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与血缘无关” 丈夫公公均病故 她7年如一日悉心照料婆婆不离不弃
12月17日上午,冬日的村庄冰雪未消。整理好“母亲”的衣帽,丁宇萍像往常一样搀扶着老人外出散心。左邻右舍见了,都热情地打起招呼。在大家眼里,她是孝顺的“好儿媳”。
7年前,丈夫、公公相继去世,为了生活,丁宇萍不得不重新嫁人。对待“前婆婆”她却不离不弃,胜似亲生母亲。在她心中,“孝敬,与血缘无关”。与“前婆婆”这份特别的亲情,感动着邻里。
不幸接踵而至
“天气好时陪我散步,为我洗衣做饭,她毫无怨言。没有萍,我可能都活不到现在,也见不到孙女们长大……”提起丁宇萍,73岁的张聪民满是心疼与感激。她总说,多年来,生活不幸,全靠这个“女儿”撑起了这个家。
2003年,丁宇萍嫁到长安区里杜村二组,与村民张郁结为夫妻,婚后二人育有两女,一家人和和睦睦、美满幸福。
从2015年开始,不幸先后降临这个家庭。先是丁宇萍的公公被确诊为胃癌,接受了手术治疗。2016年,公公第二次入院治疗时,丈夫张郁在照顾老人期间身体也感到不适。但考虑到老人需要照顾,张郁强忍身体上的不适,坚持照顾老人直到出院。谁也没想到,老人出院两日后,张郁病情突然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白发人送黑发人,失去独子的公公病情恶化,半月之后也撒手人寰。
一个月内,失去两位至亲,婆婆张聪民整日以泪洗面,一蹶不振;大女儿经受不住打击,变得抑郁……
对丁宇萍来说,生活似乎太不友善。家里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大额医药费负债于亲友们,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她一人肩上。她来不及治愈失去至亲的苦痛,便要面对一家人的生计。
在那段难熬的日子里,婆婆和两个女儿成了丁宇萍唯一能坚持下去的动力。她强打起精神,努力撑起这个家。
牵挂难以割舍
然而,一切并不容易。两个孩子都处于升学阶段,大女儿的抑郁一直不见好,一看到爸爸用过的物品就痛哭。家里的外债也迟迟还不上。丁宇萍所做的一切,善良明理的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萍,你带着娃们离开家吧!”
“换个环境,让娃们换个心情,安心上学。妈还希望你能重新找一个爱你疼你的好丈夫。”
……
不止一次,婆婆近乎恳求地拉着丁宇萍的手这样说道。在丁宇萍心里,婆婆没了老伴和儿子,如今无依无靠,她们婆媳相处十几年,这份感情也割舍不掉。
丁宇萍最终还是拗不过婆婆,2016年下半年,她只好带着两个孩子离开里杜村,到韦曲一带租房生活。两个女儿在附近上学,她一边努力工作养家,一边还债。
在分开的日子里,丁宇萍和婆婆始终互相牵挂着。婆婆眼睛不好需常用药,丁宇萍坚持每周回家三趟,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及用药。尽管每次乘坐公交车往返需近三个小时,丁宇萍从不落下一次,周末及节假日还带两个孩子回村看望老人。婆婆操心的则是丁宇萍一个人不容易,一直托人给她介绍对象,希望她能重新找一个依靠。
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慢慢有了起色。之后,丁宇萍经人介绍,认识了现任丈夫张长安。婚后,两人带着两个女儿一直在外居住,后来他们也有了自己的儿女。两人努力打工,一起偿还债务,定期回村看望老人。
两个女儿逐渐从失去父亲的痛苦中走了出来,现任丈夫待人宽厚善良,对待四个孩子一视同仁,对丁宇萍的“前婆婆”更是十分孝顺。这一切,让丁宇萍对未来越来越有信心。“咱们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她常常对孩子们说。
“家在,希望就在”
有一天,张聪民在家不小心摔倒了,经医治后确诊“三高”和脑梗,从那时开始老人卧床不起。丁宇萍和张长安立即将老人接到身边,和他们一起生活。经过半年多的康复治疗和悉心照顾,老人可以慢慢行走了。
康复后,老人坚持要回家居住,不想给丁宇萍再添麻烦。可丁宇萍不放心老人再独居,就联系了村干部,打听了解到失独老人可以由国家集体供养。当她把国家政策告诉婆婆时,老人却半晌默不作声。丁宇萍心里明白,老人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她和孩子是老人最后的念想。
“妈,其实我也舍不得您,一直以来,我把您当成了亲妈,您在的地方就是家啊!”丁宇萍握着老人的手,心里充满矛盾。
“咱不能让善良的老人孤独终老,得让老人和孩子们有个完整幸福的家。”看着妻子这般不舍,张长安思虑再三,与丁宇萍最终决定:自己的“母亲”自己养。
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2018年,丁宇萍和张长安带着四个孩子搬回了里杜村。如今,一家7口人的所有生活开支,都由夫妻二人承担。村委会为张聪民申请了失独老人、低保等相关补助,为不再有赡养义务的丁宇萍夫妇减轻负担。
7年来,在外人看来艰辛不易的生活,在丁宇萍眼里却是满满的幸福与满足。“家在,希望就在。”丁宇萍说,只要老人身体健康,孩子快乐成长,生活就永远有奔头。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