭给帝王后妃理发,为皇帝所赏识,进官为待诏(今关中方言很普遍地把理发师叫做“待诏”的源流最晚可以追溯到唐代)。后在长安与帝室宗亲结为连理,即在户县择基安居,后子孙繁衍成村,村名即以待诏为号。为纪念理发这一行业故,该村的古会定在农历七月十三,与该行业的会日一致。该村西侧的村庄为韩村,韩村多李姓人家,传说即唐王室宗亲后裔,李翠莲的娘家。为了李翠莲遨娘家方便,由双方家族分别出资,还在两村之间的两条小溪上架起了两座小石桥。1953年拆桥时揭下石条,石条下有字,就记述着这一段修桥历史。传说由于刘全进瓜的原因,南瓜入了阴曹地府,故南瓜一名在当地已经消失。人们给新种的该品种的瓜起了一个词义相反的名字——北瓜。很有意思的是,关中方言区唯有户县一带方言把南瓜叫做“北瓜”,而其他地方一般叫做“南瓜”“倭瓜”“方瓜”等。在这里北瓜才是阳间人们食用的,这是个约定成俗了上千年的事实。
10、清凉山。从涝峪口西侧沿“神仙路”向西不数里有清凉山,该山的东面有蛇形的马鞍岭围护,西有龟势吉宝山屏挡,背靠五凤岭。相传昔时的一个盛夏,老子李耳仙游至此,见满山的林木如天伞,遮云蔽日;北面吹来的凉风又顿解暑气,感慨万分地说:“美哉!清凉山矣!”清凉山即因此而得名。旧时清凉山上的建筑群规模很大,有朝天门、灵官殿、无量殿、三皇楼、老母洞、地母洞、王母宫、三清殿、玉皇楼、炼丹楼等,共计17座50余间。山上童家殿炼丹旧址历史很久远,民间有“先有童家殿,后有楼观台”的说法。相传古时太上老君在这里炼丹,看火童子突闻近处有姑娘遇警惊叫,出门急看时,见一只猛虎正追赶附近安家山梁上的姑娘安花,便奔上前去赶走了猛虎,救下了姑娘,从此两人便结下情缘。太上老君知道此事后,成全了一对年轻人,该夫妇从此便在这里安家,繁衍生息。因男的原为炼丹童子故,便以童为姓,该地名后来也因此而称童家大殿。吴承恩《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两个炼丹童子在平顶山莲花洞为怪,为金角大王、银角大王。这里炼丹童子的故事没有恶迹。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长安举行青年诗歌朗诵大赛
- 下一篇:长安10年里近60处文物点消失 专家呼吁珍…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