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的“长安奇迹”~
他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是来自河北邢台的“长安人”,是你我身边的同事、朋友,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号召,来到祖国的西部边陲,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在雪域高原默默耕耘,赢得了西藏阿里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的称赞。他有一种高贵的品质,叫奉献。他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援藏干部”。他就是西安市长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达会广。
雪域高原播新绿
深秋的阿里高原,五彩缤纷,蓝天碧水间,或绿或黄的牧草如驼绒般随着高山坡地起伏,或红或白的格桑花如高原的精灵点缀其间。狮泉河边,一座座矗立在田间地头、农户房前屋后的蔬菜大棚,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一大早,援藏干部达会广的电话就响个不停,“根拉(藏语:老师),我家的西红柿叶子咋发黄了?”“根拉,我棚里的温度咋老上不去,你能过来看看吗?”在嘈杂的电话声中,达会广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达会广是河北邢台人,2011年6月硕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之后入职到西安市长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2019年5月,达会广主动请缨,作为陕西省第六批短期援藏干部,到西藏阿里地区从事农产品检测和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开始了援藏之路。
小小草莓富民路
雪域高原严寒低温、空气缺氧、日照辐射强烈,初到阿里的达会广强忍着高海拔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习专业知识、整理资料、调试仪器、上机练兵,全身心投入到援藏工作中。在一次下乡抽样时,他无意间了解到当地群众曾多次进行草莓栽培试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均未获得成功。达会广把这件事悄悄记在心上,开始了高原种植草莓的梦想。阿里地区土壤土层薄,为了让草莓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达会广挤出时间考察当地气候,走访农牧民,改良土壤,利用盆栽进行试验。之后他又把目光瞅向了当地闲置的蔬菜大棚。没有专业工具,就人工开沟起垄;当地无草莓种苗,他想方设法从内地长安区草莓基地调运试验用苗;没有水源,他和检测中心的援藏队员靠人工提水逐棵浇灌……经过四个多月的精心管护,这些来自长安区的草莓种苗结出了红彤彤的果实,开创了草莓规模种植的海拔最高记录,采摘价格1公斤达100元,亩均产值达10万元,创造了平原地区草莓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结果的“长安奇迹”!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洛桑江村到阿里地区调研时,看到高原结出的红彤彤草莓,连声夸赞:“援藏干部了不起!”
田间课堂送技术
在阿里高原,最常见的蔬菜就是土豆、萝卜和白菜,许多内陆地区的蔬菜,当地群众不认识也不接受。高原草莓种植成功后,达会广信心大增,他以噶尔县生态农业产业区为平台,大力开展大棚蔬菜种植试验示范,先后筛选引进黄瓜、番茄、平菇、火龙果、柑橘、百香果等适宜阿里地区栽培的水果蔬菜20余种,同时开展越冬茬蔬菜种植试验。有了收益、有了示范,牧民群众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了种植蔬菜的行列。日土县东汝乡阿汝村从海拔4869米的家乡搬迁至日松乡甲岗村。当地政府为提高群众收入,修建了5栋温室大棚,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大棚产量极低,不能满足牧民的生活需求。达会广在日土县下乡时,了解到当地群众缺乏种子、农膜、肥料、滴灌设备等物资,他与其他援藏干部多方协调,解决农膜肥料等物资,帮助他们筛选优质马铃薯品种,试种了1.6亩。有了技术支撑,加之管理到位,当年马铃薯亩产达到了2000公斤,产值达2万元。对于一些观望的牧民群众,他耐心地做好讲解,深入群众家中传经送宝,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群众不懂育苗、施肥、管理,他就手把手地教授技术。
在达会广的不懈努力下,不但阿里郊区的农户吃上了自己亲手种出的蔬菜,就连革吉县、噶尔县、札达县搬迁守边的19户农牧民家庭,也都发展起了以叶菜为主的家庭小型设施棚体,解决了边境地区吃菜难的难题。“大棚是三分种、七分管,我可能不会长时间留在阿里,我只想把所学的知识用到这里,让这里的农牧民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水果,都能够富起来。”达会广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达会广的不懈努力下,科学种植的理念在当地群众中生根发芽。几年功夫,噶尔县生态农业园的设施水果发展到30多亩,蔬菜年均产量达到了43万斤,80%的农产品通过产品认证,满足了当地64.3%的市场需求。草莓大棚发展到15栋,亩均收入10万元,小小草莓已成为阿里地区脱贫致富的明星产业。在噶尔县狮泉河镇的蔬菜大棚里,绿油油的草莓苗生长旺盛,长势喜人。35岁的姆朗坚参正在苗行间除草施肥。以前,他只会种植青稞,每年大部分时间还要回索多村放牧补贴家用,年收入2万元左右。自从当地种植大棚草莓后,姆朗坚参通过学习草莓种植技术,被噶尔县新鑫种植有限公司录用,负责草莓日常管理,每月收入6000多元。姆朗说:“当初援藏干部号召种大棚菜,我们还有些担心,多亏了根拉老师,教我们技术,现在我们流转土地既收租金又务工,不出远门就赚到钱了,大家打心眼儿里感谢他,扎西德勒!”绿色杠杆一旦找到合适的支点,就连野生菌资源也成了致富的“金点子”。达会广在帮助农牧民种植蔬菜的间隙,还注重挖掘当地的野生资源。他多次深入野外,对高原地区野生菌类资源进行调查,采集了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等野生菌类10余种,并对样品逐个做了详细的记录、拍照,对有驯化栽培价值的野生蔬菜进行改良试验。其中,阿里野生芝麻菜已进入第二茬种植试验阶段,有望成为藏区群众餐桌上的“新宠”。
军民共建传佳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阿里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业务室主任,达会广协助同事们完成了实验室“双认证”工作。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他根据地域特点,不断创新试验,推动成果转化。在技术培训方面,他先后举办田间授课、技术观摩等培训会17次,培训基层农技干部及农牧民800余人,手把手开展传、帮、带,为地区培养50名田头能干、案头能讲的技术骨干,指导建设草莓大棚15栋,撰写科技论文4篇,并为驻地边防部队种植基地战士开展14期讲座,传授温室蔬菜种植技能技巧,持续开展在线农业技术服务,提高了驻阿部队优质果蔬自产水平和保障能力,被央视7套节目跟踪报道,在当地传为佳话。
不负期望援边疆
援藏五年多时间,达会广逐渐适应了高原的气候,皮肤被晒得黝黑,一点儿都看不出是个内地人。记者电话连线,达会广说,“在这里生活不算太艰苦,基本能适应,就是难免会有些寂寞,想念家人朋友。”提起家人,达会广的话音有点儿哽咽。达会广是2019年5月到阿里的,半年后,父亲突发脑梗,情况危急,三天后,他怀揣着万分的焦虑和不安赶回老家,见了老父亲最后一面,第二天父亲就走了。家里人都说,父亲为了见他一面,硬是坚持了三天。“有时候也觉得挺亏欠他们的”,达会广顿了顿说,“如今母亲年龄也大了,由哥姐嫂子们照顾着。我离得远,也帮不上什么忙,妻子儿女都生活在河北老家,她对我的工作很支持,每次打电话来都叮嘱我注意身体干好工作,不要操心家里,才牙牙学语的儿子也在电话边嘟囔着想爸爸,这一刻我感到无比的幸福。”达会广嘿嘿说道。“有了家人的支持,一切苦累都算不了什么,我一定会干好援藏工作,不辜负阿里干部群众的期望,帮助他们培育更多优质的蔬菜水果,为家乡人民争光,为长安人民争光”。从2019年进藏至今,五年多时间,近2000个日夜,从内地到高原,从海拔300多米到海拔4500米,达会广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忍受着高海拔给身体带来的不适,两次主动延长援藏日期,为阿里地区的农业发展默默耕耘。他把爱和无私奉献给了雪域高原,赢得了西藏阿里各族群众的爱戴点赞,他先后被阿里地区农业农村局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荣获阿里地区“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优秀援藏干部等多项荣誉称号。秋天的阿里是美丽的,秋天也是高原的收获季。“明天洛桑家的草莓该浇水了,顿珠家的蘑菇也能采摘了,趁着入冬前,还要给野生芝麻菜倒茬呢。”达会广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手里的活一个接一个,辛苦是辛苦了些,但收获也注定会一个接一个……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秦岭 一座山的“诗与远方”
- 下一篇:长安区开展“五社联动 共享文明生活 助推…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