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长安杜曲丧葬习俗(每小平)
长安杜曲,是汉唐杜氏家族12位宰相的居住地,受朝廷丧葬文化的影响,樊川杜曲的丧葬文化悠久而繁多。自古以来,人们遵循着“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丧尽礼,祭尽诚。”“入土为安”等古训。
治丧(做白喜事),又称抬埋人。人死是“驾返仙乡” ,去极乐世界“再造辉煌”。长安杜曲丧葬习俗复杂而完备,场面肃穆、隆重。虽有迷信习俗,但大多是寄托了生者念祖怀亲之情,体现了生者对逝者的孝敬心情。
送终。当人的生命垂危时,其亲属守护在身边,侍奉吃喝,逝者交待后事,直到其倒头。临危前,家人要先为其沐浴更衣,洗发(理发)、擦身、刮胡须、修剪指甲。沐浴更衣后,需将逝者从卧室移到正屋大厅的灵床上。人在弥留之际,儿孙及亲属都须在床侧守候,保持安静,不可喧哗、更不能哭泣,目送其去逝。为老人送终以子女到齐为“福气好”。
昔时,老人倒头(去世或寿终),男人要剃头,女人要洗头、洗脚、擦身、穿寿衣(老衣),移挺于床板或门扇支就的停尸床上(寿终正寝)。亡者咽气后,魂魄已离开躯体,孝子可举哀哭泣,并烧化纸钱(奠魂纸)。闻听老人去世,乐人拿一沓纸或约鼓行吹打、唱戏闹丧者。人的头部朝东(右为上),嘴里牙齿间噙一枚麻线拴的硬钱币(麻钱),系在逝者的纽扣上。“口含钱”“口含玉”“口含饭”等皆为逝者到阴间有钱财不会挨饿。“点油灯”和“倒头饭”意为让逝者吃上最后一碗饭,持灯照明,走上通往“另一个世界”----阴间的路。
杜西村94岁丧葬有名的喝礼者赵天恩老先生告诉笔者:杜曲老街道赵马娃银匠铺专门打造逝者银币,外圆内方似麻钱样,上刻“入土大吉”四字,另一面为光面。脸上盖三张烧纸(蒙脸纸),双脚用红线绳绊缚(即绊脚绳,入殓后解掉)。子女孙辈以下的孝子,皆穿白孝服,头戴白布,腰系麻带(臂佩黑纱)。过去讲究,若为横死或在屋外咽气死亡,则不得进村登堂入室,须在村外或大门旁搭丧棚停尸。棺材(枋)上系一引魂的红公鸡(引路鸡),上坟后放掉,现为头剁后扔掉。
人倒头后,需在大门上方挂三张烧纸,男左女右。保竿纸,从房檐挂到地面,上小下大呈喇叭状,有德性、大官、有威望的人,阴魂躲在下面。
杜曲寺坡村丧葬有名的喝礼者百岁老人赵思才讲:埋葬时取掉拿到坟墓上烧掉。每逢期日、百天、周年等祭日,先天下午须在门上挂三张烧纸,焚烧后用另纸包好,百日或周年上坟时带走,一同烧掉,以图万事大吉。焚化纸钱慰籍心灵,三拜九叩尽表孝行。遥祭天宫诸位神仙,原是至亲离去奠行。
人死后,主孝子要请执事、登门通知乡当、亲戚朋友。过小事主要请村组干部,门族中德高望重长者,礼房人员等。商议抬埋事项;过大事,需设总执事、执事头等。下设礼房、客房、厨房、茶房、司仪(看客礼宾先生)等。做到执事者各执其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五服出外的人讣告,儿女孙辈讣牌;平辈大公讣,孤哀子。阳间的门卫叫保安,阴间的叫保军。有条件者请风水先生确定挖墓地点,确定挖墓人、报丧人、约请龟兹(乐人)等事项。墓穴长辈上,晚辈下;男左女右,一般直堂深九尺,向内挖竁(音穿) 堂放枋(棺材)。
吊唁又称吊孝。子女要“亲视含殓” ,而其他亲友则要“闻丧赴吊” 。前往吊唁的亲友在服饰、表情、哭丧、言语等方面需遵守当地的丧葬风俗。其目的是哀悼亡者,慰问逝者亲属。人倒头后,乡当朋友手握烧纸前来祭奠。主人家给晚辈孝子散发孝布并现场缠绕在头顶并垂下。宾客男的上香,行三鞠躬礼,主家男孝子陪礼,晚辈跪拜三叩首;女士哭泣,主人家女孝子劝哭,并陪哭追忆亡者不尽的恩情。……
一、设灵堂。先在灵桌上铺层白纸,正中摆放黑纱缠绕遗像框(魂帛)、献贡三样(糕点、水果、食品等)。用小米作的倒头饭,上插三个棍棍,顶上各穿一个面蛋蛋。打狗(鬼)饼七个,左三右四,麻线捆绑钱币大小面饼(似小柿饼)。左袖筒内放三个,右袖筒内放四个)。点香、蜡、长明灯,(昼夜亮,如灭则不吉利)。墙角放引魂幡等。亲戚、乡当、朋友吊孝。女孝子吊孝后,把买来的献纸挂在灵桌前。寺坡村101岁赵思才、86岁白有仓分别向笔者叙述。
报丧。在诸多繁杂的丧事中,报丧是第一件大事。亡者逝世后家人要尽快向亲友通报死讯,若亲友过多,须派专人分别到亲友家“奔丧”“报丧”。
赵天恩曰:昔时由长子、长孙戴孝布、提盒子礼(内放三排18小片猪肉、白酒壹瓶);白有仓曰:六个枣糕、盒子内放8片肉、24片为全盒子。现多为一整块长条肉,刀不切透,改五刀即为六礼。手持丧杖前往老渭家(位家、卫家、威家即舅家)报丧。习俗讲究:男的凭舅家,女的凭娘家。其他亲友由孝子、族人或乡当朋友报丧。一般不进门,路远者进门须挽起吊在脑背后至臀部长孝布,缠绕在头顶四周,出门后放下。现如今,多为电话、网上、短信、微信等方式报丧。
百里不同俗。昔时,报丧人手持孝布,带上烟,见客人即敬烟;带孝者,不得随意进入人家门。先呼唤主人,再将孝布盘头,告知亡者去世时辰,入殓及埋葬日期等事项。同时,亡者子女邀请村组干部,风水先生确定坟墓地点、派人挖掘坟墓。
杜曲一带多在少陵原上梯田靠楞坎处挖坟墓,直堂深2—3米,再向里挖2—3米深窑洞放寿枋、随葬品的竁(音穿) 堂。昔时,富裕人家有砖箍墓、套材(大枋套小枋)、五寸墩子、三顶四(帮底三寸、盖四寸)、全枋用料有十二圆(十二页板)、十大块(十页板)、四页瓦等材料。有条件者,老人在世时就择好日子攒枋(割枋、做寿材)。
礼房列出祭期(七)单、门联、挽联、挽幛、引魂幡、执事单及乡当亲友们行礼单等文字、在明显处张贴公示单。
二、入殓。盖棺定论。入殓分大殓和小殓。入殓多在死后第二天12点前进行。出嫁女给死者送纸制神龛、钱串子、献纸、神轴子、摇钱树、金童玉女、金斗银锞、香、蜡、纸、鲜花等祭品和食品、水果、布料等礼物。族亲长孝(布)、乡邻短孝,皆缠头上。
主孝子系长孝布,鞋上罩一层白布(现多穿白球鞋) 、在后跟半寸处亮出鞋的本色,腰间系麻绳带,持哭丧棒。服重孝者则披麻带索,俗称“披麻带孝”。主孝子移往门外,过去有钱人家孝子多持丧杖集中在大门里,二门内听候祭奠跪拜。向来宾行三奠五拜礼,亲戚、族人、朋友三叩首(鞠躬),依次奠酒、瞻仰遗容。
乡当执事们抬枋放在正屋内的条凳上放好,先给枋底铺层筛过的细干面面土,草木灰、柏朵、红布褥子、圆孔纸钱(买路钱)。按年龄多放一张,如80岁须放81张。此为买路钱,凶神鬼怪不阻拦,一路通行无阻。
丧葬有名的喝礼者白有仓讲:四周放牛皮、铧铁、木炭、黑青石、一样一个角,四个角各放硬币一枚,起逼邪作用。雄黄、五谷粮食等物。赵天恩、赵思才讲:不用小米、白米,意为不发芽,没有后代,影响人丁香火,寿枋外黑内红,大头“福”字,小头“寿”字,两帮画松鹤。或男的画龙,女的画鹤。
一般亡者多穿三身(件)、五身衣服,富裕者七身。(衣裤的件数,忌双喜数字,以求吉驱邪)。先将亡者众人搬移安放到枋内正中,四周用草把子(用麻纸裹麦秸、富贵者用红绸子、红洋布或纱布包裹锯末)填充尸身四周。高寿龄亡者,有人将绸子或洋布包裹(锯末、草把子)在枋内一绕,偷拿回家给子孙当枕头用,以图子孙长命富贵。枋内放一布做的鸡;用麻丝、五色线缠绕成梅花瓣形,红线要多,放在枋内;左手持金戒,右手握金元宝。同时,解掉红绊脚绳。(有人将红绊脚绳偷回系成圆环状,挂在小孩脖项,娃会长命)的习俗。
揭去死者蒙脸纸,用酒擦净脸,取出口内钱,置诸于胸膛上,整理好亡者遗容,老小渭家(老位家、老卫家、老威家即舅家),亲戚、主孝子依次告别亡亲,由专人促扶悲痛欲绝的孝子至门外。盖棺、孝子们皆放声悲(哭)……
老丧入殓不过午时,舅家不至不能入殓。入殓时,孝子要跳起来悲痛欲绝的哭,与逝者做最后告别。
入殓后,设置“倒头饭”、“引魂灯”、“烧纸盆”等,专供前来吊丧者磕头用。
赵天恩讲:孝子指定专人促扶,以防不测;禁忌将眼泪滴到亡者身上或脸上。子孙行三拜九叩礼;亲戚、族人、朋友三叩首(鞠躬),瞻仰遗容,向遗体告别。讲究:抱拳(右手抱左手)鞠躬,抱拳高度不能超过鼻部,做揖呈半圆。灵桌前如铺地毯、坐垫等,双脚禁踩。
跪拜姿势:左脚向前,右腿弯曲跪;左脚再缩回,双膝并拢再拜,双手合拳即可。焚香时火正燃烧,不能用嘴吹(因人吃肉,神仙不闻肉味,故不能用嘴吹)。有素质修养、懂得习俗讲究人士,除给亡者叩拜外,还给看客者回礼,看客者也需当面回礼。晚辈看客礼宾先生,也要给亡者回礼。居士双手合十,做揖。礼毕,请客人、孝子到客房喝茶休息。
入殓后,将灵桌上倒头饭扣入孝子盒内,给碗底钻个孔,意指倒入迷魂汤后漏掉,下辈子托生时,没喝迷魂汤,人就灵醒(聪明)。赵天恩曰:昔时男女孝子穿白孝衫不缝边,用带子系上。麻带系腰者为晚辈,平辈不系。孙子肩膀缝片红布条,男左女右;重孙两肩膀都缝,玄孙穿红衣服(不守孝)。红火能逼邪,意指薪火相传。孝子穿黑布鞋,缝白布包裹。父母都亡,白布包裹完;一方亡,只包前半部,鞋后跟留一部分(幔鞋)。
穿白孝衫来历。赵天恩讲:人和牛、羊等动物生下后身体有一层白色粘液,很薄,人用手擦洗掉;母畜舔去。故为怀念亲人的养育之恩,穿白孝衫。麻带:意指母亲生后的脐带,在腰缠绕,为报答父母亲的生育恩情,晚辈丧期系麻带。棺材(枋)进入墓穴后,孝子需将麻带、五谷粮食、孝子盆、墓灯、陪葬品等放入坟莹内,以还亲人的恩情。
丧期(守灵)多为三天。丧期昼夜守灵,灵堂前不能离人。在亡灵还未离开他生前的屋子时,须有人陪伴。守灵期间的仪式有上香、燃烛、敲小锣和供茶水、供饭等。热心人士每清寿对笔者讲:为亡者守灵的人越多,亡者就越有福气。
守灵人主人家管吃管喝,烟茶招待。这要根据季节、节日和主家的经济势力等实际情况决定丧期。笔者的母亲丧期五天。杜西村刘家、寺坡村赵家儿女孝子为尽孝心,在民国时丧期为百天,昔时孝子有100天丧期不剃头习俗。……
丧期用杜曲产桂花球米做蒸饭,招待亲朋。高龄者,还用碗盛蒸饭带回给小孩、老人吃,以图长寿。灵桌前铺团蒲、坐垫或麦秸袋子,以利跪拜,或直接铺垫柴草于跪拜处。女儿进村即哭,亲友至大门前或灵桌前哭泣。
赵天恩讲:执事帮忙砍折柏朵、树股做丧杖,人们一见穿白带孝者,多不干涉过问。杜曲丧葬习俗,一个礼拜内为凶葬,一过七天,就要请阴阳先生看日子,选择黄道吉日。否则,会坏事,事与愿违。抬埋先天下午要进行扫墓礼(扫墓、查看墓大小是否合适)。
三、迎祭礼。埋葬先天下午迎祭礼,乐人吹打在前,执事抬亭子紧随,孝子列队后低头行走,祭奠礼完毕,再迎下一家……习俗讲究先迎老小渭家(位家、卫家、威家即舅家),姑家姨家,依辈分长幼大小来迎。如今为节省时间谁来的早先迎。老小渭家吹奏武乐(唢呐、长号等)其它亲戚为文乐。
一方健在,不请灵。男不在世,请已亡女人;女不在世,请已亡男人。没过三年为请灵(位),过三年为请神(位)。下葬先天下午或傍晚仪程完后用砖、木块等垫高灵柩(升灵)。
杜曲全祭为64个花馍、半祭32个,香蜡纸,龙纸、车、轿、仙鹤、钱串子、献纸等。全祭回礼一半,半祭不回礼。但需回8个花馍,一封点心。祭礼最重为五朝三牲祭(猪头、羊头、白条鸡)或三吊猪肉、献饭等,皆为女、女婿敬献。献饭分三次供献;初茶、中酒、后饭菜等。由乐人吹奏、男孝子列队从村十字迎回每一家亲朋好友。迎回后行跪拜礼,在灵桌上摆放好贡品,再迎下一家……
迎完祭礼,亲戚先坐席,乡当补席。吃饭期间,乐人安神,行稳主(遗像)礼,孝子三奠五叩,乐人亮弦索,唱秦腔戏。
四、请灵。一方健在,不请灵。傍晚,在乐人伴奏下,出村或有住户居住时需奏乐返回时依然如此。进村后,男孝子悲哭回家,哀乐不断;女孝子则在门口哭泣迎接,进入大门时有专人给每个孝子发一根燃香,入室后弯腰叩首后恭敬插入香炉内。将先人遗像(神匣)放于灵桌正中,男女孝子们行叩拜礼。
白有仓讲:男亡,请已故女人;女亡,请已故男人。男死女末死,顶红纱,末过三年为黑纱。同时,行献茶、糕点、炉食、羹汤、奠酒等礼仪。
五、祭灵。晚饭毕,祭灵。乐人先唱三折秦腔戏。男的多唱:《大祭灵》、《祭祖》、《二进宫或黑虎坐台》等戏;女的多唱:《祭灵》、《河浣洗衣》、《香山还愿》等戏。尔后亲戚孝子们纷纷点戏助兴至后半夜甚至天亮。其间,备有烟茶、水果,为唱戏、听戏的乡亲们享用。
三献礼毕后,祭奠到夜晚十二点前,需焚化。由乐人伴奏前行,孝子们打灯到村外空地或十字路口,焚化纸钱,回来后升灵。
过大事(族中门户大,亡者从政或经商、德高望重、有经济基础者)。除请乐人外,还邀请有名望乡绅司仪先生喝礼(喝令)、大宾、礼宾。喝礼仪程繁杂,由于杜曲是汉唐十二位宰相等达官贵人居住地,丧葬习俗积淀深厚,宫廷丧葬文化遗存的礼节繁多。喝礼多在抬埋先一天晚上隆重举行。
赵思才讲:祭祀开始,几声鼓响。紧跟着唢呐、铜锣、小铜铃、笛子、板胡等一起奏响,悠扬的声音似叫似哭,抒发孝子们的真情感受。礼宾先生身穿长衫,头戴礼帽,文绉绉走进祭堂很威严,在乐队前站好,示意奏乐停。拖着长音呼叫亡者称谓,喝令孝子们:“孝子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四叩首(过三年时行五叩首)”,叩头时不做辑。
献饭三献礼:(初献、亚献、终献)。三献之间,乐人吹奏,唱三回戏。十道礼:帛、爵(酒杯)、鼎、馔、茶、迎(迎神惯洗)、安(安神献茶)、参、神、献(献祭文)、颂读(读祝文)。每道贡品均由喝礼先生唱颂指点,托盘内贡品先从长子开始跪拜依次传递。男孝子依长幼双手恭敬接盘,再举过头顶,放下后恭敬递给下一位男孝子,依次虔诚接递……最后,由司仪先生依次将献供摆放到供桌上,并用筷子一一向逝者指点介绍佳肴让亡者享用。此过程繁复,孝子跪地不停地接送,供桌上有多少吃喝,包括擦洗,就要敬送多少次,单跪拜就有数十次……
白有仓讲:三献毕,乐人、孝子吃饭。祭礼仪程:安神稳主以毕,抱鼓三献:献爵柱(酒杯、筷子)、饭、帛、祭文(祝文)、三牲祭、鼎、饭、献佳肴、馔菜、饭、茶、主祭孝子、劝饭、起爵柱、劝帛、劝祝文、劝鼎、劝佳肴、劝茶、劝羹汤、每种佳肴饮品皆劝、卧柱、归位。唱读祭文,一般由长子或有出息者颂读。
颂读毕,孝子哀。主祭孝子要劝,按照司仪要求进行祭奠。端水盆让司仪或喝令者洗脸洗手、展巾、劝见、劝祝文、劝三牲祭品、劝鼎、劝馔等礼仪……。乐人三折秦腔戏后,下来孝子们助戏点戏,大厅饭桌上摆放着各种糕点、水果、香烟、茶水等,供在场的众人及听戏的乡当们享用。
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称祭文,有韵文和散文两种体裁。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逝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其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同时,祭文也是为祭奠逝者而写的哀悼性文章,是供祭祀时诵读的。它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等。韵语中有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
……
六、祭龙。多为名门望族,军官或经济富有者举办。
白有仓讲:早饭毕,武祭龙(队伍长官着军人装,佩刀剑或枪,现多为村书记、主任或单位领导等),文不祭龙。
乐人吹奏,鼓号锣笛铃齐鸣。男孝子列队在喝礼者带领下迎请“祭龙官”。鼓乐前行,孝子们随后。行四拜礼,祭龙官更衣、换衣、着帽,孝子再行四拜礼。然后鼓乐前行,祭龙官、孝子们列队返回。
走到龙架前,男女孝子列队拄丧杖恭候待命。神龙显威,鼓乐前行。孝子们随后绕龙架左三圈、右三圈,由龙头右首走。“孝子跪!”主祭孝子归到龙头前,先安神,燃烛、焚香(天下雨雪时可不跪),但必须行鞠躬礼。
请“祭龙官”就位。执事端水盆、持毛巾,“祭龙官”走出,拂水先洗脸、洗手、持巾、擦干、尽巾、归位、浴面、移冠尊所。惯洗一毕,祭龙官就位,正衣、扶帽。孝子移龙位,归灵堂,撤献礼(供桌)退下……
司仪递交祭龙文,祭龙官取文、起文、拆封、展卷、用哀腔宣读。此时,停乐。特有唱颂龙文,宣读一毕,火化、谢龙、行三鞠躬礼,孝子送“祭龙官”归馆。行四拜礼,脱冠,给龙唱大戏……
七、出殡(送葬):即将棺材从家里抬到坟地去埋葬。抬埋这天早饭后(如遇雨雪不利天气,为避雨赶时间)则不吃早饭。众孝子先吊唁,礼成之后再出殡(送葬)。扫墓人、拿数个锨捆者、抬花圈者先出发。
出殡顺序:鼓乐走在最前面,吹奏哀乐。族中长者或乡亲老人手打“引路灯”,一人手提纸钱笼、沿途撒买路钱(圆白纸内有方孔)的“纸钱”,一人手提装有五谷杂粮、铭旌和牌位等物的斗。奠酒跪拜成礼后长(孙)打引魂幡,长子抱神匣(现为了平衡团结和睦)让老二抱,女婿抱孝子盆,外甥端火盆。根据各家实际,因人因事而异,大家协商解决,以求出殡(送葬)顺利。
老小渭家(位家、卫家、威家即舅家),姑家姨家等亲戚朋友依次奠酒,孝子跪拜。喝礼者大声呼喊:“促孝子!”男的促(扶)男孝子,女的促扶女孝子,孝子手持丧杖依次悲痛着哭出门外,来到纤绳旁扯纤。膀大腰圆的大力士扛枋大头,众人两旁和后边同时促起,齐心缓步抬到门外,安放在官罩亭子上,用大绳固定。有条件者主孝子现场哀声恭读祭文,祭文毕焚化。
鸣炮起灵柩(驾灵、起驾),众乡亲抬枋上少陵原至坟墓。小孩打引魂幡,需有专人(抱)看护,到少陵原坡中途将引魂幡吊挂在半坡酸枣树枝上,只拿个竹竿至坟头。众孝子披麻带孝,左手持丧杖,右手肩(纤)拉大绳,系在枋(官罩亭子上)。长媳妇披麻戴孝,骑骡马押灵(柩),头戴白孝布遮面纱(蒙脸孝、眼罩子),哭泣在送葬队伍后面。
赵天恩讲:“枋不能着地”。沿途如遇十字要行路祭礼,还要停下棺柩受祭,棺柩须放在两个长条凳上。要摔碎倒头饭碗,化纸、叩头,唱三折戏。男的唱:《苏武牧羊》、《走雪》、《黑虎坐台》等;女的唱:《别母》、《女祭灵》、《赶坡》、或《四贤策》等。焚化纸钱灰候凉需包起,一同带到墓地埋掉。路祭间隙,帮忙亲朋乡当一边听戏休息,主人或执事则敬烟敬酒,感谢乡亲们帮忙。路祭讲究多为亲朋挚友奔丧迟而祭奠,执事支灵桌,摆上糕点、水果、鲜花等献贡。枋不着地,用条橙支起。龙亭前帘揭开,好让亡者听戏。
至墓地,长者摇火把绕穴三周,后火把带回塞于锅灶之内。
八、下葬即埋葬。逝者入土为安!这是逝者停留在人世间的最后时刻,其过程非常郑重,表明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叫坟,平者叫墓。
众乡亲将枋抬到墓地放到两个条凳上,主孝子和“封堂”人跳下墓穴查看墓大小和位置。由于少陵原高路远,送葬者趁此休息。此时孝子、执事为众人散发香烟、敬酒(白酒瓶直接用嘴随意喝,不用酒杯)。观看的乡亲、无论本村、外村皆让烟敬酒。乐人此时唱三折秦腔戏,为亡者送葬奏乐。
“封堂”人向执事头示意,众乡亲听从执事头吆喝,用大绳将棺材徐徐缓慢放入墓道(直堂),先放两个圆木滚子,粗约50~60公分,长约60~80公分,起柩人们合力将枋在滚子上向“竁(音穿) 堂口”推进,直到枋全部进入“竁(音穿)堂里”。抽出滚子和大绳。主孝子下到墓穴为亲人用烧纸擦净枋的四周,依次摆放好茶具、酒具、长明灯、碗筷、烟袋、书籍、象棋、收音机、手表、手机、眼镜、麻将等用过的陪葬品。同时,所有孝子腰系的麻带,丧杖和五谷杂粮、孝子盆等放入坟墓,将头后吊着的长孝布挽起缠绕在头顶四周(吊拉孝布变缠孝布)。封堂者拿上面递下来的胡基(砖),垒封墓门,留下一个活动胡基(或砖),猛喝一大口烧酒,点燃烧纸于竁(音穿) 堂口,用嘴连续三次喷酒,第三次讲究喷酒最多,吹气时间最长,火焰最大最高最旺且在瞬间封完竁堂口为佳……封完竁堂后放鞭炮,子女孝子们再次放声大哭入葬的亲人。
主孝子先铲第一锨土,娘、舅家人也要填上几锨,以作最后告别;接着,众乡当亲友都动起手来填土“全墓”。随后,众乡亲用铁锨为坟墓内填土,禁用铁锨拍打或用脚踩压。填土成坟,谓之“斗金”。
赵天恩讲:用铣拍打意为牛拱坟,对主人不好。墓成后给坟头插引魂幡竹竿,孝子坟前奠酒,点蜡焚香、焚纸和花圈等纸扎物做为祭奠。墓全好后孝子原路把遗像框(面朝怀)返回。讲究:儿媳妇骑马(骡)披红(老小渭家或门族长辈给披红)。一路不说话,返回时不向后看。灵柩从谁家走,谁家媳妇披红返回谁家。
返回后,礼宾先生摆放好神堂,遗像放在神堂正中。孝子跪,给亡灵三叩首,老渭家取掉披红,搁到粮食席包或面瓮上,三四天后取走。
埋葬完毕后返回家,全体孝子招呼乡当洗手吃饭;谢诚总管、执事和干部群众;清理用物,归还借物,核算帐目收支等。
现在,孝子们都忙,为了节省时间,埋葬后从坟头往回走百步后重新往返,又到坟头全山(圆墓全坟)替代改天全山过程。
赵天恩讲:男的全好琴堂后,全山时踢倒。女的没有琴堂。典故源自伍子胥《伯牙奉琴》传说。火葬过程略……
九、待客。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京畿之地讲究多,抬埋乡当先坐席。杜曲是汉唐十二位宰相居住地,丧葬习俗受宫廷影响讲究颇多。首先,过白事埋人乡当为上。先招待乡当,后亲戚朋友;千年习俗,至今未改。
昔时贫穷,多吃用杜曲稻田生产的桂花球米饭(蒸饭),菜为烩菜,一锅烩,内有肉、萝卜、粉条、豆腐、土豆或红苕块等。后改为八碗,十全、十二件子、十三花、海参头、从八件等宴席。醪糟、杜曲黄酒、白酒畅开喝,主人感谢乡当的大力帮忙。同时,乐人奏乐,唱三折戏。二波席为亲戚朋友,礼宾先生等,三波席为乐人等。如在外面包席,则所有来宾、亲友、乡当、乐人等同时宴请。
十、逢期日(周年祭)。人从咽气那天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也叫“祭七”或“过七”。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直到第七个七天叫“尽七”或“七尽”。一般情况下,“三七”、“五七”(五期成伏)、“七尽”及“百日”比较隆重,需待客吃饭。
每逢祭期先天下午、门首需吊挂三张烧纸,夜晚烧掉。供期(七)不空女,出嫁女戴孝布带香蜡纸和礼品到娘家,“过七”在丧主家祭奠。夜晚男女孝子摆好贡品在灵桌前克纸、奠酒、三叩首,焚纸钱,叙说恩情,哭泣一场。逢祭期烧过的纸灰需用报纸包好,百日祭奠时带到坟莹同献纸,神堂、烧纸、花圈等一并烧掉。
赵天恩讲:十里乡俗不同,杜曲讲究六期不烧纸,门上也不挂纸;七期不打理,女也不用来。
三年内每到逝者去世的日子都要举行祭奠礼仪,以示纪念,俗称“三年守制” 。第一年叫“头周年”,第二年叫“二周年”,这两年都比较简单,二周年又称“空周年”。“三周年”时已经“服满”,最为隆重。不像埋人那样仓促,多是提前准备“大闹”。“三周年”的中心是“换服卸孝” ,即“守制”到期,可脱去孝服孝带。
敬天祭祖整一年,慎忠追远来纪念。周年(头周年)。请乐人奏乐。先天下午门首需挂三张烧纸,傍晚乐人奏乐吹奏在前,孝子们随后。众孝子到坟莹前请灵,晚上家祭。灵迎回后,焚香燃蜡烛,摆放食品糕点、水果、灵桌前压献纸,恭敬献饭等仪程。讲究:请灵进村入户需奏乐,孝子回家门口专人给每人发一支燃香,女孝子哭迎,男孝子恭敬将燃香插到香炉里,跪拜成礼。……
祭日早饭后,所有的孝子都须上坟烧纸。竹篮里放好烧纸、香、蜡、水果、食品、香烟(旱烟叶)、白酒、酒壶、酒杯等祭品。乡当提上燃放的罩子灯,食盒内放八片肉、八片炒鸡蛋、八片豆腐,四周用香菜或芹菜叶装点。带上铁锨并全坟。
赵天恩讲:女不克纸,女人克过的纸会变成铁钱。坟头前,先燃烛焚香,摆放好贡品,先从老渭家、姑家姨家开始,按长幼大小依次奠酒,每杯酒酹三下成半月形。一叩首,孝子哭,讲究者五跪祭奠。无论何时,带到坟茔的吃货(酒、食品、糕点、鲜花、水果、花馍等)不能再带回家。祭奠完毕后,亡者闻个气,孝子吃个味。也可将剩余的食物埋到坟头,以还恩情。思念洗俗尘,满腹衷肠来祭祖;少陵腾紫气,杜曲赤子献丹心。
周年祭都要写对联,头周年用白纸,二周年蓝纸、绿纸或黄纸对联。三周年先白后红(上坟前白对联,祭奠礼毕礼成卸孝后可用红对联)。二周年为即小祥(空周年)。但儿、女孝子不空,其它亲戚可不来。祭祀仪程同头周年,不请乐人。三年(大闹),三周年须提前准备,经济条件好者大摆宴席,请乐人或剧团唱大戏;一般者放映电影以作纪念。门两侧挂红对联,大祭如丧葬,礼成卸孝。
民国时杜曲寺坡村薛亦云老先生,当年不在坟上卸孝布(孝心重),回家后经众人相劝再在神头前卸孝布。赵思才曰。居丧三年,回家守孝。三年还为亡者上坟立碑石。先挂白对联,白灯笼,第二天12点前到坟上,老渭家孝子等奠酒,坟全好,祭祀大拜毕。老渭家宣读众孝子丝麻卸孝(孝衫、帽)回来后挂红对联、红灯笼。
在“守制”三年内孝子需穿白鞋,清明、农历十月一日、除夕、新年时都要烧纸祭奠,孝子家不放炮,不作乐、过年不贴红对联,三周年后可进行正常节日习俗活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城乡实行殡葬改革,逐步转变旧的丧葬习俗,改土葬为火化,抛弃了旧丧葬习俗中封建迷信的内容或繁文缛节的程式,简化了不少丧葬过程……
做为华夏文明的一种传承和发扬,长安樊川杜曲地区的丧葬文化和礼节还有甄别、舍弃与研究弘扬的必要。如对祖先的祭奠,本质上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孝子对亲人的一种感恩和无限的思念之情……在目前的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丧葬文化对于社会安定团结、子女尽孝、密切家庭成员、亲戚及亲朋好友、同事间等关系的建立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谢谢关注,欢迎交流。
2021年10月27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副主任 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兼办公室副主任 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白鹿原分会副会长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文史爱好者 撰写散文 诗词 习俗 方言 非遗 及统一战线论文在部、省、市、区发表1178篇19万字 文章入编19本书籍 获各类奖137项 业绩分别入选《中国科技人才大辞典》、《著名学者大辞典》、《掠过终南山北麓的风》等46部典籍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慈祥的母亲(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长安方言五十三(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