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江宁大儒、史学家吴廷锡(吴景桦)
清末时期在西安市南门里的小湘子庙街中部路北,矗立着一座建于明清年代带有南北两个跨院、三进院落的四合院建筑。这座建筑坐北朝南,共由六个部分组成,自南至北依次为:大门与门道、前院、南偏院(南客厅)、厅堂院(正院)、北偏院(北客厅)和后院。大门深于街面一米有余,两扇黑漆大门高约三米,门框外宽约三米余,内宽约两米左右。大门两边各有一个长宽约为三十五厘米、高约五十厘米的方形青石门墩,与圆形门柱底部的柱顶石相映成趣,大门上方的黄铜门环在阳光的映衬下闪着熠熠金光,门外一对石狮虽不太高大显眼,但门前狮身型的上马石、大门两侧古老的拴马桩却古朴中透着雄浑苍劲,尤其是大门西侧那棵直径约一米多粗的老槐树,其枝干苍虬,盛夏的傍晚繁茂的枝叶在夕阳下摇曳,散落一地细碎的金色,斑驳而陆离,大有“枝繁叶茂绿葱茏,霞晖万道照苍穹”之势。
这就是小湘子庙街33号院的吴公馆,她是清末民国文士、史学家、陕西辛亥革命先行者吴廷锡先生的府邸。
吴廷锡,字敬之、号次皋,江苏江宁(今南京)人(1864—1946年),清光绪已丑年(1889年)恩科举人,派任国史馆誊录官,因纂修长编总档告成,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月分发陕西以知县补用,同年八月到省奉委办善后筹赈局及抚辕文案;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七月委署华阴县知事;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委署略阳县知事;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加知府衔以直隶州知州仍归陕西省补用,同年九月任水利局学务处课吏馆提调;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奏补乾州直隶州知州,因劝办四川赈捐出力,经部核准以知府在任候补;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任乾州知州;宣统元年(1909年)委充财政调查通志等局提调、抚辕总文案;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委署汉中知府至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汉中光复共和成立。吴廷锡先生在其自述文章中讲:“锡来陕邀李芗园、樊增祥(字嘉父,号云门,别字樊山)两公识拔,李芗园方伯最称誉廷锡,良深感念。”他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月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九月因办差得力,两次受到朝廷的传旨嘉奖。
民国二年(1913年)四月,吴廷锡奉民国大总统任命,为陕西民政长公署秘书。前署陕西巡按使宋联奎(菊坞)呈保吴廷锡为不可多得之员奉,大总统批交政事堂存记。民国三年(1914年)六月—民国六年(1917年)一月任榆林道道尹、清史馆名誉篡修、陕西省长公署参议、陕西省长署秘书等职。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杨虎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聘请吴廷锡先生为陕西通志馆编导,进行《陕西通志稿》编纂。他注重实地勘察,足迹遍布三秦大地,如今《长安县志》、《户县县志》、《汉中县志》、《乾县新志》(范紫东总撰,其首序为曾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乾州直隶州知州、清末民国著名史志学家、杨虎城曾聘为《陕西通志稿》《续修陕西通志稿》编纂、江苏江宁人吴廷锡撰)等均留存着先生的记载。
在宋伯鲁(芝栋)、宋联奎任陕西通志馆馆长时,作为编纂吴廷锡同武念堂(树善)、林捷三(朝元)、毛昌杰(俊臣)、缪延福(石逸、实贻)、郭蕴生、段纲伯、萧筱梅、王藻泉、冯孝伯、张扶万、景莘农、王子端、霍竹汀、晁秋舫、周石笙、王卓庭、沈青崖等抢救性地编辑整理了《陕西通志稿》和《续修陕西通志稿》;与宋联奎、翁柽(cheng)编辑《关中丛书》和《咸宁长安县志》;与刘安国、冯光裕合辑《重修咸阳县志》,编辑了《周陵志》等大型历史文献书籍,他和王儒卿编撰《太白山志》和《陕西乡贤史略》等书籍,撰写有西北各省赋文章多篇,为《重印永乐大典宋会要辑本征求购集意见书》作跋,撰写了《黄帝陵祭文》、《成吉思汗迁葬内地宣告文》、《重修马溪田先生讲学处启文》,成为陕西史料中颇具宝贵价值的遗产。
吴廷锡先生受到辛亥革命元老、陕西督军、陆军统领张凤翙(字翔初)的厚爱,其“道德文章”深得杨虎城、邵力子、孙蔚如、熊斌等历届省主席的器重,孙蔚如曾致信先生时称谓:“敬之先生史席省、钱极佩”,喻其为珍贵之佩玉,对先生的敬重之情溢于言表。
西安市档案局清代部分(1644—1911)年,记载着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陕西布政使樊增祥购置西安第一台铅字印刷机,开办秦中书局,派文案吴廷锡创办的西安笫一张官报报纸《秦中书局汇报》(月刊),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出版第一期,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停刊。据1996年西安市第二印刷厂《厂志》记载:“公元1896年,陕西笫一台铅印机到省。秦省布政使于长安二所一坊梁府街“提学使衙门”以东(今西安市青年路13号),开设秦中官书局,隶属秦省布政使衙门,由藩司文案吴廷锡兼理主持创办陕西笫一张报纸《秦中书局汇报》。报纸为期刊型,月出一期,以政论为主,于1898年(戊戌前)停刊。”由此可见吴廷锡先生亦是西安笫一张官报的创办人。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吴廷锡先生在任华阴知县时殷勤课士,为华阴《云台书院》资助书籍数十余种,捐俸银数百两购置书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吴廷锡在任略阳知县时为进步人士所办的《嘉陵书院》捐赠书籍数十余种。先生多次捐赠书籍,扶助教育事业,宏扬中华文化,特别是民国时期多次进行慈善捐赠,支持抗日战争,在当时被称作“开明士绅”。
据凤凰新闻“行走在乾县”乾州人文历史博物馆藏品推介(五)清末及民国时期与乾县有关的三种省报,展出藏品《秦中官报》(光绪乙已第五十四册)报道,《秦中官报》、《秦中公报》于1904年正月在陕西藩台樊增祥的支持下出版。该报社址附设于陕西布政司和提学司成立的课吏馆内,由秦中官报局订购国内外有影响的诸报内容选印发行。《秦中官报》设有固定栏目六个,分别为“谕旨恭录”“秦事汇编”“直省文牍”“外报汇钞”“艺文存略”和“路透电音”,内容涉及朝政、教育、军事、工业、文化等各方面,因吴廷锡(1905—1909年)任乾州知州时任该报主编及主要撰稿人所以收录其中。 主要撰稿人还有樊增祥、鹿传霖、王闿运等。1906年农历十二月前,《秦中官报》由课吏馆选印,从1907年正月开始,改由法政学院选印。十二月第五期后停刊。
1911年10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陕西各地纷纷响应。据汉中市档案馆所藏史料载,清宣统三年,即1911年12月30日,陕西革命军统领邓占云攻打汉中,汉中镇总兵江朝宗、陕安道道台黄诰所率驻汉清兵抵抗而不敌,江、黄二人遂化装逃跑,留汉中知府吴廷锡、管带李光辉维持汉中残局。次年3月,汉中知府吴廷锡欢迎革命军陕南招讨使张宝麟和四川同志军标统刘荫西进驻汉中实行和平交接,在与革命军谈判协商后,吴廷锡先生顾全大局,顺应潮流,毅然反正,力挽狂澜成立了“临时汉中自治公所”,对汉中进行有效管理。5月,革命军陕南招讨使张宝麟和四川同志军标统刘荫西进驻汉中,进行和平交接,随后,汉中所属各州县先后实现光复。
吴廷锡先生作为清末最后一任汉中知府,顺应历史潮流实现汉中光复,为陕西的辛亥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2年,于右任先生之老师毛昌杰先生去世,1937年吴廷锡先生将毛昌杰生前的日记、文钞、诗稿等收集整理,编辑成共十四卷的《君子馆类稿》一套,该书由毛昌杰的学生李元鼎(子逸)作跋,成为毛昌杰先生的珍贵遗作。吴廷锡先生平生著述颇丰,他为辛亥革命元老时任当时的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官张凤翙(翔初)先生撰写六秩大庆序、为陕西革命军将领张钫赋《上张伯英院长》诗二首、为抗日将领赵寿山母亲撰写挽联一幅、为王幼农(典章)、马志德(相伯)、宋联奎、武念堂、贾韬园、关麟征等多位人士提写生日寿序、为时任驻苏大使的邵力子先生作七言长歌《寄怀驻苏大使邵力子》、为时任总司令的孙蔚如作《送梅长洛阳》、为《李仪祉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谨赋哀悃二律诗表示悼念、他作《闻井松生逝世泫然有作》祭文,悼念井勿幕先生的胞弟井岳秀(字松生)先生、为爱国华桥陈嘉庚先生书写感怀诗二首《上华侨陈嘉庚先生》。他在户县和缪石逸县长赋诗怀古互致诗词,作有《游户感言》、《寄怀户县缪石逸先生》等诗文抒情寄志。他给宋联奎作《滇缅怀古》、他与外交官靳志(字仲云)作《仲云渝都书》二首,赠诗《和仲云贺生日》,为其子《靳文翰留学加拿大》赋诗相赠。他为贾韬园先生撰写诗集序、亦为长安鲁午峯先生、刘晖先生等多位社会名流撰写墓志。
上述文章均在其残存手稿《双梅书屋诗钞》、《东全移骈文钞卷》、《东仓移诗存》等遗著中惜存,先生的许多手稿,在经历“文革”浩劫后早已残缺不全,让人痛心不已,倍感遗憾。
在抗日战争中,吴廷锡先生曾亲书《赠抗日将领高建白旅长》七言长歌一首,“春秋公羊有正例,攘夷洞燭天下势。怗荆一旦告成功,人人端门说改制。高子南阳将甲来,四千年上尊华系。关西出将古有然,雄才生近蘄王第......将军韬略熟孙吴,鏖战穷边懾膻毳。喋血独石喜峰间,军锋祭彤推勇锐......。”其文字铿锵激昂,历数国难当头,将士抛头颅洒热血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是一篇难得的抗日赞歌,表达了先生挚诚的爱国情怀,“人才上郡足楷模,家学圁川克承继。懔懔節概森柏松,怡怡氣象舒棠棣。”更表达了先生对高建白旅长的敬重之情,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对先辈的浴血功绩肃然起敬。
民国时期的陕西省通志馆位于小湘子庙街的东部(近大湘子庙街),而吴公馆则在小湘子庙街的中部,陕西的军政要员,文人墨客常去通志馆办差,因欣赏吴廷锡先生的道德文章,便经常到吴公馆来作客造访。先生同社会贤达人士顾燮元(鼎梅)、阎培棠(甘园)、于伯循(右任)、李翼生(逸僧)、寇遐(胜孚)、韩作宾(望尘)、王子端(字欣)、宋伯鲁、宋联奎、武念堂、林捷三、毛昌杰、王幼农、李元鼎、缪延福、王卓亭、冯光裕等素有往来,据先生手稿文章记载,他们每年都相约到南郊宋家花园(今植物园)欢聚,以诗会友高谈阔论一番,亨嘉之会,尽欢而散。
吴廷锡先生在其《八十自述》中写到:“两汉经儒半老翁,孤生也入寿图中。鲤庭幼忝闻诗礼,虎观粗知习雅风。万卷文窗钞稿课,三朝史馆写书功。平生负有攘夷志,独与麟编萝寐通。”足见其先生才情富赡,学富五车,深谙经、儒学说之道,对史志编撰的精通,虽然没有实现攘夷之鸿志,却为史志的编撰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先生所作“麓台深秀石田清,遗画天然识老成。手奠关河挥白羽,身为霖雨济苍生。传家子檀皋苏学,超俗谷粟顾陆名。借得淩烟潇洒笔,淋漓泼墨气纵横。”他用情景交融的笔触,气势滂沱的语言,抒怀了自己愿借关河(涵谷关和黄河)之水,展霖雨苍生之抱负,彰显出先生非凡的气质和宏伟的胸襟,堪称后世之楷模。
1946年10月,吴廷锡先生与世长辞,享年82岁。先生逝世后,陕西各界人士纷纷来到吴公馆,吊唁的人群络绎不绝,赋诗作词、赠“年高德硕”匾,举行悼念活动,以此表达对先生的崇敬和哀思。1947年春,先生的棂柩归乡回原籍江苏江宁时,陕西省政府用专列为其送行,陕西政府要员、各界名流、社会贤达等百余人参加送别。先生的灵柩运送至火车站时,从湘子庙街通往火车站的路上,沿街两旁的许多人家都自发地在门前摆放香案、供品,身披白布麻衣行跪拜礼为先生送行,场面感天动地甚为壮观,这是陕人对这位外藉文士、史学家、辛亥革命的先驱者所表达的最高礼遇,寄托了陕人无尽的不舍与哀思。随着火车汽笛一声长鸣,先生乘着疾驰的列车,回到了南京雨花台焦村祖茔父母的身边,完成了自巳一生中最后的心愿。
吴廷锡先生自清末离开祖藉江苏江宁后,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了陕西的文史事业,他与陕西各界的贤达人士一起共同奠定了三秦史志的基础,开创了三秦教育的新篇章,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吴廷锡先生离开陕西已经76年了,他作为一代清末民国的文士、史学家,为陕西的文史整编和教育事业,矢志不渝,呕心沥血;为陕西的辛亥革命事业临危反正,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鞠躬尽瘁。先生的遗作对研究陕西民国人文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历史将铭记先生的不朽功绩,他的精神世代相传永垂青史。
吴景桦
2022年11月7日
吴廷锡先生
1937年5月,西安著名人士在宋家花园宴送杨虎城出国。前排左起为杨虎城、王子端、吴廷锡、寇遐、李元鼎;后排左起为王卓亭、冯光裕、宋联奎、韩望尘、林捷三合影
1932年冬,吴廷锡先生(左二)同杨虎城(左一)省教育厅厅长周学昌(后排左五),绅士寇遐(前排左六)在新城大楼讨论发展陕西教育会后合影
1937年4月西安绅商公送杨虎城将军出洋考察,前排左起十二为杨虎城将军,十六为吴廷锡先生
吴廷锡先生遗稿
吴廷锡先生、孙蔚如先生手稿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诗歌:忆吴公馆诗一首(吴景桦)
- 下一篇:诗词:重阳节诗一首(吴景桦)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