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的足迹
1928年,一个12岁的少年,从他的家乡吴堡县张家山来到相邻的米脂县。这个小小少年名叫刘蕴华,少年成长为作家,人们永远记住了他另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柳青。柳青的成长道路,是在米脂启程的。
少年刘蕴华是被他的大哥——北平大学辍学返回陕北教书的刘韶华带到米脂东街小学就学的。已经在1926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大哥,对12岁少年的影响非同小可。认字不全的小小少年,手捧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刻苦研读,这是柳青人生道路上一次关键选择。
吕家硷是现在米脂县桥河岔乡一个普通的村庄。1943年,一个27岁的青年,在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后,响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发出的“到群众中去”的号召,背着背包来到了深藏在米脂县山峁之中的吕家硷乡。这时候,人们依稀从这个青年人瘦小的身材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认出他就是15年前唱着《赤色少年歌》,参加过米脂反帝抗议集会和游行的小小少年刘蕴华。他再次来到米脂,担任乡政府文书。
2008年的早春,我来到米脂县的吕家硷。一位乡间老人与我谈起当年的柳青:个头不高,总是面带微笑,肩背着一个灰色挎包,包里装着一个本子,听到人们讲话,就会不时地拿出本子记着。老人当年是一个只有12岁的孩子。他家门前的川道,那时候流淌着清凌凌的河水,闲暇时,柳青常常和孩子们一起在上游拦一个小水坝,然后,让孩子们打开积满水的水坝,冲到下游的柳青身上痛快洗澡。
当年下乡吕家硷的柳青曾经经历着一场艰苦环境的考验:没有星点的油水、天天白水煮洋芋、大半年不带重样的腌白菜、粗糙高粱米。昏暗狭小的土窑洞,与世隔绝的山窝窝,找不到人可以交流思想。这让最初胸怀高远、要做一番大事业的柳青,内心充满孤独、寂寞和迷惘,时常有一种被“放逐”的感觉。两三个月之后,大病卧床的柳青,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在放弃还是坚持之间,犹豫、彷徨的柳青认真地为自己做出了抉择,“在革命队伍里知难而退是莫大的耻辱。坚强的柳青站立起来时,将自己真正融入到农民之中:白天一道下地耕锄,吃在一锅里;晚上叼着农民的旱烟锅,与农民一起开会聊天,困了和农民就睡在一条炕上。以米脂婆姨、劳动模范郭凤英为素材写下的散文《一个女英雄》,发表于1944年的《解放日报》;长篇小说《种谷记》也在这个时期酝酿创作之中。1945年10月,柳青奉命东进,随军赴东北开辟新区。他的背包里装着厚厚的一摞《种谷记》的手稿。
1948年10月是柳青第三次来到米脂。8个月的深入采访,得到了最生动的素材,为他创作长篇小说《铜墙铁壁》打下最扎实的生活基础。1952年,柳青深入到陕西省长安县,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之久。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柳青继米脂之后深入生活的精彩续篇。
隔壁吕家硷小学的校长热情地将我引到学校里,他说,最值得他和学校历届学生骄傲的,就是著名作家柳青曾经在吕家硷生活过。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个身披黑棉袄、活像一个老农的朴素作家正走在我的前面。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长安客省庄是客家先祖省亲的居留地
- 下一篇:长安国学书画院开展书画交流联谊活动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