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奇--中国电影剧作家、小说家、文艺理论者
郑伯奇(1895.6.11一1979.1.25),中国电影剧作家,小说家,文艺理论者,左翼文学运动开创者之一。
原名郑隆谨,字伯奇。陕西长安人,幼年家贫。15岁加入中国同盟会,一年后参加辛亥革命。其后他公费入南京民国大学政治专修科学习,后转入上海复旦大学初级预备班读书。1917年自费去日本,先后就学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留学生预备班、京都第三高等学校、京都帝国大学学习。在日本时,他加入创造社。1926年回国,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并在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
1910年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1917年赴日本先后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帝国大学。1920年在《少年中国》1卷9期发表第一首诗作《别后》。次年加入创造社。1926年毕业回国,任广州中
郑伯奇在明星公司期间与人合著有电影剧本《盐潮》、《泰山鸿毛》、《华山艳史》、《时代的儿女》、《女儿经》等,独立创作了剧本《到西北去》。此外,其为我国电影的理论的建设也填补了多项空白,曾与夏衍分别翻译了苏联普多夫金的《电影脚本论》和《电影导演论》,单独翻译了苏联狄莫辛柯的《电影结构论》一书。
抗战爆发后,到西安编辑《救亡周刊》。隔年到重庆,任职于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1943年冬回西安任陕西师范专科学校教授。1945年为《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主编剧刊《每周文艺》。1946年出版《参差集》。
郑伯奇在30年代撰写的部分电影评论文章,收入《西栖集》,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43年冬回西安,1944年起任教于西安省师范专科学校,1945年曾主编《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的副刊“每周文艺”。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北大学
解放后,历任西北大学教授、西北文联副主席、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并写作评论和回忆录。其中回忆创造社的文章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后结集为《忆创造社及其他》。
《抗争》(话剧、短篇小说合集)1928,创造社
《轨道》(戏曲集)1930,启智
《宽城子大将》(中篇小说)1932,良友
《打火机》(短篇小说集)1939,良友
《两栖集》(文艺理论集)1937,良友
《墙头小说集》(短篇小说集)1937,千秋
《哈尔滨的暗影》(话剧)1941,上杂
《参差集》(散文、译文合集)1945,大陆图书杂志出版公司
《忆创造社及其他》(回忆录)1982,香港三联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长安毓秀人杰地,秦腔名家滚滚来
- 下一篇:著名音乐人:郑钧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