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吟:王维是唐诗中离我们最近的大家
“生活在西安,读着唐诗,有一种亲切感和自豪感。这是文化遗存的力量,它在我们身边挥之不去。”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著名散文家陈长吟的唐诗情结非常重,“我现在居住于西安城墙下的甜水井一带,每天在城门洞中出出进进,也常去环城公园散步。看到树林中那些锻炼的老翁,我有时就想,如果时光倒流,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可能也在这儿徜徉吟诗,留下了足迹和身影吧!”
陈长吟说,“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兵强马壮,财力雄厚,成为世界中心。各国的使臣,都要来长安朝拜,各民族的留学生,纷纷来长安学习汉语,西大街有条大学习巷,就是当年外国学生的聚集地。盛世出华章,众多优秀唐诗应运而生,它们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结晶、精神财富。沧海桑田世态变迁,但文化精神是不朽的,遗传永续。”
陈长吟指出有一个现象值得讨论,“我们现在读唐代的文章,是需要查辞典的,因为它们是用文言文写成,有着当时的书面文字程式。但读唐诗,却朗朗上口,易于理解,为什么呢?因为唐诗带着口语化的成分,流传吟咏于民间,是大众文化的产物。比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情感明了晓畅,大家都能理解。”
对于宋代“有井水处皆咏柳词”之说,陈长吟笑言,唐代应该是“有集会时皆吟唐诗”了。
“既然唐诗是大众化的,就应该让它回到民间来。所以,举办‘千年一城韵 半部全唐诗——西安唐诗总动员’大型城市文化公益活动,是很有意义的,这是对城市文化标识的确认,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是对公民阅读生活的有益倡导和滋润。”陈长吟认为,活动中可以搞各种各样的唐诗朗诵会,不拘形式,不拘地带,不拘人数,把唐诗吟出来、唱出来、表演出来,让它成为群众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此外,“秦腔和唐诗,是民众可以掌握和发挥的两个有声的翅膀,它们扇动升腾,古城文化则弘扬光大。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建一个唐诗公园。把唐代大诗人的形象塑出来,把唐诗金句刻出来,甚至把唐诗描写的情境还原出来。唐诗中的智慧和场景非常丰富,它会引起中外游客的关注和沉浸。唐诗在墙头,唐诗在湖畔,唐诗在身边,唐诗给我们文化自信,唐诗使我们情感丰盈。”
“千年一城韵,半部全唐诗”,陈长吟认为西安唐诗的优秀作品很多,他本人比较喜欢王维的作品,“他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语言清雅,意绪优美,环境真切,情愫动人。他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写出了香积寺的深邃幽远,还有心中的探秘渴望。香积寺就在西安南郊,很容易到达,但要考察当年的环境,还得读王维的这首诗。”
陈长吟还曾去王维隐居的地方——西安蓝田辋川采风,王维在那儿写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成为描写秋景的千古佳作。陈长吟说:“王维被称为‘诗佛’,他当年手植的一株古银杏树,现高20余米,外围5米多,郁郁葱葱,古气充盈,前去观赏的人不少。我觉得,王维是唐诗中离我们最近的大家,他的隐居地可以去观赏,他的手植树可以去抚摸,他在诗中描写的实地还能找到。辋川是名副其实的诗谷,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将它打造成诗佛风景区。” 记者 张静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非遗保护志愿者队伍走进翠华山
- 下一篇:《骆浩诗歌集》出版发行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