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平民记忆 时代缩影——读董颖夫先生《平民记忆——我走过的路》(杨广虎)
看了董颖夫先生厚重的《平民记忆——我走过的路》这本书,我感慨良久,虽然他是一位长安普普通通的平(农)民,面对社会不同时期的各种变化,无法更改,但他可以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在流沙俱下的社会洪流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着自己善良质朴的底线,不断拼搏,为自己的人生不断赢得胜利。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芒。可以说,《平民记忆——我走过的路》这本书,深情回眸,反省自己,真实可信,故事性强,语言朴实,是一部个人成长的苦难史、奋斗史、成长史,一部农村家族的发展史,一部文学精神信仰的实践史,一部中国城乡发展变革的时代缩影史。具有很强的史料和文学价值、社会价值,也显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柳青精神的力量和人性慈心向善的光芒。
这是一部个人成长的奋斗史、成长史,是个人历史的溯源之作,其从故乡马王村记忆、董氏家族写到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初中阶段、返乡十年、在县文化馆的两年、重返沣西公社建筑队、创办马王镇文化馆、纸厂十年、重操建筑二十年、弘扬传承柳青精神、参政议政、几次纪念活动等等着笔,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七十五年中历经了共和国许多事情,有村史记录,有家族成员回忆,有曲折的细节描写,人生沧桑,世态变迁,穿插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为,在现实困境和市场经济面前,无奈的选择和成功的转型,简单且纯粹,复杂且丰富,是一个平凡人在社会无情裹挟下的清醒和孤独,是一个人成长的奋斗的血泪史。苦痛在心,只有自知,而社会大众只关注到人物成功、光鲜的一面。
这是一部文学精神信仰的实践史。董颖夫十四五岁时,从初中课本中学习了《梁生宝买稻种》的课文,而被深深震撼。从此,文学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成长,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怀着对文学的虔诚、对柳青的崇敬,付诸一生的实践,逐光而行,坚持不懈,来完成自己的梦想。柳青是许多陕西作家的“文学教父”,对董颖夫影响也很大。他青年时代就投身文学创作,喜欢文学,热爱文化,愿意和文化人交朋友,著名作家陈忠实就是其中的一位交了一辈子的“好朋友”。他写故事,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70年到80年代初,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的不少。《真实的故事》《钢锭子和刃片子》《分家》《上任之后》《张三老汉的心事》《秀秀》《出墙花》《石榴花》《野菊花》《石娃小传》《闪光的党证》等小说和故事。并多次获得省、市、县奖励。70年代初,他编写的小戏《渠水长流》被编排演出。“文不养人”,也许他原本可以成为一位专业作家,然而因生计而没有成为专业作家,但他心里始终惦记着文学,关注着文化,弘扬柳青精神,热心公益事业,推出长安文学新人,多年来耗资约五百余万元。在陕西首届柳青文学奖颁奖会上,他豪迈地喊响了一句口号:人民的作家,大写的人生,神圣的事业,永远的柳青。他甘愿为柳青出资征地修墓园、发起成立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设立柳青文学奖、创办《秦岭》会刊,编排大型秦腔剧《柳青》、拍摄纪录片《柳青在黄甫》……,还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
这是一部中国城乡发展的时代缩影史。平民记忆,是用普通大众的视角来记录,客观真实,没有什么宏大叙事,没有什么功利影响,也无需进行放大或隐匿什么,更显得生动、鲜活。董颖夫先生用平民视角,文学笔触来记忆,感情真挚,娓娓道来,仿佛村头的老人在阳光下正在给我们讲述他的一生,语调平静,波澜不惊。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建国后到现在几个重要历史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建设新时期,他正年富力强,善于抓住机遇,赢得了一次次成功。我们正视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思想解放、物质丰富;但在市场经济之下精神道德滑坡等是不争的事实,需要补上这一课。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的职责。董颖夫的一生,有骨气,有热情,是自己不断活得有尊严的一生,也是中国城乡发展的时代缩影史。有阵痛,也有喜悦;有流泪,也有幸福。
雷涛同志把董颖夫和曹谷溪两位先生比作陕西文学界“基辛格式”的人物,称做“南董北曹”,说得很准确,值得称赞。两位我都见过,亲身感受到要他们的“铺路石”精神和人格感召力。他们自己文学创作的同时,鼓励、奖掖文学新人,尽最大可能弘扬陕西优秀的文学传统和帮助文学之路上有困难的人,大公无私,是我们尊敬的长者。董颖夫先生《平民记忆——我走过的路》,平凡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一生,也走了一条与常人非同寻常不一样的路,独树一帜,独辟蹊径,也就有了典型性、独特性,有了“董颖夫文化想象”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取向,是一部励志大书。这不仅是对他个人人生的总结,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2024年3月24日于长安春雨中
作者简介:杨广虎,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