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誉满华夏 农业合作化的典范--王莽村(每小平)
一. 村名来历
王莽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千年古村。王莽村分西王莽村和东王莽村,位于长安区王莽街道的东边,樊川之南。终南山小峪的北边,小峪河从南向北同大峪河夹村绕村向西北流淌,后汇入潏河。王莽村是个古老而神秘、誉满三秦的大村。典故有二:一是东汉王莽追刘秀(东汉光武年,刘秀潜龙之时被王莽追杀,王莽曾在此驻军);二是1955年9月,毛泽东主席为《长安县王莽村四个合作社组织联社的经验》加了按语,对王莽村农民群众办社经验与热情给予了充分肯定。王莽村是新中国建立后农业合作化的典范,是农业生产的一面旗帜!
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政要及社会各界人士曾在王莽村留下足迹。千百年来,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不辞劳苦,辛勤耕耘;出力流汗,春种秋收。王莽村地处山、塬之间,有大、小峪两条河流的滋润,土地肥沃,地下水位浅、灌溉便利,加之人勤善耕,物产较为丰富。王莽村北瞰少陵原,隔大峪河与韦兆相邻;南眺终南山隔小峪河与水寨、上、下三官为邻;东与刘秀村接壤;西与稻地江村连畔种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合作化时期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并队升级中,两村曾短暂的归属同一联社管理,后分别为独立的行政村;2018年,两村又合并为一个行政村。2019年两村有777户、2721人,耕地2633亩。姓氏主要有:益、牛、高、赵、叶、王、杨、白、侯、程、张、余、王、李等。
昔时旱田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扁豆麦、豌豆麦、玉米、谷子、高梁、棉花、豆类、土豆、红薯、蔬菜、瓜果等;水田有大麦、青稞、油菜、水稻;栽植葡萄、洋桃、花草、苗木等经济作物。
新中国成立后,王莽村“七·一社”大胆创新稻麦两熟。水田与旱田同样种植小麦,收割后插秧栽水稻;提高了亩产量,改善了人民生活。
二. 互助合作化
新中国成立后,王莽村建立了“农民协会”,蒲忠智当选为主任,益冀东任村长。同年冬,蒲忠智等人组织起23人的变工队。他们换工互助,合作耕种,克服了缺牲畜、缺农具、缺劳力、缺技术的困难。时值冬季给麦田上粪,变工队集中几十人、几百筐分别各家运送、扬粪。群众说:“干得美!”益清芳、益生义、牛忠义等村民都要求参加变工队。1950年春,变工队增加到48人,令周围村群众对王莽村变工队十分羡慕。
1950年,王莽村请来了老区6名劳模来村介绍农业经验。劳模鲁宗明讲了老区变工互助的经验:“变工要好,组织要小;自愿结合,谁不强迫谁;计工算帐要清楚,大家都不吃亏。” 蒲忠智、益冀东和其他村干部商量决定:按照自愿结合,组织要小的原则重新组织,每组不超过10户。
1951年2月,王莽村组织起15个互助组、103户,占全村总户数的60.9%。为了加强领导,成立了检查督促小组。选蒲忠智、益冀东、王桂兰等7人为成员,蒲忠智任组长。
1951年3月,益冀东、赵景坤参加了长安县“互助组长座谈会”、介绍了先进经验。大会奖给“模范王莽村”一面锦旗,“大黄牛1头”,从此“模范村”美名誉满华夏。
夏收后,互助组又增加到17个;秋收后互助组又发展到24个。因制度不健全、居住分散、生产不便,有的只有三五户太小,增购农具牲畜有困难……
为了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使互助组健康发展。1952年8月,经县委批准,对全村互助组进行整顿。将原来24个合并或扩充为18个互助组;后为了管理,又将18个缩编为5个联组。参加的户数增加到158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4%。2户地主、1户富农和几户不从事农业生产家户外,全部参加了互助组。
西王莽村互助组对全县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县上多次举办互助组长训练班,对他们村“小型自愿、互利组织形式;耕种、锄草、收割的”原则;“评工计分,记帐结算的办法;民主管理和民主生活会”等方面的经验推广,指导全县互助合作化运动的普及发展。
三. 成立初级社
1953年3月,王莽村正式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蒲忠智、益冀东分别担任正副主任。到年终,全村又建起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129户,占全村总户户数的80.6%。586人、土地1270亩。1954年5月,王莽村创造性的将4个小社联合起来,建立了联社委员会。统一领导,独立核算。为纪念党的生日,取名“王莽村七·一农业生产合作联社”。秋收后,为克服土地分散、生产不便的缺点,将4个初级社合并为一个初级社,取名“七·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领导有蒲忠智、益冀东、赵景坤、益清武、何春芳、益冀中任会计。全社下设7个队,162户,占全村总户户数的94.6%,实现了初级农业合作化。
初级社实行“土地折股,地劳比例分红”。采取评户折股入社,牲畜和大型农具折价归社统一使用。推广科学技术,改革耕作制度。大胆进行稻麦两熟实验,获得巨大成功。由此,粮食年年丰收,社员收入连年增加。1954年,蒲忠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益冀东当选省劳模。
按语光辉照千秋,合作道路万民走。1954年8月,陕西省委农工部总结的《长安县西王莽四个合作社组织联社的经验》一文编入《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泽东主席为该文加了按语,由此西王莽村互助合作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附毛主席按语:“这个经验有用,各地可以仿办,由党的区委和乡支部作出计划,将那些准备合并为一个大队的若干小社先组成合作社的联社管理委员会,如同长安县王莽村那样,经过一个时期,再行合并”。
注: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为缅怀伟人恩情,教育后人,西王莽村在村西路囗树立一座砖混简易碑,益纪冲用隶体将毛主席的按语全文恭书其上;多年后又由益买道再次书写。2011年,西王莽村人花重金将毛主席的立体像、按语全文镌刻在一块完整的天然大理石上,并将王莽村辉煌时期,中央和各级领导、外国友人前来视察及重大事件记录在石碑下方,村民视其为村宝。
四. 成立高级社
1955年冬,长安县委在王莽“七·一社”进行初级社转高级社的试点。1956年1月,由东、西王莽村、稻地江村、红庙四个自然村12个初级社合并为“七·一”高级社。下设9个生产队32个生产小组。全社730户,3679人、耕地7075亩、大家畜458头、社管会36人,蒲忠智、益冀东分别任第一、二主任。管委会下设饲养、保管、技术、保卫、会计五个股。各股设立股长、各队设队长和会计……
1956年4月,蒲忠智光荣出席了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会后,他带领群众建起了全省第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解决了村民照明和生产用电问题。
1958年公社化运动开始,9月县委决定把太乙宫、王莽、樊村、杜曲四个乡、52个高级社、215个生产队组建成樊川人民公社。蒲忠智任党委副书记兼王莽管区党总支书记;益冀东任副社长兼王莽管区主任。“七·一”高级社改为“七·一”大队,西王莽村为七·一大队的第二、三生产队。从此,西王莽村在合作化辉煌道路上阔步前进。
王莽村“七·一社”大胆创新稻麦两熟,既增加了粮食产量,又改善了生活,后在全县推广。“七·一社”组织社员修河滩、将沙滩变良田或种植苹果、杮子、桃、板栗等果树,增加收益。率先使用拖拉机,建成全县第一个水力发电站“陕西长安七·一社发电站”,脱粒、磨面、照明,使群众最早进入“点灯不用油,磨面不用牛”的新时代。发电站旧址仍存在。
五. 柳青调研指导
1952年9月1日,长安县委副书记柳青参加县委举办的基层互助组长训练班,后深入农村调研;1952年11月,柳青和县委工作组一同来到王莽村,协助制定“三年建设规划”。
柳青经常在王莽调研,县长李浩及刘恩焕、陈尊祥等领导也来关心指导,常在蒲忠智家吃饭。柳青同干部群众同吃同劳动,躬身了解农耕、畜禽、水稻“板板秧”,为创作搜集材料……
柳青向干部群众介绍《创业史》初稿,听取意见和建议,以求生活的真实和科学性。如益绵中讲:“你写蛤蟆滩第一代青蛙叫唤”喔不对!“第一代青蛙冬眠,开了春水泡稻地时,成年青蛙交配时才叫唤。隔了一年,不是第一代!”
柳青爱在田野里察看小麦、水稻、棉花的长势;向农技员了解农业技术;柳青没架子,平易近人、说话温和。进了饲养室不论脏净就脱鞋上炕,同叶炳、益启荣、何姓饲养员了解牲畜、铡草、垫圈和使役,爱搜集长安方言,分类整理用于写作。村人猜测《创业史》中王宗济的原型是蒲忠智、益冀东,杨国华是他柳青……
柳青评价蒲忠智是“先进的农民,模范的党员。”在“七·一社”大会上柳青讲:“蒲忠智带领王莽村群众,为中国农业发展及农民走向富裕日子,找了一条正确道路。” 1953年柳青写了篇特写《新事物的诞生》,介绍了七·一联社四个社的曲折过程,吸引了全县来王莽学习参观热潮。《群众日报》(陕西日报前身)发表了《长安县王莽村四个合作社组织联社的经验》……
1953年11月,柳青参加了王莽“七·一社”的扩社工作,其过程有柳青的心血和汗水。柳青在王莽村搞完扩社后又回皇甫村,安排王家斌和四村代表高梦生到王莽村学习管理经验;1954年农历二月初六,王曲皇甫村“胜利社”成立。
王曲“胜利社”是《创业史》中的“灯塔”,王家斌是《创业史》中梁生呈宝的原型。王莽村就是《创业史》中的大王村,蒲忠智是《创业史》中的王宗济。
六. 七·一社发电站
七·一社发电站位于西王莽村西,建于1956年,是长安县第一座水力发电站。省、县各级为了帮助“七·一农业生产合作社”搞好生产,按民办公助原则,将小峪河水利用落差跌水兴建,供全村照明和农业加工用电。电站水头5米,设计流量0.25立方米每秒,安装木制旋浆式水轮机一套八千瓦发电机一台,低压线路550米。电站上游修建了一座约10亩地大的小型水库,白天引水,晚上开闸发电。工程1956年5月1日开工,8月8日竣工试机,9日供电,点灯不用油……为全村170户照明,安装路灯267个,电动磨面机一台、碾米机一台,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为长安县小水电发展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
七. 农业合作化大事
1950年7月,西北局农工部驻西王莽村开展土地改革试点;1951年,蒲忠智、益冀东组织起关中地区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为全县互助合作运动树立了一面旗帜。被长安县政府评为“模范西王莽村”奖给“模范西王莽村”锦旗一面,大黄牛一头。
益冀东随长安县文工团、木偶剧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陕西省委书记马明芳视察王莽村互助组;8月,印度驻华大使一行4人参观王莽村蒲忠智互助组,互助组稻麦两熟成功;蒲忠智被选为陕西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劳动模范和西北地区劳动模范。英国外交部副部长麦克唐纳考察王莽村农业生产;1953年3月,西王莽村成立了长安县第一个七·一农业生产合作社”;4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华代表团参观七·一农业生产合作社;蒲忠智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党的“八大”代表;益冀东当选陕西省劳动模范,岀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西王莽村的美名誉满华夏。
1954年5月,西王莽四个合作社合并成一个联社,成立联社委员会;8月,《长安县西王莽四个合作社组织联社的经验》一文被中共中央编入《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群众日报也刊登。9月,蒲忠智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0月,南斯拉夫青年代表团参观七·一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9月,苏联驻华大使参观访问七·一农业生产合作社;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委员长崔庸健,由县委书记李浩陪同参观七·一社;12月,毛主席为王莽村写了按语。
1956年1月,西王莽村初级合作社转为高级合作社。春季,七·一社召开万人大会,省市县各级领导亲临参加,上级领导专门调来了5辆“解放”汽车和2辆“东方红”拖拉机,达到了犁地不用牛……3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在省长赵寿山陪同下,视察王莽七·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王莽村在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中,起到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联社经验在全国有着深远的影响。4月,蒲忠智当选中共八大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5月1日,七·一社发电站破土动工,8月8日峻工,9日正式供电。益冀东岀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0月1日,蒲忠智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
1957年,王莽村从安徽滁县引进回桂花球粳稻,髙产且质优,米粒圆大饱满,香甜味长。68111桂花球大米,经过村民科学管理,统一品种,培育板板壮秧、拉线插秧、合理密植、断水晒田,减少无效分蘖等方法,小麦、水稻两料亩产达到1035斤。农技员益绵忠因此贡献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
1958年,王莽村率先购回一部电影放映机。9月,樊川人民公社成立。蒲忠智任党委副书记兼王莽管区党总支书记;益冀东任公社副社长兼王莽管区主任。1959年,长安县政府命名王莽村为“文化之乡”。11月,益清武出席省业余文化先进者大会;1960年4月,西王莽村获得县文教体育卫生先进集体;1961年,组织群众开挖大峪河滩,建设果园;1962年,开办豆腐、粉条作坊,并开办养猪场,发展农副业生产,增加集体收入。
1963年,东王莽村模范饲养员程永计,被评为西安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者、市劳动模范。1964年,“社教”工作队错误地撤销了党支部书记蒲忠智、大队长益冀东的职务(后平反落实政策)……1978年12月,蒲忠智冤案得以平反,又担任西王莽村党支部书记,1983年主动让贤,仍参加农业生产,全力支持村干部的工作。1985年10月,蒲忠智因病去逝,终年78岁。1978年7月,长安县委为益冀东同志平反,1987年因病去世。
1974年,陈永贵副总理视察小峪水库路过西王莽村知青农场,肯定并赞扬了知青们的作法,省委书记李瑞山也赞扬鼓励了知青们。2004年10月8日,原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到西王莽村调研党建工作。2011年4月5日,毛泽东主席按语肖像碑建立于村西门楼旁,广大干部群众从四面八方来此学习参观,摄影留念。
誉满华夏的王莽村,长安农业合作化的典范,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广大干部学习。如今,水电站站房、碑文和村史馆的实物,文图都能体现出昔日农业生产的场景。
补注:
2024年11月11日
每小平 笔名 每牧 每文 网名 长安美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学会监事长 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乡土文学委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理事 办公室副主任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长安区武术协会名誉顾问 西安地名协会特聘专家 杜曲乡贤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秦腔 社火 武术 民协文化研究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