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根竹篾无缝编制 灯笼单只仅重30余克 白鹿原上竹篾子灯笼盼销路更盼传承
“今个还是巧,龙龙娃回来了,客上门了,一下定了六百多个。一冬都没卖过这么多的灯。”12月24日中午,长安区砲里街道伯坊村竹篾子灯笼制作老艺人张许本和王小茹夫妇正忙里忙外地给上门批发的客商装灯笼。
记者现场看到,刚砍下来的整根竹子,根部劈开一道裂缝,楔进去一个竹板子,不断将已经编制完成压扁成型的灯笼套进竹子,眼看百余个半成品的竹篾子灯笼,像串糖葫芦一样,齐齐整整地被码在了同一根竹子上,而后再劈开竹子,楔进去一个竹板子收尾。
“就像用夹子,把两头夹住,人家摆摊时候方便拿下来卖。”王小茹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改良,原本数十种的竹篾子灯笼,现在主要是编这种“火轱辘”,编好后也不用糊红纸,也不用串提手,直接批发给客商,客商运着方便,他们做起来也容易。
记者现场体验竹篾子灯笼编织,一个竹篾子灯笼需要15根竹篾,15根竹篾相邻穿插,间隔编织最后收尾,看着技法流程很清楚,拿在手上才体会到“眼睛会了手不会”。更可以称奇的是,熟练的手艺人们15个竹篾无缝编织,编织好的灯笼单只仅重30余克。
说起来容易,其实不容易。白鹿原上依山傍水,气候凉爽,适合竹子生长。多年来,鲸鱼沟畔的村民就地取材,编织竹篾子灯笼。传统的竹篾子灯笼纯手工制作,制作工艺一般分为选竹、破竹、泡竹、破篾、划篾、编织、收口、烘烤、滚糨、糊纸等14道工序。其中破篾、起篾、划篾最见功夫。
王小茹编织手艺利落,张许本“划篾子”有绝活。如今年已六旬的他们每天晒着太阳在自家屋檐下做竹篾子灯笼时,常常感慨这纯手艺活,年轻人会的越来越少了。也就村里这老辈有二三十家还在做。
“有人喜欢这工艺,不知道从哪里买。乡党们,没有渠道卖,怕做得多了没人要。”最近,和王晓茹、张许本一样关注竹篾子灯笼的还有本村的小伙封韦龙。
封韦龙是一家影视拍摄工作室的负责人,土生土长的长安砲里人,平日里住在韦曲城区,热心公益,也常利用自身擅长拍摄的优势,关注和宣传家乡的非遗、特色。最近,封韦龙在韦曲和砲里频繁地两头跑,忙着拍摄素材,忙着在网上宣传,忙着给想批发灯笼的客商联系村民,更忙着打听村民们编制的量数,想要尽可能帮大家伙把灯笼销出去。
封韦龙告诉记者,绝活也怕无人知,他走访了本村十多家做竹篾子灯笼的农户,大概得出了一个数据。一个熟手基本一天能编织四十到五十个火轱辘灯笼,平时家家户户自己做,编好半成品不上提手不糊红纸,就存起来,等客商上门收或者下订。要是要的数量多,好几家就一起赶工。虽然每个人的制作技巧略有不同,但都毫不藏私。“直播也行,给娃们上非遗课教也行,谁想学就给教,竹篾子灯笼编织是关中地区民俗文化的象征,盼销路更盼传承。”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砚上风清——城南书社六人书法提名展成功…
- 下一篇:张河清荣获“中华文化特别贡献奖”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