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妻坚守古法造纸 72道工序处处用心
72道工序的古法造纸,从水中捞出“纸浆”、晾干后可以承受一公斤拉力的楮皮纸……3月19日,记者来到长安区子午街道台沟村的楮皮纸抄制技艺传习所,探访被誉为造纸手工制作工艺活化石的古法造纸术。
马松胜老人展示楮皮纸抄制技艺。 首席记者 李明 摄
手工造纸整个过程
需72道工序
12日上午11时,记者走进台沟村挂着“纸宝”牌匾的院落看到,院内陈列着石臼、大蒸锅,悬挂有正在晾晒的纸张。65岁的马松胜师傅正在纸浆池前躬身抄纸。初春时节,纸浆池中的水还有些冰冷。每隔一会儿,马师傅就会将已被泡得发白的双手放进一旁的热水中暖一暖。
“仓颉字、雷公碗、沣出纸、水漂帘,这是流传在我们北张村的一首歌谣。”马松胜告诉记者,歌谣中的“沣出纸”说的就是楮皮纸。
楮皮纸制作技艺是传统造纸技艺的一种,使用楮树皮为原料,手工抄制而成。
“造纸的整个过程下来,有72道工序,每个工序都少不了。”马松胜介绍说,一系列的备料过程相当繁琐,包括踏碓、切翻、捣浆、淘浆、下槽、杖槽等工序。而天然楮皮纸纤维长、韧性强,兼具良好的透气性,在潮湿环境下也能保证纸张不霉不腐,不仅写书法不晕染,而且能承受一公斤的拉力。
“水中捞浆”
晾干后就是皮纸
在院子中,马松胜搅拌着纸浆池,熟练地拨开挡板,用竹丝编成的帘子在浆池中轻轻一荡,滤掉水后,帘上便只剩下一层薄薄的纸浆膜,再像倒磨具一样倒在旁边一沓纸上,晾干后就是皮纸。
“这个环节看上去轻松,其实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操作掌握不好的话,出来的纸张薄厚就不均匀,既不好看还浪费材料。”马松胜说,抄纸这个过程是古法造纸工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把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纸张的质量。
记者看到,房门上还写着“蔡伦一脉”,据长安区文化馆非遗保护利用部主任雷琳毅介绍,目前比较官方的说法是蔡伦在贬谪途中由此经过,发现此处有古法造纸技艺流传,并经蔡伦改进后产生由一帘一纸变为一帘多纸,蔡伦不是造纸的发明者,而是改进者,蔡伦之前就有比较落后的造纸术在此地流传,至于早多少年,无具体考证。但流传至今,长安的古法造纸已被誉为手工制作工艺演化进程的活化石。
老人希望
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
目前长安区文化馆认定的传承人有三人,国家级、省级、区级各一人,均还继续延续古法造纸,马松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人。2012年,西安市长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这里设为北张村楮皮纸抄制技艺传习所。
据了解,制作楮皮纸是北张村人世代传承的一门古法技艺。以前长安流传着“有女不嫁北张村,半夜起来站墙根”的顺口溜,因为造纸确实很辛苦。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由手工完成,需要付出超体力的劳动。现在马松胜年纪大了,和妻子两个人每天能出几刀(100张/刀)纸。
马松胜告诉记者,自己家祖祖辈辈都做楮皮纸,现在他和老伴住在当地政府提供的小院子里,继续传承着古法造纸的技艺。
最令他高兴地是,经常会有孩子们在节假日来参观学习,手工作坊成为非遗传承基地,孩子们不但能了解这种古老的造纸手艺,还可以自己去体验,他觉得自己也算是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但马松胜也有烦心事,因为造纸的收入并不高,下一代不愿意继续传承,虽然儿子曾学过,但是微薄的收入很难留住年轻人,他依然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希望有人能够来学习这门手艺,他不愿意看到这门老手艺在自己手上断掉。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