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桂花球”香飘长安六十余载(郭沛军)
多年前,当西安人谈论“桂花球”时,知道的,那说的是桂花球大米,不知道的,以为是桂花的一个品种。
桂花球大米是西安地区老一辈人一道抹不去的味道记忆,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无奈话题,因为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桂花球大米不见踪影。
为了满足西安市民的需求,长安区着重恢复推广水稻生态种植,尤以“桂花球”品种为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让西安人又能吃上那记忆中的长安味道,品尝到那回味无穷的长安美食,那些用桂花球做的米饭、蒸饭、甑糕、粽子、醪糟和黄酒等等。
可是,对于“桂花球”的渊源,却出现了的很多说法,其中不乏有古老的神话,美丽的传说;也有把桂花球大米作为朝廷的贡品来讲,多以汉唐时期的为主,近的就是清末到陕西避难的慈禧太后也曾品尝过长安“桂花球”香米饭。
还有人说,人民作家柳青创作的小说《创业史》里面,梁生宝买的稻种就是“桂花球”。
这些众说纷纭,可以看出人们对桂花球大米的热爱和眷恋,向往桂花球的那份美好是发自内心的,也完全可以理解他们杜撰出桂花球大米不同版本的理由。
可是,郭达表演的小品《换大米》,换的大米就有长安桂花球大米的影子。
在今年的重阳节,区农技中心组织的“金秋迎重阳,共叙农技情”活动中,参加活动的退休老同志都感受到了长安现代农业的发展和魅力,不时地竖起大拇指,为长安的现代农业点赞喝彩!
在参观一处稻田时,园区负责人骄傲的说,这就是咱们长安区特有的水稻“桂花球”。
当听到“桂花球”大米曾经作为的朝廷贡米时,老站长薛建勋说,“桂花球”水稻是1963年的品种,啥时候做过贡米的?“桂花球”的故事不能乱讲,搞农业就要实事求是。
年过八旬的高级农艺师梁宜策接着说,桂花球水稻是在长安县最早种植成功的,种植也就有不到七十年的时间,过去搞农业的人基本上都知道。
面对这些农业老专家,那位负责人一脸的茫然,竟无言以对,甚至还有些尴尬。
为了探究真实,我决定到区档案馆查阅相关资料,看能否查阅到有关桂花球水稻的记载。
很幸运,我在区档案馆查到了《长安县1957年粳型水稻品种示范总结》(1957年12月8日),总结中提及到当年试验示范的水稻品种共7个,其中之一就有桂花球。
档案记载:1957年,县农林水牧局为了完成测定省农业厅新引进的粳型水稻品种试验示范工作,在杜曲先锋农业社第九生产队(桃溪堡)选择了地力较肥的田块进行了重点示范。在完成试验示范工作之后,并上报省农业厅《长安县1957年粳型水稻品种示范总结》。
试验示范的新型品种有:新农锦、中生银坊、桂花球、老银坊、银坊粳、水源85号、无锡早10白等7个品种。
从示范品种的分析来看,对桂花球的评价为:1、分蘖较低;2、出穗较好;3、抗病能力强;4、生长期长、发育迟缓、植株高低不一极不整齐。
附表一可以看出:桂花球的产量排名第五,并有标注:桂花球和早10白的产量均系预测产量。
附表二可以看出:桂花球的千粒重排名第一,为27.5克/千粒。
最终得到的结论是:桂花球、老银坊、早10白等品种不宜推广。
这应该是“桂花球”水稻在长安区的最早记载,从试验示范到现在,桂花球水稻在长安的大地上扎根已有六十余载。
这个重要资料,激发了我继续搜集桂花球水稻详细信息的信心,来寻得桂花球水稻的“真实身份”。
据我搜集的相关信息,经查询中国水稻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发布的信息,了解到:桂花球,亲本来源于木樨球,选育单位是安徽省涂县专区农场,品种类型属于粳型常规水稻,1963年由陕西审定,编号为63-9。
几番努力,又了解到:1963年,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召开了第一届一次会议,会上审定通过“桂花球”水稻这一品种。
公布的内容:序号,9号;种类,水稻;品种名称,桂花球;审定情况,1963年一届一次会;审定时间,1963年;审定编号,63-9。
也就是说,从1963年开始,长安县种植的“桂花球”水稻才拥有了真正意义上官方认定的品种名称。
从试验示范到新品种的审定,得到群众的认可,再到大面积推广,桂花球水稻经历了六七年的时间,长安县老一辈农业人应该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吧!
为了了解真实,我专门走访了长安区的水稻专家薛建勋老站长。
薛站长说,他和水稻都打了一辈子交道,对水稻很有感情,虽然退休十几年了,但还是在关注着长安区的水稻种植。并回忆当年,在小新村东边修水库时,在地下4米深的地方,挖出过已经碳化的水稻根,说明长安县种植水稻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或早于西周时期。还有些地方的地名、村名与当地的耕作传统密切相关,像咱们长安有的地方的村名就与种植水稻有关,像稻地江村等。现在每年的农历古会,像滦镇、东大一带的七月会是醪糟会、十月会是蒸饭会,都是从古时候传下来的,这些事情都和种植水稻息息相关。
有人说,桂花球大米曾经是皇家的贡米,薛站长说,这个说的是不正确的。当然,从古到今,长安是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等朝代在长安建都,秦岭北麓沿线,又是水稻种植地区,长安出产的大米应该有进过皇城的历史。
当我拿出《长安县1957年粳型水稻品种示范总结》的复印件时,薛站长惊讶的说,这个资料他也是第一次见到,还谦虚的说,过去的工作做的不够细致,他只知道桂花球水稻是1963年的。
薛站长从档案馆的资料分析,1957年开始,桂花球水稻的第一次试种选优工作是在长安县杜曲桃溪堡进行的。到1963年,桂花球水稻经历了七年时间,各项指标终于达到了可以审定的要求,通过了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核认定。
薛站长感叹道,一个新品种选育,到试验示范,再到审核认定,需要很长的时间。农技人员要完成选种、育秧、整地、灌溉、插秧、施肥、除草除虫、收割、脱粒、晾晒、筛选等工作。他们定期观察,随时记录,分析生长规律,每一个环节都不敢疏忽。每年一个循环,每一次都是一个进步。
当时的繁育环境和实验室的条件都非常差,培育方面的资料和经验不是很多。可以想象,桂花球水稻之所以能成功,那完全靠的是长安农技人员自身的知识、业务素养和钉钉子的专研精神,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努力,最后才取得成功。
当年,省农业厅从安徽把桂花球水稻作为一个新品种进行了引进,能安排在长安县进行试验示范,就说明当时咱长安县的农技人员工作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完全能胜任水稻新品种的试验示范任务。
长安农技人员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让桂花球水稻在长安县落地生根,让长安人民得到了实惠,为西安市民的餐桌提供了新的选择。
我问薛站长,为什么第一次的试验示范,不被看好的桂花球水稻却成功了呢?薛站长讲到,桂花球水稻最大的优点是外观品质好、千粒重大、容重高、出饭率高、食口性好(口感好);抗病性强,水稻中常见的稻温病、纹枯病、稻曲病对桂花球影响不大;虽然分蘖差,但成穗率高,通过提高基本苗就能提高亩产。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长安南靠秦岭,水源充沛,地势适中,有效低温好,特别适合桂花球这样的中粳稻系列的品种生长,别的地方种出来的桂花球大米,就没有长安种出来的那个味道。
另外,桂花球水稻还有个籼稻不具备的优势,就是桂花球的稻草纤维含量高,可以加工售卖,既是打草帘的原料,又是当时西安铁路局炼铁轨的必需品,这就增加了种植桂花球水稻的附加值,所以,长安县水稻产区的群众种植桂花球水稻的积极性特别高。桂花球水稻的大面积种植应该是从1965年到1972年左右,最大种植面积超过8.5万亩。
后来,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的原因是:70年代初,受到气候的影响,秋封来的比较早,导致桂花球水稻产量下降(“秋封”是指从8月中旬至9月上旬由于立秋后强冷空气活动,致使部分晚茬口的水稻品种在幼穗分化期和抽穗杨花期遭受低温危害,出现大量翘穗和空壳,使产量显著下降的现象);恶苗病的出现,影响了部分地区桂花球水稻种植;新的水稻品种不断增多且产量相对桂花球高,最后到1979年,杂交水稻的出现等原因,直接影响桂花球水稻的种植面积。
但是,桂花球大米在市场上是有需求的,西安市的很多市民非常喜欢桂花球大米,种植面积虽然在减少,但仍有人一直坚持种植,这使桂花球水稻在长安区得以延续。
再后来,由于秦岭里的沣河、石砭峪水库、大峪水库等地的水源受到限制,种植水稻的水源没有了保障,长安区水稻种植一度出现空白。
如今,这个选育在安徽,审定在陕西,扎根在长安,起点在杜曲的桂花球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桂花球大米又香飘长安,重上百姓餐桌。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越野赛的尴尬事(郭沛军)
-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