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剑利:心系长安 敢于碰“硬”
回想起我在长安报当记者时采写的一些获奖稿件,通讯《青山隐隐作痛》(原载 1998年7月14日 西安日报二版)一稿的采写体会最深刻,也最难忘。这篇通讯稿件分别荣获’98陕西新闻奖二等奖、西安新闻奖一等奖和全国环保好新闻奖。我觉得这篇稿子之所以能够多次获奖,得益于深入调查采访,得益于对热点问题进行冷思考,得益于敢于采写批评稿件的大无畏精神。
挖掘重要的独家新闻和质量上乘的新闻稿件,记者们可以说是各有高招。我的体会是,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有助于抓到更多的好新闻。我的家乡就在西安市长安区秦岭深山,近年来在全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的背景下,家乡也紧跟时代步伐,搞起了旅游产业,仅西(安)万(州)公路不足80公里的终南山地段,沿河、靠山已经建起了80多家避暑山庄、度假村和风景点,几乎每隔1公里就有一处旅游景点。这些旅游景点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安排剩余劳动力做出了显著贡献。从1992年我当记者后,就一直关注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作了采访和报道。3年时间,我跑遍了全区的山山水水,写调查、做笔记,在全国、省、市级新闻媒体发表此方面的稿件500余篇,通过新闻舆论宣传,不但给家乡引进了开发商,更使家乡成为西安地区旅游开发热点。由于长期对家乡旅游事业进行的深入调查采访,对一些问题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使我发现了一些别人没有发现或看到了却没有引起重视的新闻。西安地区的旅游开发从1992年起到1998年已经搞得如火如荼了,在一些新闻媒体和一些人正津津乐道地夸耀某地引进了多少资金、建起了多少景点的同时,我却了解到不少景点忽视环保和规划,出现了盲目建设、一哄而上、乱砍滥伐林木等严重问题,对此我以为大有新闻可挖。1998年4月,我同西安日报记者尤凌波一起,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徒步走访了西安地区的长安、周至、蓝田等区县不少旅游开发景点,目睹了不少景点乱排污水、乱倒垃圾、乱砍树木,人为改变河流走势、沿河道建房和建景点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采访沿山一带不少的知情者,搜集了不少新闻照片和证人录音。
采写《青山隐隐作痛》这篇通讯稿时,我们还注重与一些旅游行业知名专家进行沟通和交流。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骊明近年来一直重视终南山旅游开发问题的调研,他的不少调研报告已引起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重视。记者为此专程采访了他,就终南山一带旅游盲目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与他达成了共识,正因为有了专家的观点,使这篇稿件增色不少。我与尤凌波反复商量写稿角度,最终从西安大环境入手,用了一周时间,写出了这篇通讯,在西安日报领导的支持下,将此稿发了1/3版面,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我除了继续进行追踪报道外,又陆续在陕西日报《文物旅游》专刊发表了《终南山旅游开发走好!》的专访稿和《人造景观之我见》的言论稿;又在三秦都市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山庄越修越豪华环境越变越恶化》的消息,并荣获了中国西北协作区好新闻奖。如果没有深入的调查采访和分析,怎能写出这些好新闻呢?
采写《青山隐隐作痛》一稿,我觉得记者必须具有敢于碰“硬”和敢于揭“短”的本领。长期的旅游行业采访报道,使我与西安市一些区县旅游界的头头脑脑都成了至交,要采写这样的批评性稿件,无疑要得罪这些朋友。但是,作为记者,就应抱着正确的态度坚持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不少领导和朋友给我们打电话或捎口信,奉劝我们不要介入此事,以免“引火烧身”,我们还是“不听劝”。尤凌波在顶住多方说情的同时,还回绝了西安市旅游局某局长的约见,发扬敢于碰“硬”的精神,将稿件采写完成并见报。
记者的职责使我们顶住多方压力,完成了《青山隐隐作痛》稿件的采写。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由于这篇报道,不但引起了西安市领导决策层的高度重视,而且市和各区县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旅游开发有序化的法规和文件,使秦岭———太白山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规划已经专家评审通过,促使西安地区沿山旅游开发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这些成果的取得更增强了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进行新闻舆论监督的信心。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钟山石窟: “中国最早石窟群”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