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农业唱响增收主旋律—西安市长安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纪实
炮里塬的沙瓤西瓜,大峪河的冷水鳟鱼,东大镇的香米莲藕,高桥乡的无公害蔬菜……盛夏时节,走近秦岭北麓的生态资源大区西安市长安区,满眼都是绿色,满目都是收获。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基地,数十个走俏市场的特色农业品牌绚烂夺目,成为有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名片。
如何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的城市消费市场,做好“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大蛋糕”?纵览长安都市农业发展壮大的轨迹,产业化、规模化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长安区坚持用现代农业的新标准,全力打造都市化、特色化优势农业的新板块。目前已形成了西部蔬菜、南部杂果、中部花卉、东部瓜果等具有集中效应的优势产业带。建成了万亩无公害蔬菜、万亩优质鲜桃、万亩鲜花苗木等6个专业种植基地,经济作物总面积发展到14.8万亩。18种蔬菜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定,42种注册了商标的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独领风骚,创出了自己的品牌。
从农户到基地,再到龙头企业,长安区通过引进一批涉农企业,扶持一批科技大户,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全区先后引进了88个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了10多万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占地近百亩的细柳杜鹃园在对园区进行标准化建设的同时,扩大冬季增温设施面积2000多平方米,率先引进各类名优花卉13万盆,自配花卉30万盆,成为引领当地花卉种植的风向标;以兔子养殖、加工为特色的陕西天鑫食品有限公司深入乡镇,举办农户养殖培训班,免费培训农民1400人次,把产业链逐渐延伸到了千家万户;西安闻天集团在被确定为全省红豆杉种植基地后,大量吸收当地农民入园务工,使当地1000多农民变成了忙时务农、闲时务工的“新型产业工人”。
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和领先的科技服务是提升现代农业水平的关键环节。长安区近两年在农业设施的基础投入上不遗余力,对各大示范园区的道路、灌溉、电力累计投放资金超过2000多万元。同时以科技入户为载体,广泛开展培育科技示范户、示范园、示范村活动,大力实施农民扶持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积极推进“公司+科技+农户”的生产模式,充分发挥区内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技术优势,通过科技之春、科技入户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进一步提高,致富能力进一步增强。
“把好的做大,把大的做强”是长安产业兴区、增收富民的不懈追求。为了实现特色产品产、加、销的有效链接,长安区还结合市场需求,对系列农副产品进行整合包装、推介开发。同时还按照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不断创新种植模式和方法,积极推行国际标准认证的生产操作程序和绿色产品标准,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创新开通了电子农务网,定期编发《农情快讯》期刊,为农户免费及时提供有效的致富信息。致力于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市场流通主体,长安区投资上千万元建设改造了3-5个辐射面广、吸纳力强的无公害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举办葡萄、草莓、鲜桃等采摘节,扩大了品牌效应,增强了农产品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上王村 农家乐乐出“金招牌”
驱车行驶至秦岭北簏的青华山下,柏油路两旁的大榕树格外显眼。用两株大榕树装饰入村路,为经营农家乐闻名的上王村增添了不少农家特色。近年来随着农家乐的影响不断扩大,以吃、住、游、购一条龙服务为特色的上王村农家乐不仅赢得了西安市民的青睐,也使上王村农家乐品牌名噪三秦,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金字招牌”。
上王村地处秦岭北簏环山旅游线上,东临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北接省道107环山公路,2002年,优越的地理位置让上王人动了心思。自2002年首批“吃螃蟹”的8户农户发展起农家乐,至今已有108户农户乐此不疲地做着农家乐生意,占到了全村总户数的70%。如今,全村农家乐年接待收入达1000多万元,实现全村人均年收入6万余元。提到发展农家乐给家里带来的变化,村民杜香花说:“以前自家办了个小商店,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现在一年要挣10万多块钱呢。虽然比以前更辛苦了,但生活好了,再苦再累心里还是甜。”
随着农家乐的不断发展,村上其他产业也被带动起来了。上王村先后利用空闲地发展养殖专业户,放养的鸡和鸡蛋不用出村就可销售一空;为了让游客能吃到鲜活的鸡、兔,村子第二排还专门设置了杀鸡、杀兔的专业户,游客只需一个电话,最新鲜的鸡、兔美食就会端上餐桌。为使更多游客能感受农家田园风光,村里建起了百亩的猕猴桃、葡萄、桃、杏4个种植果园,每到果子成熟季节,自采自摘的风情游览都引得城郊市民纷至沓来,成为了上王村独特一景。
清北村 美了环境富了乡亲
走进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王莽乡的清北村不禁让人眼前一亮,映入眼帘的是平坦宽敞的水泥大道,路旁垂柳随风飘拂。清北村地势南高北低,属于沿山河滩沙土地,小麦产量不高,但疏松的沙土和独特的沿山气候,为果树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村领导班子抓住这一特点带领群众不断扩大鲜桃种植面积,请来专业技术人员从鲜桃的栽植、施肥、喷药、剪枝等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村里还充分利用水田资源,扶持农户种植清水莲藕,使其成为全村又一支柱产业。目前全村已种植鲜桃千余亩、清水莲藕百余亩,成为长安王莽名副其实的“无粮村”。
在采访中,清北村村委会主任李军计简单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咱的这个鲜桃商品果,按每斤一元钱的销售价,一亩地可收3000多元左右。种植莲菜按每亩地7000斤计算,每斤7角钱,每亩地可收入5000元左右。农闲时间妇女打草帘子,男劳力出外打工,大大拓宽了农民增收的路子。”
村里经济好了,人居环境也得到了较大改善。村两委会筹措资金对41条街巷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主干道上都安上了路灯,全村今年新建沼气池150多个,大部分村民用上了新型能源灶具,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做饭方式;建起了容积达
南佛沟 和谐发展兴村富民
水泥道路干净整洁,靓丽路灯美观大气,新建房屋整齐规范,欢声笑语回荡于耳,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西安市长安区南佛沟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的可喜变化。说起南佛沟村今日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新变化,乡亲们无不称赞他们的好支书———屈养池。
地处长安区东南的南佛沟村,南依巍巍终南山,东临滔滔库峪河,全村共有230余户,近900名村民。村两委会班子按照“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区、乡两级政府的帮助下,在广大党员群众的支持下,村两委会先后完成了旧村整体搬迁、新村规划建设、农村道路硬化和配套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基础工程。在旧村搬迁过程中,针对部分村民不理解、矛盾多等问题,村党支部书记屈养池带领村两委会班子成员,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通过拉家常,攀关系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村民们讲解搬迁对全村长远发展的重要性。看到屈书记不辞劳苦地整日奔波于村里村外,许多村民被他的真诚所感动,终于在2003年底,全村230多户村民由原来傍崖而居的塬下迁到了塬上。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南佛沟先后对全村新修道路、房屋进行了统一规划,打通了“八纵二横”街道主干道和连接环山旅游公路的出村水泥路。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对村内的十多条道路进行了水泥硬化,栽种绿化苗木2000多株;安装节能路灯60余盏,铺设人行道地砖、花砖10多万块,修建排水暗渠
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南佛沟村为群众修建了娱乐广场,组织开展“五好家庭”、“双文明户”、“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对60余户“五好家庭”,70名“好媳妇、好婆婆”和32名“致富能手”进行了隆重表彰;村民们还自发组建了社火团、自乐班、秧歌队、锣鼓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既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也弘扬了社会新风尚。该村2007年被西安市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水磨村 和谐之风吹农家
水泥大道平坦干净,新式洋楼气派耸立,大路两旁绿树成荫,街巷两边冬青成行,文体广场平地而起,锣鼓秧歌欢声笑语……这是记者日前在西安市长安区水磨村采访时看到的景象。初秋的季节里,这里涌动着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一种其乐融融的喜悦。
坐落于终南山下的水磨村,多年来通过村两委会班子的不懈努力,已经实现了全村范围内3条出村路和44条街道的水泥硬化和人行道、暗涌管道铺设工作。主要道路均安装有路灯、放置有垃圾桶,全村绿化面积达30%,改水改厕率达100%,一个整齐、卫生的水磨村初见雏形。2003年,村里投资260万元,建成了陕西省首个村办公益墓园,不仅规范了村民安葬,还节约了可耕地,促进了村里的经济发展。今年5月份,8幢新式村民住宅楼竣工,320户村民搬进了整齐划一的小“洋楼”,村民生活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正逐步实现传统农村向城市化新村的转变。
近几年,水磨村两委会班子带领全村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将运输业和餐饮列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村里现有车辆90辆,大型运输机械15台,有100多户从事餐饮业,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000多元。如今,水磨村两项主导产业的从业人数正逐年增加且逐步走向规范化运营模式。村委会主任高选民介绍说,未来的几年,水磨村还策划在村中成立运输公司和餐饮协会,进一步加强对主导产业的引导和管理工作,以促进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确保村民持续稳定的收入。
水寨村 兴业富民谱写发展壮歌
走进西安市长安区的水寨村,只见田间地头人来人往,绿意葱葱的菜地连接成片,村内宽阔的水泥路纵横交错,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新农村建设中,水寨村党支部、村委会始终把“发展生产、生活富裕、乡村文明”作为工作的重点,从建设领导班子、配套硬件设施、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入手,奏响了一曲多彩的华美乐章。
地处长安东南部的水寨村,一直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经济收入甚微。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村党支部书记郑晓博、村委会主任杨东强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团结一心,发展现代农业,才能带领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他们坚持“培育特色产业,富裕一方群众”的发展思路,把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出了科学详细的发展规划,使全村上下形成了共谋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硬件设施的不断配套完善,是新农村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为此,水寨村两委会经过多方协调,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对村里的道路进行了水泥硬化,安装亮化路灯70余盏,对
电网进行了翻新改造,更换200KV变压器两台;通过实施人居饮水工程,铺设排水管网3500多米,使全村的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95%以上。
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水寨村种植的韭黄、青菜等时令蔬菜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但由于村民多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很难在市场上形成规模。为了帮助村民开拓渠道,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村两委会领导经过充分的走访调查,积极探索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新路子,先后成立了农村蔬菜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使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改善了生产营销服务,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经济效益。
勤劳的付出结出了累累硕果,2008年水寨村先后荣获“区级文明村”、“生态示范村”、“大绿工程先进村”等多项荣誉,如今美丽的水寨村正在沿着产业化、规范化、品牌化的方向大步迈进。
老蜂农 西北最具魅力的蜂业龙头
步入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开发区,一座天蓝色屋顶的现代化厂房格外引人注目。在无尘化生产车间里,工人们身着白色工作服忙碌地生产,来自不同省市的订货车辆进进出出……这就是被誉为西北地区最具魅力的蜂产品深加工企业———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老蜂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是一家以加工蜂产品为主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下设陕西省种蜂场等多个部门,现有蜂蜜、王浆、花粉、蜂胶等系列产品生产线六条,产品达百余种,经营的蜂产品远销欧美及港澳地区,先后获得“全国蜂产品行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中国蜂产品消费者满意十佳产品”、“中国蜂产品行业优秀企业”、“杨凌农博会金像奖”、“第六届国际蜂疗与蜂产品博览会金奖”等十多项殊荣。为了便于规范化管理,公司成立了陕西省蜂业协会、陕西老蜂农养蜂合作社,联合西北大学建成陕西蜂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中国蜂产品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单位、中国养蜂学会常务理事单位、陕西省蜂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单位,全国蜂产品行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多年来,老蜂农采取“送出去”与“请回来”的双重模式对员工进行各项技术培训。公司多年来坚持走产业化经
营路线,采取“公司+基地”的运作模式,形成了育、产、供、贮、研、加、销一条龙产业链,在长安区、周至县、户县等地建立了养蜂基地,在省内设立了多家老蜂农产品直营专卖店,在各大型连锁医药超市开设了蜂产品专柜和蜜蜂屋蜂产品专区,还与日本、欧盟等蜂业协会建立了长期互访合作机制,打开了国际市场。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老蜂农在发展自身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回报社会。多年来,企业先后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1000多人,创造就业岗位3000多个,带动了周边食品加工、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其强大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有力推动长安现代农业的发展。
刘华伟 科学种瓜创高效
“用葫芦根嫁接西瓜苗,种出来的西瓜皮薄、肉厚、味甜,是真正的绿色无公害产品……”在西安市长安区小寨子村,瓜农刘华伟说起自己的西瓜高兴之情溢于言表。今年他种植的100多亩大棚西瓜喜获丰收,总产量达到10万公斤,为他带来了不菲的收益,土生土长、清瘦精明的刘华伟一下子成了长安区远近闻名的“西瓜大王”。
说起刘华伟种瓜史算来已有10多年的历史。199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许多外地商贩在西安买西瓜生意很好,善于动脑子的他想,长安离市中心不到20里路,如果自己种上西瓜拉到城里去卖一定能挣钱。于是他便在自家地里进行了尝试,不想当年竞获利3000多元。看到刘华伟种瓜挣了钱,许多村民纷纷效仿,长安区的小寨子村一度成为了少陵塬上的西瓜种植村。但由于缺少资金、不懂技术、种植品种单一等客观原因,产量销量受到了很大制约,很多人种了几年下来反倒赔了钱。2003年,长安区农业部门组织农户到蒲城龙池乡参观大棚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科技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让刘华伟大开眼界,也启发了他采用大拱棚来种植无公害西瓜的想法。
敢想敢干才有可能成功。种植大棚西瓜对技术要求很高,需求资金也很大,家里人劝他别胡折腾,但他认准了科技种植一定能带来高效益。凭着一股倔强,他开始种植大棚西瓜,不懂技术,他骑着自行车东上蓝田、西到户县,“明串门子偷学艺”,很快掌握了大棚西瓜育苗、嫁接技术。没有资金,他向亲戚朋友东挪西凑,还争取到了长安区农业部门的20万元帮扶资金。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劳作,26座结实耐用、抗风性强的大拱棚在开春后全部建成。“这茬西瓜卖完后,我还准备在这几十个棚里种上一茬秋黄瓜、番茄、荚豆王等精细蔬菜,打个时间差,再美美地赚上一把。”谈话间刘华伟眉宇间流露出愉悦和自信。
曙光村 绿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
说起王曲街道办曙光村靠种植韭菜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事儿,在西安市长安区可算是小有名气。该村种植的韭菜不仅规模大、品种优,被省市农业部门认定为无公害蔬菜,而且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品牌效应,备受广大市民的青睐。
王曲街道曙光村地处终南山下,滈河西滨,全村共有农户700家,人口2800余人,耕地面积2700亩,土壤肥沃,交通便利。1998年,村两委会班子按照市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为村里引进了韭菜种植产业,先是由几户党员带头试种,一年下来,收益相当不错,一亩韭菜的年收益达到了8000多元,比单纯种粮竟高了7倍。于是,村党支部、村委会瞅准时机,给村民讲政策、建市场,组织村民规模种植。短短几年,该村韭菜种植面积由50余亩迅速扩大到近700亩,年产量达到了140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560万元。韭菜种植成了曙光群众致富增收的主导产品。
种植韭菜虽然收益可观,但是由于韭菜管理费时费工,且劳动强度大,因此在推广初期,不少农户响应并不积极。为了引导农民走上种植韭菜的致富路,曙光村党支部、村委会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政策宣传、典型带动、服务促进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并积极为农民搞服务、办实事。在种植方面,从韭菜用药、用肥等关键技术上组织攻关,对村民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在市场方面,从宣传推介、销售信息等关键环节加强调研,对村民进行有效扶持,保证了韭菜种得出来,卖得出去。去年,在区农业部门的扶持下,曙光韭菜申报注册了商标。今年初,西安餐饮德长发酒店将该村确定为“定点蔬菜供应基地”,为韭菜种质的产业化发展营造了新的契机。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长安区杜永村建设新农村纪实
- 下一篇:长安区黄良街道农业产业化发展纪实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