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冬至史话(每小平)
冬至来到,给读者简介一下冬至史话。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阳历的12月22日或23日;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的由来 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全国各地的气候都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转化的时节,蔡邕《独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意思是过了冬至,白昼天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所以应该庆贺。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民间以中午门前的日影为测标,说“过了冬,一天长一葱” 。所以又称这天为“长至”。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这也就是民间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故而冬至又称“数九”。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许多地方在冬至这天过冬至节庆贺的习俗。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老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冬至习俗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冬至食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饮食文化。如吃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 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馄饨:《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实际上“馄饨”与“浑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申为打破浑沌,开辟天地,过上太平日子。早在南宋时,临安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关于冬至吃馄饨的起源还有一说: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而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做馄饨是在冬至这天,故而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此外,馄饨广东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
饺子:谚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饺子习俗传说的由来:东汉的张仲景,集医家之大成,被称为“医圣”。他曾毅然辞任长沙太守,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是大雪纷飞的冬季,他看到乡亲们衣不遮体,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便让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张仲景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进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个,以及一大碗羊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娇耳汤” 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此后,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饺子。由此形成了习俗,流传至今。
汤圆: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圆”意味着“圆满”、“团圆”,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 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以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中医认为:狗肉和羊肉都对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的习俗。冬至除吃狗肉、羊肉外,人们还吃各种滋补食品,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曾记得五十多年前的儿时,生活相当困难。冬至这天没有白面和羊肉,无法包饺子吃。母亲想方设法,先给锅内添半锅水,将洗净切碎后的白萝卜、胡萝卜、白菜、洋芋、豆腐、粉条和少量的肉在锅内煮熟,再将烙熟黑馍切成指头大小块入锅烧开,最后将蒜苗、菠菜等放入锅内,调些调和就成了一家八口人吃的菜多肉少的“糊饽馍”。每人一碗热气腾腾的“糊饽馍”,在寒冷饥饿的年代,还是一顿有滋有味的“美食”。
今昔冬至节,生活大变样。如今生活好,人们吃的饱、穿得暖,冬至节吃的也多种多样,尽享幸福甜密的生活。
2022年12月17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办公室副主任 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评论:人生哲理经典名言八十(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我的足球梦(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