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皇甫村与皇甫鼓乐社(董翠学)
皇甫村的由来
西安市城南三十余里的皇甫村,今属长安区王曲街办管辖。
皇甫村南眺终南山、背依神禾塬,滈河从村南流过。该村地处神禾塬南崖畔,滈河依塬绕流村子建在塬坡上。
皇甫村地处终南山与神禾塬之间,滈河流经之处为一川道,古称“御宿川”,为汉武帝刘彻所建“上林苑”的核心地段,这里离宫别苑众多。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皇甫村碾弯原“马蹄寺”出土汉代瓦当,该寺遗址为汉代离官的可能性很大。
据宋人张礼“游城南记”载“凃山寺在皇甫村神禾塬之东南。”白居易写有“塗山寺独游”一诗:“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塗山来去熟,为是马蹄知。”神禾塬之东南,应该是在现在皇甫村碾弯一带。
皇甫村曾建有皇家寺院,名为“皇姑寺”(俗名皇姑庵),有木牌遗世(民国初年尚在,今已遗失),“皇姑寺”据传为隋文帝杨坚于开皇(581-604)年间为他執意出家的妹妹(名待考)而建。因皇姑寺建在该村,人们就称该村为“皇姑村”,当地村民说转音为“皇屋村”,在文字书写上写为“皇甫村”至今。该村在唐宋时已存在。有宋人张礼的“游城南记”为证。
皇甫鼓乐社的由来
皇甫村所处位置,实为汉唐时长安城南-佳景地。终南山雄奇叠翠、御宿川阡陌连属,麦波稻浪,绿树婆娑、滴河绕流,神禾塬高奥宜人。故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常来此游玩。皇甫村在唐时所建的中官寺(包括现在的常宁官旅游度假山庄),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他的母后窦太后修建的养年官。当年,唐太宗常来这里看望其母。旌旗辇驾,浩浩荡荡,场面十分壮观。
宋人张礼在“游城南记”中载:“旧传:皇甫有三社·曰鸞驾坪,凤皇台及废栖真观"从“三社”的名称看来:“鸞驾”是指皇帝出行的专用御车,故“鬻驾坪”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此停辇下车的停车场。唐太宗在此下车后。在皇家卫队的保护下步行去见其母。皇上不来会母的平常日子,“驾坪”住着为皇帝保驾护航的官廷人员。
现在皇甫四、五队所处位置据村中老人讲,过去称为“梨园坊”。梨园者·唐玄宗李隆基在大明官所建的皇家歌舞剧院也。这里的居民是唐大明宫乐人的后代。皇甫村里这些唐代宫廷乐人和皇家护卫,把官廷中的唐代乐曲传承了下来,这就是皇甫村鼓乐社的来源.近代皇甫鼓乐社又博采众长,吸收了显密寺僧派的演奏技艺,使其鼓乐艺术更加精湛。
故皇甫鼓乐社起于隋唐,兴于明清。在历代终南山南五台古会演奏时,各路鼓乐社云集。皇甫鼓乐社技高一筹,名扬城乡。但皇甫鼓乐社在1957年夏的一次神禾塬滑坡中遭受致命打击,珍藏多年的列朝乐谱和大量乐器及许多老艺人被深埋黄土中,损失惨重,幸亏尚有一些乐宝散落在其他乐社成员手中得以保存,致使皇甫鼓乐社这一民间艺术得以延续。皇甫鼓乐社曾于1956年荣获陕西省鼓乐大赛二等奖。1962年初,著名鼓乐专家李石根先生来皇甫村考察,组织了一次城乡结合的专家学者和老艺人参加的鼓乐研讨会,整理出了“刘、商、尺、吴”四套曲谱,由皇甫鼓乐社罗昌怀担纲演奏,还灌了三盘录音带,曾在陕西广播电台播出,蜚声三秦,影响很大。1964年,皇甫鼓乐社艺人王安志用工尺谱创编新曲《东方红》和《社会主义好》,在西安各地演奏,又一次为皇甫鼓乐社争得殊荣。李石根先生对西安城乡各鼓乐社情况了如指掌,而对皇甫鼓乐社情有独钟,上世纪七十年代多次奔赴皇甫村,欲大力扶持,力图恢复皇甫鼓乐社并促进其发展。但由於当时正处特殊时期,农村经济困难,生活尚难维持,何言奢谈恢复鼓乐社一事。此事一撂多年,村中鼓乐社老艺人一个个相继离世,鼓乐社也多年销声匿迹。眼看着皇甫鼓乐社这一文化奇葩即将陨落,致使皇甫村籍几位退休教师扼腕叹惜。他(她)们奔走呼号,四方连络,艺海钩沉。借国家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在皇甫村两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由村中老艺人挖掘古曲并言传身教,又向东仓鼓乐社老艺人赵庚辰老先生请教,村中年轻人虚心好学,进展顺利。今已初具规模,不日即可登台演奏。皇甫鼓乐社这一渊远流长的艺术名珠即将焕发出耀眼的光芒。那些为皇甫鼓乐社振兴而努力奋斗的人们也感到十分欣慰。那些去世的皇甫村鼓乐社先辈们在地下有知,也会为鼓乐社的复兴而庆幸。
记于2023年8月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诗歌:再续七夕意(李耀亭)
- 下一篇:散文:孟秋访友(刘德明)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