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耱耙(每小平)
在美丽乡村的村史馆里,摆放着各种农耕时期的农具,有家里的生活器具,也有镢头锨锄等农具;还有牲口用的牛笼嘴、牛轭头、肚带、缰绳及马骡驴用的围脖子(拥脖子)、枷棒子及缰绳等;更有木犁、铁犁、铁铧等,顺墙靠着的耱耙吸引了我的眼球。
耱跟耧一样,早在两千年前就出现了,有的地方叫耢,长安人把它叫耱或耱耙。麦子不离八月(阴历)土,种麦季耱耙就派上用场了,谷子高梁等撒种后也用耱耙覆盖。
耱耙能平整土地,故名思义就是耱横耙在地上利用外露荆条尖刺松散磨碎土块、推平凸凹、保墒压实等功能的农具。耱耙的行进是为了磨碎土块,平地和保墒作用,使麦子、谷物种子更好与土壤结合以利生根发芽和灌溉。
耱耙是一个长方形框,中间有一长横档,由坚硬的槐木和大拇指粗的荆条来回上下编织而成且整排外露呈带刺的尖锥形。长约近1.6米、宽约70---80公分、四周木板和横档厚约8公分,连接为紧密的卯榫结构,耱耙前边两侧钻孔或固定两铁环,连接缰绳。
耱耙由坚硬大拇指粗的荆条,经过烟熏火燎后更具韧性,不止于编织时弯曲而折断。通过横档一根一根由横档里穿过,紧挨边框上下交叉成排编织而成;且整排整齐交叉外露约13公分呈带刺的尖锥形,以划破坚硬的胡墼土块成为细面面土。耱耙如同人用的木梳一样,既有梳理(磨碎土块) 作用还有推平凸凹使地面平整的作用,以利农作物的生长和高产丰产。
麦子不离八月土,农民马上就要犁地种小麦,耱耙又要耱地了!
《齐民要术》载:“耕而不耢,不如做暴。” 如果单给翻过的地里撒种子,不用耱耙来覆盖土,就如同睡觉不盖被褥,种子就难以生根发芽。新中国建立前,农民是分散耕种。翻地挖地,平整土地都是用镢头或铁锨人工来完成。若一镢头一锨或用木锤打碎地里的胡墼块,费劳费工既慢还误农时。只有把地里的胡墼块破碎研面,才是适合谷物生长的良好土壤。人们创造了耱耙,一拉过去就是一大片,地面覆盖效果好。没有牲口的人家,就全家起营或相互帮工众人来牵拉。弯腰躬背,身淌汗水,吃力地拉着耱耙一步一步艰难向前。想要耱耙使上力磨碎胡墼块,就要在耱耙上加人或加砖石等。也有让小孩压上,一个不够就再上一个。有大牲口的,强壮的一匹牛马骡也能耱,两匹同时牵拉大人就可站在耱耙上磨地。拉耱耙两边要同时用力,耱耙要平行推进,磨碎土块才好。如果土地潮湿耱耙上会粘上一层泥巴,需要把它清除掉。既省畜力,又利播种出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土地是人们生命供给所需营养物质的源泉,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保障。在农夫眼里,在种麦安秋以前的耕种过程中,把土地犁好耱平整,是来年丰收的基础所在。无论是人工用掀翻地还是镢头挖地,还是拖拉机等机械翻地,都要用镢头锨把地里碗大的胡墼土块打碎拍成面面土,如同新婚的床铺那样虚腾腾、软绵绵似海绵状,以利种子更好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少陵原上土壤缺水,犁地后会出现大小不同板结的胡墼土块,需要在播种前后用耱耙将地面上的胡墼块来回刺散磨碎推平,以利播种。在樊川道犁地后,因秋雨和下湿地等原因,土地深翻后会有很多板结而成泥条和老碗大的胡墼块需要打碎拍成面面土才能播种,否则,会影响出苗率和扎根生长。人工拉耱费时费力,多采用牛马骡等牲口或拖拉机拽着耱耙,人双手握绳或握紧机械把手,双脚叉开站立在耱耙上负重前行。此举可有效把种子覆盖在土下,把地用耱耙整平压实,以利生根发芽。
耱地三遍,可防天旱。长年累月,尤其是春秋农耕,耱耙的使用最多。常见整排耱耙外交叉露出的荆条,被胡墼土块蘑损成尖锐如梭标尖尖形,明晃晃的很锋利,耱耙过后胡墼块松散变碎成为面面土,地面似被梳子梳过一样,条条道道似图画状。平展展,黑油油;耱地耱的好,地平更顺溜,条条道道耱耙印,就是留在大地上的一件艺术品。
曾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种麦季,务农好把式杨纪忠老汉,头缠白毛巾,戴着茶色石头镜,腰系黑布腰带并别着旱烟锅,穿着黑布衣服,脚穿黑布鞋,背着耱耙走向田地。
“嘚起!”“嘚起!”“喔!”“喔!”在套好牲口拽紧耱耙绳后,熟练地吆喝着两匹骡马拽着的耱耙,扬起缠着红布条的鞭子,在空中绕个圈儿形成响鞭,两匹骡马顺从地拽着耱耙向前进。
耱地是个苦累活,技术活、还是个艺术活。当土地深耕撒种后,松软的土壤需要推平压实,表面的种子需要掩埋,耱地是种地的最后一道工序。人站在耱耙上,能增大对土块的压力,因不停颠簸、人会前俯后仰,随时有栽倒的可能,需要掌握好平衡。杨老汉会根据地势的凹凸不平来调整自身的体重,凹处轻踩或人下来,凸起处浑身使劲在耱耙上重踩,将多余的土拥向低处。地平处踩耱耙,只须掌握好自身平衡就行!空旷的原野上,杨老汉就会吼唱起《三滴血》《火焰驹》《铡美案》《周仁回府》等秦腔戏曲中的乱弹,或兴奋粗犷或低沉悲哀的秦腔声传向四方,任它飘出很远很远……
“吁----!”“吁----!”“嘚起!”“嘚起!”“喔!”“喔!”吆喝牲口声在地顶头处来回响起,骡马又顺从地拽着耱耙吃力地耱地,杨老汉又扬起缠着红布条的鞭子,在空中绕个圈儿形成响鞭,开始又一圈地磨起地来……
播下丰硕的种子,耱出了甜蜜希望!
改革开放国策好,三农补贴年年高。人拉畜拽新农机,深翻耱耙唱新曲。君不见,各种新型农机具已广泛耕作在希望的田野上,耱耙等农具已退出农耕的舞台,进了村史馆,成为一种回忆。替代的旋耕机磨碎胡墼土块既深又面还多,急驰旋转的旋耕机把现代化的农业带到了新时代,也把幸福美好的生活带向明天。
让我们为耱耙牺牲荆条自我,也要把胡墼土块磨碎磨面,好让谷物种子更好的生根发芽精神点赞!村夫们从内心会感谢耱耙的!
2023年9月16日
每小平 笔名 每牧 每文 网名 长安美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学会监事 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乡土文学委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理事 办公室副主任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长安区武术协会名誉顾问 西安地名协会特聘专家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秦腔 社火 武术文化研究者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