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张载思想传万代(每小平)
癸卯金秋到横渠,圣地仰拜张圣贤。
张载祠里去学习,张载思想入心里。
沐浴哲理照光辉,洗涤心灵启智慧。
“四为”经典历代传,为国为民树典范。
张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耀千秋的伟大人物。他首创的关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矗立起了一座高大的丰碑,令世人敬仰。
“三代可期井田夙愿经时略,二铭如揭俎豆能往阐道功” 。吾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张载祠内倾听讲解员介绍。在碑刻前、古柏旁、竹林边观赏于佑任等人的碑刻,进入“讲学堂”、“大殿”、“正蒙殿”“横渠讲堂”“碑廊”等场所,认真听,仔细看,专心记,学习“礼德教化”的关学思想。特别是对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名言铭记在心。领悟悠久厚重关学文化,感受先贤的精神气象,真正体悟到张载关学思想的博大精深。
张载祖籍河南开封,后侨居陕西眉县横渠镇。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 出生于长安。张载出生于官僚家庭,少年时就喜欢读书。除了儒家经典,还大量阅渎学习了佛教、道教的书。
父张迪(河南开封人) ,母陆氏南阳人随夫到长安。1023年张迪调任四川涪州,张载与母同往。1034年,张载15岁时父病故,全家人护父柩经眉县横渠,葬父于横渠大镇谷迷狐岭。笃志好学,精思力践;幼承庭训,少喜兵法。张载18岁时与彬县人焦寅学兵法,21岁时,范仲淹在延州接见张载,范对张载《边议九条》中的军事主张表示赞同,劝其弃武从文。受读《中庸》,志道笃学。“俯而读,仰而思” 。张载23岁时,范仲淹请张载赴庆州撰写《庆州大顺城记》。张载25岁时开始研究佛道,撰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 以示奋勉。29岁时,被选为乡贤贡生。35岁时,游学于扶风贤山寺。
1057年,张载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宜川县令、平凉军事判官、历授崇文院校书、太常礼院同知、繇殿中丞、刺涪州等官职。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终身清贫,殁后贫无以殓。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回到横渠。翰林院学士许诠等奏明朝廷,乞加赠恤。神宗下召按崇文院三馆之职,赐丧事支出“半”数。
1076年秋,张载向弟子表明编书,苏炳整理出《正蒙》《西铭》等17篇,流传后世。他“于公勇,于私怯” ,心系社会,关心民瘼;不空谈心性,提出“太虚即气”的命题,对佛道“空”“无”思想及神怪迷信等予以批判,体现了他的唯物主义精神。他主张“学政不二” ,把理论研究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体现了他经世致用和笃实践履的思想特征。他为人“言忠信,行笃敬” 成为关中人士的楷模。他提出“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道德修养论,在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强调“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濯去旧见”“以来新意”的开拓创新精神,在理学史上发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载积极投身于社会教化,推行礼教并教育子弟。灌输“知礼成性,变化气质” 之道,勉励学者要“学必如圣人而后已” ,听者莫不动心有进。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精神内涵和历史影响至今。
张载在复杂多变的人生旅途中,他志向专一,矢志不渝;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志向高尚。表现出古代知识分子特有的风骨和节操。无论为官为学,他始终以求圣求贤为目标,从不忘始命。其学识,境界、人格和气节备受后人推崇,成为世人敬仰的“关学宗师”。
张载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关学创始人、理学创始人。世称“横渠先生”,为“北宋五子”之一。在军事、医学、天文地理、宗法等方面也有建树。
张载是北宋后陕西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创始人。他“气质刚毅,德盛貌严” ,安贫乐道,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其崇高的使命,其“睛思力践,毅然以圣人之旨为必可至” ;以“三代”之治为必可复。他艰苦力学,建立了“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 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在宇宙论、辨证法、伦理观、道德修养论及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军事思想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思想,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成为宋明理学史上的一座思想高峰。
张载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教育等方面。明嘉靖五年,吕楠编著了《张子抄释》,明万历年间,沈自彰编撰《张子全书》等书。张载“四为”其中“立心”即立“仁爱之心”,强调在社会上确立起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观;“立命”就是要帮助民众确立生活的准则,价值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继绝”就是要继承被佛、道等异端思想中衰了的儒家学说和道统;“开太平”是说立心、立命、继绝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为人类开创万世不灭的太平祥和基业。“四为”体现了张载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崇高的境界追求,可成为我们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之源。
“太和即道” 的和谐观和“气化即道”的运动观。张载认为:宇宙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其变化的过程是有其规律可循的。他把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规律称为“道”或“理”,说“由气化,有道之名” ,又说万物运动的变化,“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关学自张载创立之后,作为宋代理学四大派别之一,与濂学、洛学、闽学相提并论。自此之后,代不乏人,历经宋、元、明、清8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部绵延不绝的关学史。据统计:自北宋至清末民初,关中涌现的关学人物达200余人。他们砥砺操行,躬行礼教,注重实践,敦厚士风,崇尚气节,淡泊名利,潜心圣贤之学,致力于讲学著述,对振兴关中教育,改变关中民风民俗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关学还远播到韩国、日本等地,对中国周边文化发生了一定的影响。
张载的哲学思想是“太虚即气”的宇宙观:认为太虚是气的本然状态,“太虚一气”是统一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广袤的宇宙虚空是不离气的:“气聚而为万物,气散而为太虚” ,太虚是气散殊而没有形象的状态,万物是气凝聚的状态;世界万物是以气为本原的真实存在,没有如同佛教、道教所说的“空”“无”的世界。上述思想奠定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
张载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以德育人,变化气质,求为圣人。2. 幼而教之,长而学之。3. 立志向学,勤免不息。4. 循序渐进,博学精思。5. 学贵心悟,去疑求新。6.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7. 虚心求知,择善而从。8. 学贵有用,道济天下。
张载强调童蒙教育、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重视胎教,教学要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教学相长,学贵有疑,学贵心悟,力求新知。张载的军事思想主要有:军民联防,富国强兵,防患未然,严明军纪等方面。此外,对物理、气象、生物、生理、医药知识等自然现象做出合理解释,反对佛教因果报应和迷信论……
张载以“六有”“十戒”而《立家规》: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传家训》: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树家风》:无暇之玉,可以为国器;孝悌之子,可以为国瑞。展示出张载的耕读传家,克勤克俭,正道直行,仁爱互敬的良好家风家训。
北宋是关学的创立和形成时期。张载的学说创立后,为其弟子所继承和高扬,遂在他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学术群体,其中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苏炳、范育、李复、游师雄、种师道、张舜民、潘拯、王恕、王承裕、马理等人,对关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出现了“关学之盛,不下洛学” 的盛况。张载的弟子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对关学既继承又发扬,编撰出《吕氏乡约》,被称为民间“第一宪法”,是关学礼教代表作。《吕氏乡约》主要有: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教、患难相恤……
张载去世后,司马光作《哀横渠先生》诗、程颢作《哭子厚先生》、吕大临作《横渠先生行状》完整记录了他的一生。
高山仰止,张载思想。关学经历了800余年,经久不衰。得到了国内外无数人的推崇赞扬,王夫之赞张载之学、张骥论关学等;冯从吾论《关学》、李二曲倡修“横渠书院”、李因笃论《关学》、黄宗羲论《关学》、王之士、张舜典,李二曲及其弟子王心敬,以陆、王心学为主,会通朱、薛诸家,是当时关学的主流。康熙皇帝为张载题写“学达性天” 榜书牌匾,梁启超赞他《民胞物兴》、王建常、李元春、贺瑞麟、李禺页、牛兆濂、柏景伟、张岱年等人,持守着躬行礼教,笃行践履、崇真务实和崇尚气节的关学宗风,道继横渠,坚守善道,谱写了清代和民国时期关学史上辉煌的一页。
近年来,在中央提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下,张载及其所创立的关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寻访理学之根脉,关学之渊源。达到以承继先贤,激励后人,为和谐社会、为双文明建设服务。学习张载的优秀思想,使其关学文化精神代代相传,泽被后世;将张载的关学学人优秀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为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先后14次引用了“横渠四句” “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在内的张载关学思想。
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为万世开太平” 是天下人的美好期望。正如冯友兰讲:“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横渠四句” 中的“太平”“大同”是周公、孔子以来儒家期望的社会政治思想。“开”是期待的意思,“为万世开太平” 就是实现“民胞物与”“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吾和盟员们通过参观学习,尤其是学习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后,为做出巨大贡献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张载敬仰至极,为其光辉思想泽被后世而称赞!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四句话更象是那些圣人、大儒的人生座右铭,大多数人认为只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张载思想影响大,亿万人民学习他!
继承关学求新知,张载思想传万代!
2023年11月17日
每小平 笔名 每牧 每文 网名 长安美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学会监事 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乡土文学委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理事 办公室副主任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长安区武术协会名誉顾问 西安地名协会特聘专家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秦腔 社火 武术文化研究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游桂林记( 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寒衣节的习俗(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