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千年古村——-杜曲村(每小平)
樊川景色秀,杜甫住杜曲。每当人们闻听杜曲,就想起城南五曲。想起:“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来,想起历史上众多的宰相、达官、贵族、名人先贤分居于此地,让人梦回兴盛的“汉唐”。
长安是中国的心,是唐诗的故乡;诗圣杜甫与长安息息相关,杜曲是他生活和创作诗歌十三年的地方。杜甫的诗歌在记录历史、反映历史和人民苦难生活。杜甫的诸多诗歌可在其中寻觅到长安和杜曲的史料印证,甚至可补充史料的不足。穿越时空,和诗圣对话。
杜曲村是官名,用于行政区划和记载,因位于樊川杜曲而得名。西村、东村、堡子是原杜西、杜东、杜北村的小名,用于村人的称谓,也是村子内部通晓的行话。在村中,按照自然方位、不同地域还有不同的小名。地名,往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品位和历史底蕴。这种文化印记是一个乡村、街巷记忆的落脚点,也是历史文化世代传承的一个符号和名称。
乡村街巷,宅院民居。吾站在少陵原畔,眺望着故乡,南望终南山,北瞰韦曲;品味着诗圣杜甫的诗作,品味着杜曲村历史过往,兴衰和繁荣变迁。
《辞海》杜曲杜条:“古地名,因唐贵族世居于此,故名。” 晋代政治、水利、天文历法、军事家杜预(杜武库222---284) 和家人居住生活在杜曲,是杜甫第十三代祖先。《汉书·宣帝本纪》载:“元康元年(65年)春,以杜东原上为初陵,置县曰杜陵,徙丞相、将军、列侯、吏二千石,赀百万者于杜陵。” 杜东原即杜曲东之少陵塬。是年杜氏多人身居要职,迁居于此……宋人张礼《游城南记》《长安县志》《杜甫在长安》《长安县地名志》《长安百村》《老长安》《西安地名故事》等书都有记载。
当时贵族盛行三月上巳日行祓禊之祭,曲水流觞,饮以为乐,故名杜曲。唐宰相杜佑居此,史籍记载:“亭馆临池为城南之最。” 杜曲也是三国晋大将杜预故里,他领兵灭吴国,统一中囯。后潜心研究中囯历史,是中囯古代历史学家,注释了春秋左传和国语,深受人们的尊重。
杜预十三代后裔诗人杜甫和他的祖父杜审言、父亲杜闲,均为了寻祖籍而居杜曲村。杜甫青年时来此,写下了当时杜曲景色《壮游》:“杜曲晚耆旧,四郊多白杨”。《杜曲三章五句》云:“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他在杜曲村时生活潦倒,处境悲惨;度日艰难,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悲叹:“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凄赴潜悲辛”。但他对杜曲怀有深厚感情,流落四川时,仍在深切怀念故乡杜曲,写有“吊影菱州僻,回肠杜曲煎”等名句。杜甫在杜曲前后住了十三年,于天宝十三载离干开杜曲村赴陕北,在《桥陵诗十韵》中:“坎坷辞下杜,飘摇凌浊泾。”从诗中即可知道他的具体住址。
杜曲镇似明珠镶嵌在樊川的中心,位于韦曲东南8公里,潏河从南向北穿境而过,从村西边蜿蜒流淌,滋润着两岸的水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既有水田,也有旱田,大部分在少陵塬上。杜曲村东北高,西南低,位于樊川中心。唐代,杜曲为长安城南五曲之一,盛极一时。杜曲原川形胜,人物风流。因杜佑等杜氏家族在此建有别墅庄园,凿山引泉水建桂林池、亭台楼馆花园等,为城南之最。杜甫:“野寺垂扬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等佳句中均写到他生活过的杜曲。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意指樊川中的韦氏、杜氏家族的显赫和高贵。樊川韦杜之地是中国诗词的圣地,是佛教的王国、是著名的人文荟萃之地。汉唐时期樊川是名门望族聚居之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韦氏家族先后有22位宰相,杜曲杜氏家族有11位宰相及达官贵族、文人学者在此相互聚居。杜曲产生过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诗人、艺术家、史学家、佛学家,樊川堪称产生名家的摇篮。
一、 历史沿革
杜曲建于西汉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是西安城南著名风景名胜区。《明清西安词典》有12处景观,杜曲镇有樊川晚浦、杜曲花光两处景观。杜曲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设为镇,系长安古镇,清代咸宁县八大镇之一。并设杜曲仓,统领王曲、王莽、太乙、留村、石砭峪等地,自然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集镇。民国时亦曾设镇,并先后为杜曲区、乡、联保住地……现为杜曲街道办事处。
故当时杜曲街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兴旺,集镇规模在长安仅次于引镇。杜曲村因位于杜曲街道而得名。杜曲村东、村北靠少陵塬,西为西汤公路,北与夏侯村为邻,南与寺坡村为邻。杜曲村东南约3公里座落着大唐护国兴教寺。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慈恩宗)祖庭之一。
兴教寺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弟子窥基法师和圆测法师也归灵于此,分别建塔陪伴在玄奘大灵塔左右。1961年3月4日,兴教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尓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议上,兴教寺内的兴教塔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尓吉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一处遗产点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杜曲村东依少陵塬,西临潏水;山青水秀、风景优美、草木花坞、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商贸繁荣是个千年古老村子。村内有水洞坊(九龙潭)、楼坊;水洞子、龙泉四处冒眼(又称天泉、泉水日夜汩汩涌流不断,供人畜饮水、洗菜洗衣、浇灌农田)。
昔时杜曲村民穷困的居住稻草棚;情况好的胡墼、砖混砌成的三间房屋(鞍间或厦子瓦房) ;富有者四伙头一院(有砖雕、木雕、门当和石门埻);靠近少陵原处依原多挖窑洞居住,箍窑的匠人也多,尤以原杜北村袁家沟窑洞居多,现已全部搬迁危险处。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长安县石油公司计划在安坡土地庙南兴建石油库,月余时间,工人和民工将少陵原安坡处削平,岂料因下大雨,夜半时分少陵原安坡处发生大滑坡,大量黄土掩埋了下面一排排箍好的窑洞及器具,后来只好在它处另选场所……
原杜西村内还有十家院(十多家人共同住在一个大院内) ,十多家墙连墙,房连房、每家住房较矮且小,房子面积不大、窄曲狭小。做饭时黑烟乱钻,尤以西北向东南飘散的多。就连猪呀、鸡呀、狗呀都相互乱窜,不听使唤。孩童们也多,时常在一起玩耍或打闹,好在大人都能体谅,将矛盾化解。每当说起十家院往事,还有很多故事。但十家院的乡情似坛陈年老酒,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的浓郁醇香、值得追忆回味……
原杜西村有公社门、砖瓦窑、卧龙岗、杜曲老街道、大门道(大槐树)、楼坊、公路沿、陈家场、朝邑殿、十家院、水洞坊、洋井、菩萨庙(戏园子)等村地名。多数村名因经商从它乡迁居而来。姓氏有30多个,村民主要姓氏有每、赵、陈、张、李、杨、冯、奚、相、刘、牛、王、薛、袁、周、田等。每:《辞海》注⑺:姓。汉代有每当时。兴教寺大铁钟铸有杜曲镇每義,由京城迁居于此。赵:由山西大槐树下迁居于此。周:由长安区鸣犊周家崖迁居于此。相:由未央区六村堡相巷迁居于此。薛:由樊村薛家堡迁居于此。冯:由樊村冯家河迁居于此……
二、 杜曲老街道
杜曲是陕南和西安之间进行物资贸易的集散地(交易点),秦岭南山产的各种山货土特产如木料、生漆、竹子、桐油、茶叶、中草药、干果、木耳、木炭、蜂蜜、蚕、麻、山珍野味、野生动物及产品等都由挑夫肩扛手提运到杜曲街道后交易;当地的粮食、棉花、食用油、肉类、蔬菜、水果、农副产品、家畜家禽、农器家具饮食、住宿及由西安运来的丝绸、布料衣服、食盐、蜡烛、肥皂等工业品都在杜曲街道进行交易;生意多,集口大。商贸活跃、市场购销两旺。
《康有为在西安》载:“康有为游历终南山、兴教寺后落脚娘娘庙(杜曲小学)。学生排成两队,长达数里,欢迎康有为莅临。校方备宴,款待一行人。离开之前,为杜曲小学题赠训言数语,师生们备为感激。”“杜曲镇适值乡人互市,南海至,途为之塞……”人山人海,百货特产、买卖交易,热闹异常……
杜曲老街道是千百年来始终保存遗留下来的历史风貌,展示着传统文脉底蕴。杜曲老街道呈南北方向,街道两侧是鳞次栉比的铺面,位于西汤公路东面。杜曲老街道是清道光11年(公元1831年)桃溪堡大财东卢毓贤用巨资从终南山采回石头加工成石条。从街道南边杜曲小学娘娘庙铺设到杜西村北三义庙,长约1200多米,将老街道铺完。除街道中间铺设石条外,两边还用石条做道沿,雨雪天街道不泥泞难行,排水通畅似如今硬化水泥路。建国后石条多被用来兴修水利,围堵堰渠,河渠、桥梁、箍水井口、建设杜曲粮站及村民盖房做地基等用。现仍遗存少数石条,见证着当年繁盛街景和风雨沧桑……
据父辈相传,当时杜曲老街道经营的商铺约有130多家。主要有:粮店、馍店、棉花店;蔬菜店、油作坊、酱醋店、黄酒铺、食糖糕点店、山货土产店,均为前店后作坊;杂货店、京货铺子店、布匹店、服装店、裁缝铺、肉食店、蔬菜副食店、饭馆、食堂、酒馆、餐厅、茶铺、水果店、干果店、棺材(寿材)店、冥品纸扎店、木器家具店;铁器店、银器店、铁匠铺、银匠铺、当铺、中药铺、药材店、出售瓮罐盆碗碟的瓷器店、旅店、车马店、理发馆、骡马钉掌铺、中西医诊所、学校等;柴市:分枝股、秸秆的软柴和木杠、木块的硬柴,以及加工后木炭等。此外,还有农副产品、畜禽店、水产店等商铺和竹木、农副产品等猪牛羊牲畜市场……
当时,粮食、棉花、猪、羊、禽及肉食、农副产品交易时,时常发生短斤少两、欺行霸市、为所欲为的不当行为。后民众推选人高马大有公心的每长发等人,手持大杆秤(公平秤),每当双方交易称重货物时,都用大杆秤(公平秤)赀(音自)。力求公平交易,公买公卖。按照货物多少,适当给些钱物。由此,集市交易再无争吵、打闹现象。
杜曲黄酒已千年,佳谷泉水酿酒浆。采用樊川生产的上等谷物桂花球大米,筛选泡缸和清亮如露且含有多种矿物质的泉水,加入大曲粉发酵酿制,并配有当归、川芎、黄芪、乌药等十多种草药经过数道工序酿制而成。黄澄澄,香喷喷;口感好,味极香。具有健脾益气、通络活血、延年益寿、提神醒脑等神奇功效,深受大众信赖。此外,黄酒一直作为中药的药饮,可治跌打损伤以通四梢,助药效长久等疗效。由于杜曲黄酒有过人之处,饮用待客为佳品,被载入诗册。可惜杜曲黄酒传承者赵志纯老人在三十多年去逝后,子女工作在外地,再无人加工销售现已失传。相传:李白、杜甫等诗人和达官贵人皆喝黄酒赠送并赋诗吟唱。康有为1923年11月22日到杜曲赏游后痛饮数杯黄酒、赞不绝口;酒味绵甜、回味无穷。作诗一首:晚饮杜曲酒,夕望樊川月……
杜曲镇原逢集日为每月农历初二、初五、初八加十,现改为二、五、八,以此类推。逢集日因人多显得街道狭窄,集市便向杜曲村内扩展,交易场面很大,街道上熙熙攘攘,人流如梭,摩肩接踵、人来人往,购销两旺、交易活跃,一片繁荣的场面……
三、 地形
杜曲村背靠少陵塬,东高西低;樊川分布有水、旱田地,水田少、旱田多;西面神禾塬,中为樊川,潏河流贯其间,潏河西樊村境内还有本村少量稻田。杜曲村有专用堰渠,从潏河引来河水浇灌莲藕和稻田。这里原名后宽川,汉高祖刘邦赐给名将樊哙的封邑,在此建有园林别墅,后人们习惯称为樊川。村呈东高西低状,少陵原坡陡原高,原顶地势高耸,是观赏樊川美景的最佳处。昔日,有近百户村民在少陵原畔挖掘二-----三丈高的半圆形窑洞,窑洞内盘炕支锅头供人居住和饲养畜禽等,现已全部搬迁到安全处。
四、 庙、观、殿、教堂
1、 帝王庙(集王庙):占地约8亩,原有大殿、偏殿、门楼牌坊、房屋数十间,逢集日由柴行、粮行、商行共同出资在帝王庙前演戏;原庙内有数十株古槐、柏树、松树、杨树、椿树、榆树、楸树、万年青及其它花草树木等,殿内供奉着历代帝王等的塑像。抗日战争期间,日寇飞机轰炸西安,西安雷神庙小学迁此办学;新中国成立后,杜曲区、杜曲乡、杜曲公社在此办公至1975年……现为民居和杜曲村两委会办公场所。据考证及老人们叙述,帝王庙原为唐代宰相杜佑的别墅,北边有天泉[冒眼]“水洞子”,引泉水进别墅,清澄水流环绕别墅、竹林花圃形成池塘亭子等花木景观。
2、 菩萨庙:位于原杜西村中心,西边临近老街道。东西宽约10丈,南北进深20丈,向北是7间大戏楼,中间是观众看戏的场地,后院是5间菩萨庙。上世纪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知青还集中居住过,知青返城后不久被拆除建设成戏园子。杜西村剧场连续数年先后邀请西安市、咸阳市、兴平、千阳、高陵、蓝田、麟游等县剧团在戏园子售票演出《铡美案》《窦娥冤》《三滴血》《火焰驹》《杨家将》《五典坡》等本戏和《辕门斩子》《看女》《柜中缘》《教学》等折子戏,观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挤满了整个戏园子,影响很大、熙熙攘壤、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由于名演员演技好、观众多,为了满足戏迷们的要求,还在白天加演、售票演出。演员唱念做打演技到高潮时,人们就拿上红被面、红稠子上台给优秀演员“披红”。有时一人披上数条“披红”,同时热情观众掌声、鞭炮声响起,把演唱活动推向高潮……
3、 土地庙:位于杜西村北临近夏侯村少陵塬安坡下,门朝樊川,有庙门围墙,6间卷棚,偏殿2间2层,人可上下走动,5面窑洞,每面窑洞约30平方米,分别供奉着土地爷、太上老君及师兄弟、顺其道人等塑像、壁画等。偏殿供奉着文殊等菩萨及童子塑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庙门为红色,大殿雕梁画栋,并有彩绘;庙内有松树、柏树、柿树等花草树木,庙门前立有石碑,有直径约80公分粗柏树,崖上还有3个碗口粗柏树。院内有一口八九丈深吃水井,清末先后由旗人和长圣坊贺氏和尚等居住。后丹阳观垮塌无住处,郭道师居住;郭道师炮制的蛇皮膏药,治疗脓肿伤痛、风湿等效果独特疗效佳,逢杜曲集市销售,患者求购者众。 土地庙1979年拆除、现重建……
土地庙历史悠久,灵气尚足;香火旺盛,后人敬仰。2015年杜西村联合夏侯村、杜北村、杜东村重新规划修建。共同捐资70余万元,经过一年多紧张施工,于2016年12月底初建完工,接待四方信众,并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四村联办的社火、芯子、高跷、秧歌、锣鼓展演活动,连续举办了3天。土地庙内外香火燎绕,供品摆满了香案。人们虔诚跪拜,期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除平时外,每年过年前后,特别是除夕夜,人们带着香烛食品水果等排队上香,争抢新年的“头炷香”。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愿家事个人事、事事如意,心想事成。
4、玉王殿:位置在土地庙南边,现商仝公司[原杜曲砖厂]塬畔。原有一株大血柏,血柏一人合抱,由于树弯,人称弯弯血柏。院内有桃树、石榴树等花木。殿内有大山门、石碑3通,大铁钟1个,土地11亩、大殿数间、偏殿数间,供奉着玉皇大帝等诸神塑像。上世纪七十年代,杜西村挖大口井,大柏树做了井底大四方形的井圈,上面用石条、砖块砌到地面……
5、 丹阳观:又称丹观。位于玉王殿南。明弘治四年“重修丹阳观记” 、石碑保存在长安区博物馆,丹阳观是长安较大道观之一。丹阳观内立碑2通,房屋几十间,五面窑。丹阳观清朝同治年间(1862-1869年)回汉民族矛盾,跑白狼杀回回时被白狼队伍掠夺物资后烧毁。1952年大雨过后、塬倒窑塌现无遗存……
6、三义庙:位于杜西村北原砖瓦窑处。由每、赵、陈三大家族共同捐资修建,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三位义士神像等,民国时期被毁掉。
7、 基督教堂(耶稣教)位于杜西村西汤公路东边,少数村民信奉此教。占地2.16亩,1946年,张子宜牧师在杜曲镇创立自力会长安分会,建教堂一座。先后有:程圣典、杨思超、薛XX、冯忠让等执事。1986年张宪生任执事,1995年市宗教局批准按立,长安区长老为张宪生。现有教堂6间,主日学3间,灶房2间。高约15米,直径达1米白杨树两株,高大挺拔、郁郁葱葱。每逢周日传教,信教者众。
杜东村位于杜曲街道中部,东北靠少陵原,西邻杜西村,南接寺坡村,北至杜北老村。二个生产队,354户,1207人。村中有泉水2眼,昼夜不停由少陵原下涌出,清澈渠水浇灌数十亩稻田。地名有:白家寨、湾子坊、师家褊(音扁) 、杜家褊(音扁) 、水洞子、龙泉、张家场、李家巷、老街道、柴市、电磨子等地名。村南有娘娘庙(后设为杜曲中心小学) 、杨家殿(供奉杨家将) 、无量庙和普渡禅寺等庙宇。惠兴杰膏药有名气,牙痛、腰痛、腿痛等有功效,无名肿痛、乳腺病及痢疾贴之回春,广受赞誉。
杜西村奚举瑞之父是长安地下党负责人李浩的交通员,为李浩提供了大量情报,数次舍身掩护其开会、联络等活动,为长安地下党在杜曲开展活动提供了帮助,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无私的贡献。
杜东村南寺坡村的杜曲粮站前面,有韩国光复军第二支队旧址。1940年9月,在中国国民政府帮助下,韩国光复军总司令部在重庆成立,主要从事抗日宣传、情报搜集等活动。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1942年至1945年,光复军第二支队奉命迁至寺坡村的关帝庙附近驻扎,进行军事训练及前线喊话等活动。
杜北老村位于杜曲街道北部,南接杜东村,西邻杜西村,北至夏侯村;东邻少陵原;3个生产队,163户,609人。西柞高速公路和南横线交叉经过。杜北老村地名有:千驻寨,千堡寨、杜曲堡子、杜曲北村及每家巷、赵家巷、陈家巷、伏魔殿、庙门里、中十字、南门、北门、老井、柿树巷、药王洞、袁家沟等地名……村中有古槐3株,临崖横长古皂角树1株;有三眼公用深水井,村西临原处老井仍遗存,井桩井台保存至今。
民国年间,在老爷庙内办有私塾学堂,教授学生。因原高土厚水位深,村民挖掘有地道、窨子和高窑,遇有危险搭梯子上高窑,人上后再搬上梯子用木板堵实。高窑内设有陷阱,鹞子翻身等暗机关。村中建设有城墙和南、北城门,还有关帝庙(老爷庙) 、药王洞、菩萨庙、七星庙、魁星楼、无量庙等,均已毁坏无存。
关帝庙(老爷庙) 位于村北头,有前、后两个大殿,三间厢房。民国时期,国民党黄埔七分校派军人来拆老爷庙,三杜(杜西、杜东、杜北)保长每成善极力劝阻,好饭好酒招待,并送钱财,终于保住了老爷庙,前些年被拆毁。菩萨庙位于村西崖边,民国时期倒塌。七星庙在村堡南门,三间大殿,有石柱、一人高香炉一座。魁星楼位于杜北村外,在三面悬空的一块高台上,内塑魁星像等。无量庙在村堡南面,三间、供奉无量佛,民国初期倒塌。药王洞位于村北,三面窑洞,1957年后改为村饲养室。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合作化和小队、大队集体经济。在潏河旁栽种有少量水稻,大部分原上地种植小麦、玉米、谷子、豆类和蔬菜等作物。平整土地修梯田,实行农作物套种、三六播带、制玉米种子等试验。1990年在上级部门支持下,利用高原深井水、铺埋水管道进村,改变了千百年用辘轳深井绞水的辛酸历史,村民兴高彩烈地终于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1995年5月,杜北新村整村搬迁至西汤公路西边500米至潏河岸边。投资10万元,盖起四间二层办公楼和水房。2008年,在上级部门支持下,投资20多万元,打造进村、巷水泥路3000米,安装路灯,专人清扫道路;进村路两侧栽植国槐绿化,村民家家盖起了砖混楼房,院内外干净整洁卫生。2010----2012年度被长安区委、区政府评为“文明村”。
五、 人文村情
杜西村内有两处泉水,滋润养育着世代村民。民风淳朴,文化氛围浓厚,风俗积淀丰富。村内先生教师多,能工巧匠多(盖房、箍窑、木匠、厨师、修理等),有技术的人才多。书法绘画、下棋、说书、唱戏的识文家多、工匠艺人也多。由于临街,牲畜饲养交易多,因而村子饲养畜禽者众。此外,为动物防疫看病的兽医有14人、牲畜买卖的交易员(牙家) 有5人,这在西安城乡很少见。
杜曲村因临近杜曲镇,牲畜交易多兽医、牙家也多。在省、市和长安县及各乡镇从事畜牧兽医工作者的有:王维甫、每增辉、赵志兴、赵立山、每平花、每小平、赵平利、赵平生、赵迎军、赵新生、白宁等14人。人人苦学专业,潜心为动物防疫治病,有效防止了疫病的发生,确保了人畜安全健康。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成绩优异。每增辉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农技推广荣誉证书和奖章”;赵立山获“西安市劳动模范”;每小平获“农业部先进个人”等荣誉。刘永宽在杜曲街当牙家、每清贞、相生瑞除在杜曲牲畜交易市场促成家畜交易外,还被长安县工商局聘请,在韦曲上塔坡村“县牲畜交易市场”当牙家,为城乡广大群众饲养的家畜和河南、山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客商买卖牲畜进行买卖公平交易,堵绝欺行霸市,每个集日交易牲畜上百头匹。除过本县外,郊区、蓝田、户县、周至、眉县、兴平等县的家畜也在韦曲牲口市场前来买卖。此外,杜西村杀猪卖肉加工的屠户十多家、经济收入也多。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为杜西村过古会日,白天二餐招待亲友、夜晚村上还免费放映电影或举行唱戏等文艺活动。
杜曲社火闻名城乡,源远流长、一脉相传,千古传承。社火纸扎精致,装扮突出“奇”“巧”“悬”“精”等特点。无论是车上,器具上芯子纸扎美伦美唤。图画栩栩如生,令人赞不绝口、津津乐道。《长安百村》《戏满长安》《西安日报》《长安文化密码》等书籍报刊和三秦文学、东方商旅、长安人网、西安地方志等都有登载、声势浩大,威名远扬。
杜曲社火名声扬,装扮齐全锣鼓强。为庆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以求财源旺盛、太平吉祥。每当春节过后,开始耍社火。社火是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束奇葩,更是千百年来祖先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农耕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升华与结晶。杜曲村人老几辈传下来的自娱自乐活动,历史悠久,样式繁多,特色鲜明。已故老艺人有相维康、每世民、相生智、张德义、每秉承、陈清珍等;相喜林、胡春华、相永娃、牛德元等老艺人,仍在带徒弟传承社火技艺。另外,周边樊村、太乙宫等乡村耍社火,还专门聘请村中老艺人去装扮和技术指导。
锣鼓家伙敲起来,秧歌红绸舞起来;装社火、踩柳木腿(高跷),马牌子持棍前边开道,除在村中街巷展示外,还在杜曲老街道现移行到西汤公路上展示,人们里三层外三层拥挤到两旁公路边。鞭炮声阵阵、此起彼伏、响声震天;村大社火多,出村几十桌;锣鼓声响震樊川,囔囔咔曲牌古今传。敲锣鼓的曲谱有《囔囔咔》《咔咔囔》《紧三火》《虎啸谱》等威武雄壮、扣人心弦;紧奏激烈、气势磅礴的社火曲谱……1953年,在韦曲耍社火、唱大戏,杜北村老艺人每秉承,扮演的惟妙惟肖,长安县委书记李浩为他奖励一盏“汽灯”。
杜西村武术源渊流长,盛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使武术精神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青少年从小就强身健体、苦练拳脚器械。村内数十名青少年多拜师于陈志和、杨善善、杨银海等拳师门下,授徒几十人。除基本功外,主要练通背拳、螳螂拳、小红拳等拳术。每逢农闲季或春节期间,总会在帝王庙门前的大场上,用石灰画个数十米大的圆圈,乡亲们里三层外三层围在四周观看,拳师和众徒弟身穿运动装或灯笼裤,带上刀、棍、九节鞭、石锁等器械现场向广大群众表演;杜北村拳师每满容也带上2个徒弟前来助兴献技,拳师和众徒弟依次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表演武功绝技,龙腾虎跃,腾跃展转、刀剑棍棒九节鞭等上下翻飞,或单练或对打、擒拿格斗对练使人心情紧张,看的人眼花瞭乱、如梦似醒,常常赢得四周众乡亲们的阵阵喝彩声和叫好声。因习武练拳的人众多,外村人习惯称杜西村为拳呱呱村。上世纪中期,在杜曲中学进行的农民运动会,其它村同杜西村进行拔河比赛,杜西村连赢三场、获得冠军……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杜西村的古树、老树保存下来的有限。曾记得砖瓦窑北边田地有赵更年家俩人合抱粗的2株大柿树,树冠面积约半亩大,邻坊大远少见百年古果树。秋季树上果子结的很繁,金灿灿的果子招人喜爱。可惜,被伐掉!杜西村赵家大门道外的国槐(老槐树)村人称古汉槐,枝叶茂盛、直径达4米,树高11米,树冠160平方米,中空,树龄在千年以上,槐树枝繁叶茂,见证和经历了千年风雨沧桑,是杜西村的活化石。国槐(老槐树) 还有许多传说……
在老槐树旁边,有一大石碾(大碾子) ,村民们碾谷子、麦子、玉米等都在大碾子排队等候,条件好的用牛马等牲口拉大碾子,没有的就用人力、常见的在2.6米长的横木杠上有3---4个人同时沿磨道转圈推动,家里男劳多的1---2人也行。时常是众人相互帮助,人多力量大,你给我帮我给你推。夏秋季新谷收获,大碾子昼夜滚动不停。也有碾辣椒面、碾中药的也用大碾子碾成粉面。后来,电磨子、电碾子逐渐替代了大石碾。如今石碌碡、大碾盘也不知去向……
历经千年风霜雪雨,古槐用粗犷古朴的树轮和斑剥粗大的树皮刻录了杜西村从古至今历史的兴衰。多年前,笔者陪同西安晚报记者尚洪涛、赵珍来此采访合影留念。古槐的路北即为帝王庙(杜佑的别墅庄园) 。村民相传:杜佑、杜甫、杜牧等达官贵人、诗人还分别在古槐树下铺席饮酒赋诗、吟诗叙景、相互推敲诗句词赋……此外,杜氏家族的祖茔在杜曲村少陵原上东南的司马村,先后有杜如晦、杜淹、杜亚、杜济、杜佑、岐阳公主和诗人杜牧及家人大都葬于司马村。墓上封土皆平毁,长安区人民政府于2018年在祖茔处立《杜氏家族墓地》石碑。
新中国建立后,杜西村分为8个生产队,改革开放后合并为6个村民小组。全村485户,1816人,耕地1100亩。全村塬上地多于川道地,塬上旱地多以种小麦为主,早春点洋芋(土豆)、芹菜、栽旱烟、栽黄瓜、笋瓜、南瓜、西红柿、茄子、务劳西瓜等经济作物;秋季兼种玉米、谷子、红薯、萝卜、黄豆、绿豆、芝麻、蒜苗等豆类或萝卜、青菜、油菜等作物;川道地可以灌溉,旱涝两收。主产小麦、水稻、玉米、油菜,亦产杂粮,各类蔬菜、瓜果等;有桃园、苹果园、柿园等果园……
杜西村为了农业学大寨,发展集体经济,搞好副业多种经营,先后开办过农场、少陵原上平整上百亩土地、杜曲村分别在大坡口、章曲湾、小路、上原等处打深井12眼(浇灌农田)、进行过小麦和玉米三六播带、小麦和玉米品种改良;开办过窑罐式砖瓦窑和轮窑,烧制出蓝砖、蓝布瓦、蓝胡墼和轮窑烧制出的红砖;开办过豆腐坊、养猪场、石灰窑、建筑队、在杜曲街道卖过黄酒、油饼、油糕、凉皮、稀饭等饮食;办过医疗室、幼儿园,演唱过红灯记等样板戏、快板和歌舞等。各生产队繁育过马骡驴牛和养猪场,杜曲村各生产队置有畜力大车(拉拉车)11辆、手扶拖拉机、四轮拖拉机16辆跑运输拉沙石砖瓦或拉土送粪、拉上石碌碡在麦场上碾麦……
杜西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立文艺宣传队,编排演唱革命现代戏和革命歌曲等文艺节目,受到社员群众的欢迎。杜西村医疗室先后有周秀琴、每改存、赵民等为广大群众进行防疫、治病和发放药品,三夏大忙时节,身背药箱到田间地头为群众防病治病。
杜西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个民兵连,在秋冬时节组织民兵列操训练,进行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实弹打靶、实弹投手榴弹。当时,每个民兵都分给一枝半自动步枪,我列操训练回家后,就把五六式半自动步枪挂在墙上的钉子上。记得实弹打靶、实弹投手榴弹,我有依托5发子弹打靶43环,受到镇武装部长表扬;在少陵原上向前方深沟内,实弹投掷手榴弹,心不慌,揭开铁盖、戳破牛皮纸,牵出金属拉环,套在右手小指上,使劲扔向前方。爆破成功后,镇武装部长收回了我的金属拉环。据说精制的金属拉环,做窗帘很美观。杜西村民兵连,还先后参加了镇和区级民兵列操训练,取得了好成绩。
1976年9月18日,杜曲镇冒着大雨在杜曲初级中学隆重召开全镇万人追悼毛泽东主席大会,杜西村武装基干民兵连的男女民兵,人人持枪守卫在主席台和大会四周,会场庄严肃穆,泪水和雨水布满人人的脸上,都在沉痛悼念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
杜西村人爱国爱社会主义,1958年积极多交爱国粮,事迹登上原《长安日报》。杜曲村保家卫国,不怕牺牲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有11人,1952年,杨志义、每子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被评为烈士。
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杜曲村先后有百余人考上大中专院校,研究生13人,博士生5人、高中级职称17人,分别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和谐社会建功立业、业绩突出。
杜曲村是樊川的缩影,樊川是西安的名胜。走过了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才子佳人,传播着先进文化和艺术,养育着一批与时俱进后来者,为国家和民族做贡献。耕读传家,宁静致远、以文兴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造就了一代代勤劳善良、朴实聪慧勤劳朴实的村民。
千年古村,写不尽的历史与开放包容;今之杜曲,道不完的开拓与进取;明天的杜曲,是充满开拓奋进大有希望的乐土。
千年古村是文化的传承,更是记忆里的一抹乡愁。
可爱的杜曲村,美丽的樊川。游子衷心祝愿您在党和政府正确领导下,干群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再次步入汉唐辉煌,再次崛起、繁荣富强!
2024年6月24日定稿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协会监事长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办公室副主任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长安区武术协会名誉顾问 杜曲乡贤 西安地名特聘专家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社火文化研究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评论:访古法造纸技艺弘扬人杨亚飞(每小…
- 下一篇:诗歌:新诗赏析(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