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秋深柿柿红(韩勋)
有个电视剧叫《岁岁年年柿柿红》,讲的是陕西人的故事。国庆节一过,陕西人念想的柿子就上市了。有诗为证:秋风脚不动,秋菊眼望东;路口绿灯亮,一车柿柿红。
陕西人把柿子念作“四子”,“四子”两个字伴我从小长到大。60年前上小学,我们嘴里就有一句歌谣:“挤,挤,挤热火,火晶柿子棉窝窝。”每年冬天都要唱。
上中学时到长安区吴家沟村帮忙收秋,是个半山区,树上的柿子叫“牛心”,表皮黄里透红,味道甜脆,最宜鲜食。离别时分,生产队长见我们半个月里出力不少,为了答谢,指派一个社员挑一担柿子为我们送行。村子到长途车站大约四五里路,两筐柿子把那个社员压得大汗淋漓。我们于心不忍,想了个办法,十三四个人每人硬吃了一两个,肚子吃胀了,他的负担减轻了。
一年后,下乡下到陇县鸡家庄,11月初进村,正是柿子收获好时节。那儿的柿子比吴家沟的红,个头小一些,好像叫“尖柿”,反正是刚摘下来的又硬又涩吃不成。男生不吃亏,爬到树上找被鸟叼过一口的柿子,红艳艳,半透明,味道绝佳。再说降服硬与涩,村民自有绝招儿,把柿子摆在屋顶青瓦上,风吹雪打都无妨。冻一冬天,柿子冻成了铁疙瘩,吃的时候放到凉水桶里“拔”半个钟头,取出来,神奇乍现,说给没见过的人都不相信:拔出来的寒气结成一层冰,晶莹剔透,均匀地包裹在柿子表面。敲破水晶壳子,里头的柿子已经软了,一口便可吸进肚子。
柿子便宜、可口,一直在陕西众水果中占主导地位。近二三十年来,猕猴桃、水蜜桃、葡萄仰仗新品种异军突起,风头渐渐盖过柿子。柿子大度,乐见其成,却又我行我素,守住了自己的阵地——这就对了,怕就怕柿子改头换面丢掉自身独特的品质。比如火晶柿子,表面朱红,晶莹透亮,皮比纸还薄,吃到嘴里冰甜可口幸福感满满,顿觉离临潼不远的人真是幸运。2008年,临潼火晶柿子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柿子有个性,外观上与苹果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我曾到洛川、白水、礼泉采访过苹果产区,三地果实都是一个模样,柿子则因产地不同而形状各异。比如腰上有一圈凹槽的“磨盘”柿子,辨识度很高;比如“牛心”,个头比“火晶”大一半还不止,“牛心”一斤两三个,“火晶”一斤能买八九个,两者体型与颜色也大不相同;小南门早市还有一种红艳艳的柿子,小得可爱,只比圣女果大一点儿,我没买过。
陕西几乎每个县都产柿子,每个县都会碰到一个难题:柿子卖不完咋办?三个办法,一是做柿子醋,柿子产区家家都会做,吃面条离不了。二是做柿饼,比如富平县去年加工柿饼5万吨,形成了规模。我曾在周至县一村子见过柿饼加工流程,工艺简单,工期冗长,需经历三捏三晒,待到表皮上生出白霜方可出售。也就是说,在市场上买到的柿饼,每一个都被手捏过三遍以上。三,还是做柿饼,这柿饼不是那柿饼——包上馅儿,放到锅里用油煎,可以把它叫作柿饼乙。柿饼甲家在农村,柿饼乙来自城市。柿饼乙彻底改变了柿子形象,芝麻、玫瑰等馅料又丰富了柿子味型,堪称柿子巧加工之翘楚。
“火晶”软润,也是做柿饼乙的最佳选择,但多数西安人嫌麻烦便舍弃美味,嘴馋了只好到回民街买,三块钱一个。我每年都做,只做一次,了却一年的挂牵。经验证明,如果你以玩儿的心态去做,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轻松美好的体验,成功了,美味进嘴;失败了,也就得到了下次改进的窍门。我失败两次后专门到回民街偷师学艺,回来再做,大功告成。
我家两人搭灶,一次用12个火晶,吃好几天。第一步制馅儿,我做的是黑芝麻核桃馅儿。第二步剥皮去核儿,大部分“火晶”没核儿。第三步,往里加面粉(不加水),是决定口感的关键步骤。面粉多了,煎出来的饼硬,几如小烧饼,吃不出柿子的甜美;面粉少了,稀糊糊,粘得两手掰不开,根本包不进馅儿,手忙脚乱把你整得很狼狈。我第一次失败就是面团硬了,不好吃。第二次失败是面团太软成不了型,只好回过头再加面粉,结果重蹈第一次的失败之辙。
幸亏我家离回民街近,下午散步,晃晃悠悠就去了,一去就往柿饼乙摊位上凑,不开口,一站十来分钟。看过三家,看出门道:柿子面粉要混合成像芝麻酱般软硬,基本上和我第二次失败的那个软硬度差不多;绝招儿是,在案板上放一个盛满面粉的碗,快速从面团里取出一疙瘩放进面粉碗,做皮、包馅儿,两只手全都在面粉里操作,免去了粘手之囧。下来的步骤就轻松了,放在平底锅里用油煎,小火,火要均匀。
今年10月初连阴雨,“火晶”该上市还没有上市。如果10月中旬天气给力,便是鲜食、做柿饼乙的最佳时段——柿子大省的名分不能辜负。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游走抱龙峪(峰岭)
- 下一篇:诗词:沁园春.廿大(李耀亭)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