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挽救剧团 救活剧种--肩挑重任长安道情《祥云谷》
在热烈的掌声与叫好声中,长安道情剧《祥云谷》于昨晚在我市五四剧院完美谢幕。剧情跌宕起伏、唱腔表演婉转动人……其实,在这部令人动容的小剧种戏后边,有着更令人感动的故事。
图为长安道情剧《祥云谷》剧照。(记者王晓林 摄)
祥云谷就是祥峪沟
“祥云谷是谐音,其实就是以农家乐出名的长安区东大街道祥峪沟村。”长安剧团负责人透露说,剧中一心带领村民要走上富裕道路、历经波折的林春祥的原型,就是现任的祥峪沟村党支部书记许志成。“吃糠咽菜饿肚子,衣衫褴褛遮身子,家家住的草屋子,出门走的羊肠子,砍柴挖药过日子”,这就是该村昔日生活的真实写照。1984年,经村民选举当上村委会主任的许志成,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取消以前村民们的45元人头费,并认准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个理,领着祥峪沟村偷偷办起了木器加工厂,迁移村民、架桥修路,祥峪沟走上了靠旅游发展的路子……今日陕西第一个“生态村”、“旅游村”、“别墅村”就此诞生,并探出了一条新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成功之路。许志成的事迹被创作成长安道情戏,搬上了舞台。
《祥云谷》的曲调
长安道情戏本是道教徒诵经音乐,上世纪60年代初搬上大戏舞台,成为包括多行当角色、五种板式、阴波(苦音)、阳波(次音)两种调式系统的陕西古典戏曲剧种,流传在长安周围广大农村,以及渭南、蒲城、铜川、兴平、周至一带。该剧种唱词词格在正扎戏中为长短句。一合三韵的三句结构,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演出中,常在“二流板”结束句使用一种众人帮腔称之为“嘛韵”的演唱手法;在乱扎戏中以七字句为主,亦有六、八、九字等变体或五字句的。传统剧目本戏70多部,折子戏100多个。该剧种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经千年流传至今。受文革影响,会唱该剧的人越来越少,并已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予以挖掘、抢救、保护。据说昆曲因《十五贯》而重获生机,此次长安剧团以 “长安道情”为曲调的大型现代戏《祥云谷》,就是希望借此来救活这个濒危的剧种。在《祥云谷》中,观众们可以领略到“长安道情”诸种不同的韵味。
艰难出炉的《祥云谷》
长安剧团的前身西安新民社,在公私合营前是和易俗社、三义社等齐名的剧社,有着一批如王景民、岳天民、宏秀云等优秀演员,建团52年来共排演大小剧目400余台,年均演出300余场,演出区域遍及陕、甘、宁、青等省区,曾荣获奖项140余次。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百姓娱乐生活的多元化,该团从红火逐渐步入困境。作为一个差额补贴单位,长安剧团的100来个演员不得不“自谋生活”。但是,他们都非常乐意回到团里排戏、唱戏。长安剧团负责人介绍说,他们团无时不无刻不在思考着一条走出低谷的路子。祥峪沟村的事迹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应该被宣传,而长安道情戏又是亟待保护的濒危剧种,二者结合就有了这部《祥云谷》。小剧种的曲调与新时代的内容相结合,能否达到激活剧团的目的?从剧本的创作背景、选材、立意、结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多方面,接受建议和意见,反复修改。长安剧团还组织剧组演员、导演、编剧30多人,两次深入祥峪沟村体验生活,与人物原型面对面交流激发演员的创作激情,就连近80岁的老演员也亲自到排演现场指导。 据说,长安剧团不惜贷款以把《祥云谷》打造成一个精品剧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该戏演出后获得了各界人士的认可。陈忠实在看过《祥云谷》后表示,该剧成功地演绎了从生活到艺术的真实,非常难得,不错。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