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从“蛤蟆陵”说起(李耀亭)
说起“蛤(旧时同虾)蟆陵”我是从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的诗句中知道的。
据《唐诗三百首》《琵琶行》对蛤蟆陵的注释,据《雍录》:蛤蟆陵在万年县南六里。按:万年县即今西安咸宁县也。按《国史补》: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后人语讹为蛤蟆陵。
后经实地考察,西安城内南顺城巷,从和平门到文昌门之间这一段叫“下马陵”。在下马陵东头的一个軍队干休所的围墙上镶嵌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董仲舒墓”。立碑日期1956年8月6日。走进干休所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绿荫环绕的祠堂。祠堂后面有一座高约两米,直径约五六米的墓冢,四周有青砖围墙。墓前立一块玻璃罩保护着的墓碑,上丶刻着“董仲舒墓。”
因为这里是董仲舒安息之地,当年上至汉武帝及文武百官,下至一般的文人士子,只要从此经过,都要下马步行,表示敬意。“下马陵”也就由此而得名。
明正德年间,清康熙和乾隆年间,都曾对董仲舒的墓进行修缮,以纪念这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
“下马陵”因西安地方方言讹传为“蛤蟆陵”因西安方言下读“ha”,所以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蛤蟆陵”,说的就是董仲舒墓所在地“下马陵”。
据专家考证,真正的董仲舒墓并不在长安(西安古称长安)城里的下马陵,而在董仲舒晚年辞官归隐地——兴平汉武帝茂陵附近的策村,策村有墓名“策冢”。策村村民多为董姓,自称董仲舒后裔。而“策村”“策冢”的取名源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天人三策”,后人以此来纪念先人的功绩。
提到“天人三策”那就得从汉武帝一改多年来崇尚“黄老天为”的风气,而大力推崇儒术说起。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并延请这些德才兼备的“贤良”在未央宫进行“对策”。在参加“对策”的百多人中,董仲舒最为出色。汉武帝连问三策,董仲舒连答三章,史称“天人三策”或“贤良对策”。
其实,下马陵的董仲舒墓是否真实可信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千百年来的传说已经使下马陵成为西安城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符号,是尊敬学者,重视知识的文化传统的生动载体。
2023年11月22日於易心斋
作者简介
李耀亭,笔名墨雨、洨河涌潮、枣林布衣,退休干部,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陕西省硬笔书法协会理事;西安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长安区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兰亭书画院名誉院长;东坡书画院名誉院长;长安印社副社长;长安诗词学会会员。书法作品在全国、省、市书展中数十次获大奖,被多家博物舘收藏。诗词300多首在《长安诗刋》、长安人网站上发表。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诗歌:雷震雪的早晨(李耀亭)
- 下一篇:散文:“穷人问佛说”的启示(李耀亭)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