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陵原上大兆村
我们的家乡在少陵原大兆村。少陵原是西安城南一块神奇的黄土高坡,是长安城南一处文化圣地。少陵原上散布着许多古村落,大兆村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古村落。
据史书记载,汉代以前,少陵原被称作鸿固原,也叫凤栖原,这里曾是周代封国杜伯国的领地,到了西汉后期,汉宣帝刘洵在此建陵,故改称杜陵,亦称杜陵原。
晚唐诗人杜牧的老家就在杜陵原上,他仕宦沉浮、老来回乡,曾作赋盛赞杜陵原之秋景:予之思归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泉深,地平木老。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衰草。
少陵是以汉宣帝许皇后的陵墓而命名的。许皇后死后,埋葬于杜陵南6公里处的大兆村。《汉书·孝宣许皇后传》上记载:许后立三年而崩,谥曰恭哀皇后,葬杜南,是为杜陵南园。皇后的陵寝规模自然比宣帝的杜陵要小,故名少陵。少陵在杜陵以南,因此这里又被称作少陵原。
少陵原上,古村落遗址星罗棋布:周朝的杜伯国、鲍国封地,秦代的皇子坡,汉代的杜陵、少陵、大兆、司马村、庞留,唐时显赫的敬陵以及五曲之韦、杜、章三曲,明代的九井十八寨等,可谓数不胜数。由于该地临近隋唐之长安城,地势高阔,因而上千年来,这里也就成为皇家贵戚、地方豪绅、名门望族的主要葬地之一。在这里已发掘和查明的古墓葬有西周墓群,秦二世墓,汉代杜陵墓群,唐代武惠妃敬陵、杜家祖茔、颜氏墓群,明代秦藩王墓群等。我们所熟知的唐人颜真卿、杜牧,近现代名人张云山、朱子桥、井勿幕、张季鸾、杨虎城等均葬于此。丰富的古代墓葬,也使少陵原成了文物考古的重点保护区域。
大兆,自唐以后逐渐衍变为少陵原上相当有名的村落。大兆村名同于“少陵”,先有少陵冢,后有大兆村。
从字面解读,大(dai)与少、兆与陵均是同义字。中国汉字是按形声意的原则创造的,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符号。除文献资料、考古及田野考察论证外,汉字也是我们解读历史的一把钥匙。
“大”,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就像一个人的正面,有手有脚,音可读为da、dai、tai。“大”一旦读dai,即与“少”“小”有了相同的意思。例如,在中国古代,有所谓的士大夫阶层。士大夫泛指当官有职位的人,或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书人,是中国古代对于官吏和士人的统称。《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在专制社会的中国,士大(dai)夫不能与朝堂之上的王公、大(da)夫相提并论。再例如,占山为王的山大(dai)王,也不能与真正意义的王相提并论,只能称大(dai)王。同理,大兆之所以被称为大(dai)兆,也就是少陵的另一种叫法。
“兆”有陵寝墓地之说。“兆”字原指龟甲烧后的裂纹,古人用于占卜、算卦,如兆象、征兆等,就是它的本意。“兆”引申为设于四郊的祭坛、墓地,如《周礼·春官·小宗伯》载:“兆五帝于四郊”,郑玄注曰:“兆为坛之营域”,唐代文学大家韩愈《祭十二郎文》中有一句话:“吾力能改葬,终葬汝于先人之兆”,这里的“兆”即指埋葬先人墓地。从这个意思来理解,大(dai)兆就是指小的陵墓。而相对于杜陵,少陵自然属于小的陵墓。因此,我们说,大兆村名就是以少陵而命名的。
少陵名气很大,源于汉宣帝“糟糠之妻不弃,患难之交不忘”的美德。史载,汉大司马霍光独揽朝政,意欲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宣帝、立为皇后,而宣帝未允。《汉书·外戚传(上)》中说:“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其指,自立许婕妤为皇后。”这充分说明汉宣帝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少小时流落民间、与许平君患难结发、相濡以沫的深情厚谊。后来,霍光之妻趁许皇后怀孕之机,命御医将其害死,汉宣帝隐忍不发,直到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后,霍氏一门骄奢放纵甚至密谋发动政变,终于找到机会,于公元前65年,将霍光后人全部杀光,为许皇后报仇雪恨。汉宣帝追封许平君为“恭哀皇后”,葬于大兆村东,紧挨大司马霍光的别墅司马村,称为少陵。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皇后葬地称陵者自汉宣帝始。宣帝继位前,就与许平君生有一子,宣帝灭霍之后,将许皇后的儿子立为太子,宣帝死后,太子继位,也就是汉元帝。
汉宣帝与许皇后的故事,一直被后人称赞传颂,文学作品中也多有反映,《汉宫怨》《双皇后》《母仪天下》等,都是对汉宣帝与许皇后爱情故事的褒扬赞颂。
汉宣帝与许皇后的故事成就了少陵原,而让少陵原光彩夺目的,还有唐代的杜少陵。大诗人杜甫曾居于长安城南少陵原十余年,他在诗中常常自称“少陵野老”,后人因此称杜甫为杜少陵。杜甫的《哀江头》有句“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写尽了安史之乱时长安的荒凉情景和诗人的悲愤之情,也为少陵这方土地留下了千古绝唱。
长安城南少陵原声名显赫,大兆也因少陵原而享誉长安。历代王朝都看重少陵与大兆,司马村不仅是大司马霍光将军的别墅,也是唐代诗人杜牧杜家的祖茔。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将邓禹、冯异等抚关中,冯异率军驻少陵原,修护杜、少陵寝;汉光武帝、明帝等多次从洛阳驾临长安少陵原祭拜祖先,并派重兵守护陵园。唐代,朝廷在大兆村修建国寺“兴福寺”,清代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修兴福寺。上千年间,兴福寺香火极盛,可与城内大雁塔媲美。
明代地方政府曾在大兆村设“大兆铺司”;清代雍正年间设“大兆镇”,清末又设“大兆社”“大兆仓”;民国时期,少陵乡政府仍驻大兆村,1938年,为避日机轰炸,长安县国民政府由西安城内的东县门迁至大兆村“大兴福寺”内,直到1949年才迁到韦曲。
改革开放后,少陵原大兆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作为少陵大兆人,我们非常骄傲、非常自豪,也盼望这块土地越来越富足、越来越美丽。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花灯奶奶”竹纸生花
- 下一篇:走近陕西考古博物馆珍藏的唐代羯鼓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