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有孝子 他毅然辞职回村照顾瘫痪母亲
辞掉工作 回村照顾母亲
1965年出生在长安区王莽街道三官堂村的孟养俊,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的母亲徐孝勤在生下他后不久,就因营养不良,经常头昏头痛,身体虚弱的母亲只能承担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常年躺在床上歇息的身影更是刻在孟养俊的脑海里。2000年左右,徐孝勤又查出糖尿病、高血压,身体也每况愈下。但即便这样,她还能勉强照顾自己和丈夫的生活起居。
2011年,79岁的徐孝勤失去部分生活能力,需要依靠轮椅出行,自己也无法做饭。孟养俊兄弟姐妹五人商量后为父母聘请保姆进行照料。
2019年,孟养俊的父亲突发脑梗去世,此时的母亲已经瘫痪在床,也无法独立进食。年长的大哥早些年做过大手术身体条件无法胜任照顾母亲的重担;二哥还没有退休,无法兼顾工作和伺候母亲;三哥做完心脏搭桥手术不久,还在恢复期;唯一的姐姐也有自己的一大家人需要照顾。
当时,孟养俊夫妻还在西安主城区的一所学校打工,这份工作他们已经干了将近9年。两个女儿都已成家,夫妻俩在西安主城区打工离她们近一些,也方便去家里照顾外孙。面对母亲需要人时刻在旁照看的局面,兄弟几人商量后,孟养俊做出决定,毅然辞掉工作,回到三官堂村照顾久病缠身的母亲,为年迈的母亲撑起一片天。
“这是为人子女该做的事”
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孟养俊在母亲床榻旁支了一张小床。他每天不分昼夜陪伴、照顾91岁的母亲。
他每天按时给母亲喂饭、喂药、洗脸洗脚、擦洗身子、端屎端尿,老人身上没有一处褥疮,干干净净。“降糖药要一日三次吃两种,降压药一日一次,到后来降糖药已经控制不住血糖,所以只能注射胰岛素。”和母亲相关的细节,孟养俊说起来头头是道。
为了能更好地照顾母亲,原本不会做饭的孟养俊,开始学着做饭,每日三餐都尽量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即便后来徐孝勤牙齿脱落,咀嚼不便,孟养俊也从未敷衍过每一顿饭。
“这是为人子女该做的事,当我们还是婴儿时,母亲也是这样耐心细致喂养我们的。”孟养俊说。
四年来,照顾母亲孟养俊已然得心应手。就算是母亲偶尔大小便失禁,给她换洗被褥及衣服他也有自己的经验。他说:“虽然偶有疲惫,但生命终归有限,我还能再照顾她多久呢?现在能在她身边悉心照料,我知足了。”
孝心获邻居称赞
孟养俊家的客厅里,有一副“百善孝为先”的字画。他说,这是他伺候母亲时,能为他加油打气的一句话,也是他们兄妹五人谨记躬行的一句话。
虽然母亲主要由孟养俊一人照顾,但其他子女也经常回来陪着母亲说说话、晒晒太阳、聊聊过去的事。每当母亲去医院看病、买药的时候,他们几人更是抢着付钱。他们感慨母亲抚养几个孩子的不易,自己现在有能力了更应该尽自己的孝心。遇到困难,他们就凑在一起想办法,尽其所能地彼此帮助。
四年来,孟养俊做的点点滴滴妻子郑苏凤都看在眼里。这些年,夫妻二人各司其职,丈夫专注照顾婆婆,她则努力帮女儿们抚养孩子。她理解婆婆久病缠身的痛苦,也理解丈夫长久坚守的不易。说起这些,她总止不住流泪。她说自己的父母离开时她还小,不太理解“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但在丈夫日夜照顾老人的细节里,她读懂了这份坚持。
孟养俊侍奉母亲的事迹,三官堂村无人不知。在邻居孟永安眼里,孟养俊值得称赞。“一个男人能把母亲照顾得这么好,一般人根本做不到。”孟永安说。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蔚然,国风浩荡。”孟养俊的以身作则,更是耳濡目染影响着这个家庭的后代。徐孝勤有六个孙子,每次他们回家探望奶奶,都会带很多东西。
文/图 记者王甜甜 实习生杜宇婷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