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长安清明节的活动习俗(每小平)
清明节的活动习俗各地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下述活动。传统清明节的活动习俗除带上烧纸、冥币、食品、水果等祭品上坟扫墓祭奠先人外,还有插柳戴柳、踏青、放风筝、植树、蹴鞠、荡秋千等活动。
插柳戴柳:插柳之俗起源较早,有的地方也会在元旦插柳,但以清明、寒食期间为多。南北朝时,人们多在元旦插柳,说是能避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这与元旦桃枝避鬼用意相同。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避邪了。而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清明节……用面造枣旗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 戴柳之俗,大约也是与插柳相偕而起的。最早的记载《西阳杂俎》:“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免虿毒。” 只是后来人们戴柳并不像唐代那样为《免虿毒》,而是为了驻颜----留住青春美丽。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载:“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 民谣:“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候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到田野、公园等处郊游的大好时光。从古至今,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送往天涯海角……据说此举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树植苗成活率高。因而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美化祖国大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春,圣合家园组织数十位志愿者及子女参加的植树种花认领活动,美化净化了小区环境。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密封。蹴鞠就是用脚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荡秋千:又称打秋。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移动。它的历史很古老,最初叫千秋,后人为了避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丫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绳在两树之间系紧,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为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所喜爱。
儿时,老家门外长有几株老碗口粗高大的楸树。清明前后,父亲会在两树之间系上长绳,供我们姊妹们荡秋千(打秋) 。姐姐打秋时胆大心细,上下移动时红领巾在胸前飘荡极为靓丽好看。吾活泼好动,最喜欢打秋。除坐着打秋外,还站着打秋。最喜欢打秋时两旁有人使劲推送,人和秋千忽高忽低呈半圆形,低时人站着、高时身体呈平形状、目视天空既害怕又紧张,不时发出惊叫声,连连请求停手。两旁人更加使劲推送秋千,吾只得双手抓紧绳索,闭目任其前后上下晃荡……吾科技下乡时,在长安高桥、王寺等地,还在乡村发现有用两三丈高的水泥杆做成高大的荡秋千,女的红衣纱巾似飘带映人眼帘,荡到高处时会发出尖叫声令人关切不已;胆大勇猛男的青壮年在人群的欢呼声中荡起秋千来,前后上下晃荡之激烈那才叫扣人心弦,魂飞魄散、胆小者把心都悬在了嗓子眼……
2023年4月1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协会监事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办公室副主任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社火文化研究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长安方言九十六(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故乡的桃花园(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