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诗圣杜甫的生活愿景和梦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4月26日启动的“千年一城韵,半部全唐诗——西安唐诗总动员”正在火热进行中,毫无悬念,在西安生活了十年之久的诗圣杜甫被举荐的诗句很多,他也成了“最忙”的人之一。
既然杜甫如此之忙,那就驱车数十里去看看他老人家。
5月11日一大早,风和日丽,记者一行数人来到长安区樊川杜甫纪念馆,走进这位“少陵野老”的诗歌世界中。
杜甫纪念馆集研学、研究、文旅等为一体,背倚少陵原,面对樊川水;北临长安城,南望终南山;地势高畅,可登临远眺。纪念馆内花木茂盛、环境幽雅,殿阁错落有致,古树苍劲挺拔,一座坐北面南的杜甫塑像,庄严肃穆,神色凝重,似乎是因回不了长安而遗憾“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似乎是怀念曾居住过十年的家园“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似乎又是追忆着“杜陵斜晚照,潏水带寒淤”如诗如画田园景色。
说起杜甫的人生经历,唐诗与杜甫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铜瑞如数家珍。杜甫(712年至770年),字子美,祖籍京兆杜陵,生于河南巩县的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七岁开始吟诗,十五岁跻身诗坛,二十岁开始漫游,结交天下英豪。天宝五载(746年),三十五岁的杜甫踌躇满志,来到长安。次年参加了制举,却不幸落榜。此后屡次向王公献诗,向玄宗献赋,均求仕无门,生活也陷入困顿之中。后来他移居杜陵附近的少陵原畔,因而自称“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在长安度过了人生旅途中黄金的十年也,也是创作生命力最旺盛的十年,可以说长安成就了诗人,他以如椽诗笔写史,以精美的诗篇记录下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诗圣。
唐诗与杜甫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铜瑞告诉记者,“安史之乱”成为杜甫一生的伤痛,杜甫目睹了山河的残破与社会的动荡,写出了《春望》《哀江头》《北征》和《三吏》《三别》等具有诗史性质的名篇,乾元二年(759年)弃官西行,再也没有回到长安,十一年后,客死他乡。
长安没有忘记这位伟大的诗人,杜甫纪念馆讲解员李莉介绍,明嘉靖五年(1526年),长安人张治道有感于诗人杜甫无祠可供祭祀而倍受冷落的状况,倡导地方人士出资,在少陵原畔修建了一座杜公祠。据史料记载,杜公祠曾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和四十一年(1702年)经历过三次修缮,乾隆末年毁于火灾。嘉庆九年(1804年),经一些读书人倡议,在今天的地址上重建了杜公祠。此后的一百多年中,杜公祠曾经多次修缮,1956年被定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铜瑞说,杜甫诗歌始终渗透和流淌着这样一种精神内核和文化情怀,它就是人民的家国情怀,人民的对美好生活强烈渴求的愿景和梦想。
如今,诗人的梦想已在长安区实现。近年来长安区坚持城市公园化、乡村花园化的发展模式,紧紧围绕长安文化自信的三张名片:秦岭文化、柳青精神、大学城文化,全面开展挖掘、保护、传承、发扬相关工作;以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不断健全旅游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旅游公共设施配套,推进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市场繁荣有序发展;长安文旅各项发展指标全面恢复性增长,2021年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24%,恢复至2019年七成左右。
《人民日报》分两次刊登了长安区农家乐整治工作,长安唐村农文旅融合项目入选《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是陕西省唯一入选项目;五台街道石砭峪新村入选“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
一个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农文旅融合,不断探索新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新长安屹立在古老的关中大地上。
记者 杨明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