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平民记忆》——丰京强人的自叙传(李希仲)
(一)难忘相逢初识时
我从前读过的自叙传文学作品中,最受感动有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李易安的《金石录后序》,杜工部的《壮游》,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等。但那种感动只是外启形的心录烘染,没能引发心弦的自弹,只是为历史人物事件伴唱心曲,没有自身感发的忧忱和激动。近年来,长安才子陆程久先生的《平生记》也让我心池泛过浪花。但那只是时代印记的苏醒的呼应。唯独颖夫先生的《平民记忆》震撼我积久沉滞的库存。不得不迸发几句由衷的赞语了。
《平民记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大作。它既是一代文人的心路历程,是他的家族史,他的奋斗史,发展史,又是一部乡愁文学作品。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他的成长历史也折射佐证出了中国农村农民的生存状况和历史变迁,提供了丰富真实的历史资料。他大器晚成,生姜老辣,名不虚也。无论从思想意义,历史价值,文学品位等方面来看,都不失半个世纪以来长安文学园林里的一枝奇葩。甚至可以说一部《平民记忆》,是解放后长安的半部文学史。他无情的深刻的解刨自己,也解刨这个社会,制作成标本,让人们研究,也就有了重要的、真实的、鲜活的史料价值。
我和颖夫先生相识大约是50年前的革命故事创作会上。那时,一个素不相识的大约二十岁上下的小伙跟我讨论故事文学的写作问题,土里土气的农家小子,初中或许尚未毕业,但却出语惊人。他说:故事故事,要有故有事,故要曲曲折折,让听的人入迷,让听的人主动地咂出味道来,直戳戳不行,要多拐几道弯弯,要让人在迷中寻谜,咂味道。让人物要明明白白,叙(描写)述(述说)中活蹦起来,像孙猴盗扇一样,要显示他的独特的精神。要新、奇、趣、巧,千万不能死巴巴地写。这些话,都说到点子上了。我当时很吃惊,一个农村小青年对故事文学的秘诀有这样的见解,实在太难能可贵了。我也为他的才气折服了,于是就合笔写出了两件作品。听说还在《群众艺术》上发表了。不知道那两个小小的青头萝卜还在不在。
匆匆一聚,分手而去,20多年间,一个愣头青年的影子一直在脑海里跳跃着,或沉或浮,飘飘忽忽地不肯消逝,动心牵魂,未能忘怀。
太约在20多年前的一天,他去长安一中找我谈心,因时间仓促,未能叙旧,只影影绰绰知道他有钱了,下海成了商人,而关于他的成长史、生活史、家世等仍是个谜!
(二)《平民记忆》初读探微
我老汉今年八十有三,和颖夫结识五十余载,见证了颖夫君的成长和凡事种种。
颖夫生于1949年,出生在周文王所建的丰京遗址中心的马王村北门外一户农家,是周礼文化哺育出来的文学人。一身泥土,一身文气,是丰京文明孵化出来关中男人,他的身上聚集了周人的仁义礼智信勇和多情才子的绝多气质和董氏族人特有文化质因。我没有追寻沣滨董氏汉朝的儒学大师董仲舒有没有嫡直根系。仅从他书中所记的世族系列看出,大约在有清和民国年间,他的家道尚属殷实。曾高父辈,多有才俊,伯父为共和国的奠基者大有人才。世事率变,尤其在跌荡起伏的年月,潮落运蹇,短衣缺食的慈母山氏,辛苦汗血,养活了他兄弟姊妹六七个长大成人。从忆文中可以看出,慈母山氏,既有一般农村妇女的勤巧吃苦耐劳忍恕宽容的天性,更有一般男子无法貝备的争强和勇烈。她的坚毅志节和忍辱求生不屈权贵的精神成了儿子颖夫的自立自刚自强人格的基石。颖夫一脚一步踵其先母的足跡,既能随形势变化,即时调整自已的行为动向,又能信念守恒矢志不移。自尊自爱,自信自白,风雷不避,又有趋吉离凶的应变机敏。武可售力求生,文可著书传世。先后创立了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创设了柳青文学奖,倡导策划主编季刊《秦岭》杂志,行刊十六年兴荣繁茂,主编《长安百村》1—4部,《老长安》1—3部,及《柳青在长安》《柳青研究文集》《柳青纪念文集》等方志专志文字典籍六七千万言,出版了70万字的大作《沣浪集》(上、下册)和《平凡人生》《沣河之子》《平民记忆》等小说、散文、故事、传记、诗词等,编排大型秦腔现代剧《柳青》演出100多场,助推《柳青在皇甫》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创作体裁多样,风格新颖。把长安的先秦史、文明史、西周考古、风俗简史、长安新文学史 “呈献社会,读来使人心潮澎湃,使我们看到了颖夫君成长的心迹和足迹,君子坦荡荡,强人气昂昂”,他成为被大家雷涛先生称之为“南董北曹享誉三秦的传奇人物”。
(三)颖夫先生的人格魅力
颖夫先生的乡籍本份是个农民。他的力作《平民记忆》告诉人们,大约从孩提记忆开始,在那个人人受穷的年月里,和亲人乡里同样经受了世劫时艰。在饥饿,贫贱,遭遇岐视中风吹雨打,长大成人了。但他身上没有一般农民的自私,自卑,自贱和弱势感。他的精神世界和人格视野绝非普通农民可望其项背。他似乎与生俱来,心灵肌肤里就预存了一囊文学细胞。上世纪60年代,他幼小的心土就埋下了大作家柳青《创业史》的一粒种子,小学初中学段,《创业史》的仙气熏得他醉迷迷地沉寝在文学梦中。因了文学浅梦,他在马王文化站和长安县文化馆当无级无品的创作干部。结识了一些文化人物,交了几个业余作家。但是,在那个儒冠多误身的年代,文学给他的依旧是食不果腹,衣不蔽身。九、十等的作家身们还不如行乞募僧。改革大潮汹涌而来,春风吹醒了他作家梦。他要闯出一条生路,换一个活法,活出个人样来,先求生存,温饱,再求发展。于是,乘潮踩浪,办纸厂,搞建筑,解决了生存问题,挣了钱又不舍文学情结,又从儒商转身一变为文人,以柳青为旗帜,柳研会为平台,以柳青精神为食粮,搭台组阁,东奔西走,说服热爱文学的企业家,筹措资金,为淡出长安视野的文学大师购地修墓,建馆雕解,临节祭悼。又支持团结一伙穷业余,由小而大,三十年矢志不改,遂成气候。一宗宗一件件,都是自掏腰包的事情。长安穷酸作家每每出书,颖夫无不资助,办研讨会,鼓吹宣传,大势。作家病危,归茔,颖夫无不存问,祭悼。如此种种,非志士仁人,义行,义举,孰愿为之!据同仁不完全统计,他为弘扬柳青精神做事总资达500万元之多,文人周博学言:长安有钱人不少,比他有钱的多的是,但像颖夫这样为文化事业舍得出钱出力者无几,唯颖夫一人也。
(四)白莲出清水,摇拽泥土香
颖夫人格美,文章更美。
历来好文浓情染。颖夫的文章,是从心窝里掏出来的,白亮,绝净。桃花源的荷花,没污染。尤其是《平民记忆》收的乡情,亲情文字,都白生生的可爱,跟哈密大甜瓜,鄠邑鄠太八号紫葡萄一样,色香味俱佳,不参假,满口味!
刘勰《文心雕龙》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我觉得有些意外了:这个身高不过1米6的黑汉子,走路总是低头沉思,音声时高时低,没读《诗经》《楚辞》和唐宋诗词,怎么满肚子情水,而且,每有行文,必然情浪滚滚,如江夺三峡,河走壶口,汹汹涌涌,汩汩然,百吐不尽!这是为什么?人常说,才子多情,美女多意,颖夫无吕布之貌,又非怀春的貂蝉,哪来那么多的情墨醉辞?彪悍悍的一条汉子,钢铮铮的一身筋骨,情悠悠的满腔柔肠,活脱脱的一尊菩萨。看来,是一个“真”字了得。马王村的一块土,一勺水,从他口里出来都被染得醉乎乎的香,粉嘟嘟的艳,嫩溜溜的馋人!文以真为美,语不虚也!
2024年1月22日上午,长安李希仲为老友力作《平民记忆》草
作者简介:李希仲,作家,原长安一中语文高级教师。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评论:读颖夫友《平民记忆》有感(孙尚志)
- 下一篇:评论:《平民记忆》简析(张礼)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