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老师”这个称呼应有的尊严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叫《“老师”的尴尬》,说的是现在社会上随便什么样的角色都被称为“老师”,只要是喜欢抛头露面的,贫嘴主持也好,“麻辣评委”也罢,甚至像芙蓉姐姐、杨二车娜姆这样的“另类明星”,都被人家一口一个地叫着“老师”。有人开玩笑说,现在要恶心谁就叫他“老师”,据说最狠的话是“你是老师,你们
与此同时,真正从事教书育人职业的却很少被叫“老师”,而代之以“院长”、“书记”、“处长”、“主任”等职务,或者“博导”、“教授”、“博士”、“老板”等头衔,据说对有这类职务或者头衔者叫“老师”是颇让一些人不快的。我自己就碰到过这样的人,刚刚升为副院长,我再叫“某老师”他就不答应了,非得要改口叫“某院长”才行。大学里这样,一些中学据说也不例外,连一个年级组长都有强烈的身份意识,叫他“某组长”肯定比叫“某老师”显得更恭敬。我自己读高中的时候,一次在街上叫某老师,他明明听到了但却没有搭理我。事后同学告诉我大庭广众之下你得叫他“书记”。我这才想起他是学校的团委书记。下次改口叫“书记”,他果然就笑容可掬地答应了。
长期以来中国都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所谓“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被抬举到一个很高的地位,直到史无前例的文革将教师打为“臭老九”。拨乱反正后,教师的地位得以重新确立,并设立了专门的“教师节”用以表达社会性的尊敬。但在迎来第23个“教师节”的当下,“老师”的称呼却显得更为尴尬:一方面既不是教师职业也谈不上德高望重的艺人戏子等被口口声声尊为“老师”,另一方面正儿八经的老师却希望被别的什么名分所置换。不能不让人感慨,“老师”到底怎么啦?
记得我自己读大学那会,从副校长到系主任,一律都叫“老师”,只有不上课的行政人员学生才叫他“处长”、“书记”什么的。这算得上是我所受的最初的平等教育,也正因此,我对那个时期的大学和那个时期的大学老师始终有一种特别的敬意。
关于“老师”的称呼,有两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湖南师范大学原副书记、副校长戴海,我和他本来素昧平生,但他得知我在报纸开杂文专栏时,身为学校高层的他居然主动找我联系,当时我还只是一个在读研究生。从周围的同学那里得知,和他接触的学生都叫他“
另外一个是我大学的班主
我不止一次地暗自思忖,这些原本宽厚的长者何以对学生叫自己的官衔如此过敏呢?恐怕不仅是对阿谀倾向的警惕,更是源于一种职业自尊和被认同的内心期待吧!因为“书记”也好“处长”也罢,仅仅只是一种官衔,而“老师”这个称呼却包含着称呼者内心的敬重与温情,也能引发被称呼者的尊严感和成就感。
“老师”,这个融普通与尊贵于一体的名词,应该是每个教书育人者引以自豪的称呼,是学生和社会表达敬意的一个称呼。无论媒介、社会公众还是权力机关,都有责任捍卫它质朴的意义,不能任由随便什么人来玷污。与此同时,为人师者也要有起码的职业自尊,那些津津乐道于被称为某长或者“博导”之类称呼的人,展示的其实正是媚权和媚俗的卑贱。
该是还“老师”这个称呼以应有尊严的时候了!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