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曲马社火(姚应龙)
姚应龙 口述 王 琢 整理
姚应龙:1951年生。长安县第14-16届人大代表,政协长安区第十二届委员,1988年-2000年任王曲村村主任,2001——2015年任王曲村党支部书记。
王曲马社火,指的是王曲街办王曲村、北堡寨、藏驾庄三村十四社的社火。它因简单易耍、成本低、参与广、戏曲人物与现代物质易融为一体而深得川原地貌农家人喜爱。马社火的历史上千年,何时起,何人传,没有史书详载不得而知。马社火的继承和流传,反映农家人喜爱欢乐的天性,是农家人自娱自乐的形式。老话说得对,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易被人接受,越易惹人喜爱。马社火,是穷苦大众的社火。它热闹、喜庆、易参与,在乡村有极其广泛的群众性、参与性、积极性。以前,王曲村年年都耍。“庄稼要得乐,取水耍社火”嘛。
说是马社火,实际上是用大牲口耍的社火。过去,农村人都饲养牲口马、骡、驴、牛。每到新春年关,农人就开始烧腾。他们骑着牛,打着火把,扮着角色到各社挑逗。其所以称作马社火,是因为马高大威猛,看着洋气。“王曲地,三千多,不过河,就上坡”。川、沟、坎、坡、崖地貌,决定王曲在马、骡背上耍社火稳当。
马社火,因骑马黑咧耍而得名。可开始逗社火,骑的却是牛,牛比马、骡更稳当。扮社火马牌子的演员,是身强力壮、相貌较好、五官端正的男性村民。事先由社火头在村里物色好人选,然后通知本人,晚饭后开始行动。“过了初七到初八,装牛老爷往出拉”。耍社火是农民的欢乐节,“正月过年,人们多闲”,几个爱热闹的人一嚯嚯,拉出一头牛,“手拿秤砣牛笼嘴,游村串寨不思归。敲锣打鼓鸣鞭炮,张灯执火照汉霄”。这就好比时下广场舞——“摇火车”,音乐一响,人们就往一起聚拢,然后踩着节奏,欢腾跳跃起来。耍社火也是这样,锣鼓一响,牛往出一拉,演员往牛背上一骑,村里人就开始喊:“社火开始了”。
挑逗的人开始扮的是“姜太公钓鱼”;其他社就会扮“苟家滩”回应;挑逗人再扮“三娘教子”予以答复。人们就这样用戏文相互挑逗着。“前呼后拥挑红灯,烧腾社火整的凶”。有社扮青蛇、白蛇,就有社扮法海回应。一来二往,各社知名人士坐不住了,他们就会聚集商议:“正月十五十六整,各村各社都行动。男人上前拉大马,女人跳舞打火把”。新春社火,全面开始。
我们王曲马社火,一般由竹园坊跟前的滈河桥头耍起,经过王曲街道,到王曲兽医站,从滈河东岸返回。挑逗社火,也从桥头起。但,先走竹园坊南、中、北三社,再到上官坊、五家巷、桑树巷、疙瘩庄,然后进北堡寨北门坊、南门坊、藏驾庄、北盛坊、南盛坊,最后经官街坊返回。
社,在我国是地方最基层行政组织,周代每25户为一社。社火,也叫社虎。最早在我国出现,是为祭祀社神、火神。社神即土地神,在民间土地神是大神,谷物的生长全赖以土地。有了土地,万物才能在其上生长。崇火是因为火给人带来了熟食,使人脱离茹毛饮血时代。到了春节,民以自己方式,载歌载舞庆祝先年上天赐予的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祈求来年能够有好运、好盼头。王曲马社火,纯粹是民间的一种娱乐活动,与祭祀没有关系。十三省总城隍在王曲,王曲耍社火只是从庙门前经过。逗社火,是自发的,自由的,没有路线;耍社火,却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约定线路的。耍社火的黑咧,人们早早吃过饭,早早做好准备。男女齐上阵,老少都参与。这个时候的村子,整个都沸腾了。喜庆、热闹、欢快、高兴的气氛洋溢村庄,人们脸上都露着笑容。锣鼓队来了,欢乐的锣鼓敲起来;火把队来了,欢喜的灯笼火把把天空照得通透明亮;大马牵来了,梳洗干净的大马,毛色明亮、膘肥体壮、温驯精神。装扮好的社火演员,按照安排好的顺序,骑上拴额挽铃,披红挂彩的大马,一字长蛇阵排列开来,吸引碎娃指指点点放声叫,逗乐老头老太捋须弯腰咧嘴笑,勾引青年男女美眸流波目光耀。社火头一声令下,社火队伍开始出发,王曲街呈现锣鼓喧天鞭炮鸣,人欢马叫心沸腾的热闹景象。
耍马社火,好装扮。新媳妇家门帘子往下一扽,演员给腰上一围,再往两腿面上一搭。诶,古战将战袍有了。再把老人棉皮袄翻过一穿,脸谱一画。嗨,古将军出来了。
马社火,是造型社火。装扮的都是古代人物,戏曲造型。使用的道具,就近就地取材。
马社火,着重在画脸。社火要好看,画脸是关键。我们王曲村姚应鑫,脸谱画的特别好。他能根据人的脸型,画谁像谁。经他浓墨重彩画上脸谱,装扮成刘备、关羽、张飞、黄忠、赵云、马超、关兴、张苞等人物的演员,战袍、铠甲身上一披,大刀、长矛等各式兵器手上一执,往马背上再一骑。呀,生动逼真、宛如再生。
马社火,纸扎不能离。许多需要遮掩的地方,都用纸扎做以装扮。社火队里的花鸟鱼虫,也是用纸扎装点。俺村孙振耀,纸扎做得细。南堡寨徐师傅(姓名忘记)认的真,一棵树,九朵花,绝不少一朵。耍社火划的旱船,经他俩的手一弄,跟真的一模一样。俺王曲装扮的仙鹤,惟妙惟肖,边走边点头。
耍马社火,都在黑咧,油坊有时会招祸。黑咧照明打灯笼,点火把需要清油。这边跟油坊老板正交涉着,那边就有人拿木桶在油缸里提上两桶清油开溜了。老板理解、支持,知是社火急需,也就任由拿走。
平台社火文静秀美,芯子社火玄妙奇巧,马社火粗犷豪爽,对有川有坎有崖的王曲,最适合耍马社火。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社火过来了,人们注目观看。彩旗招展迎风飘,社名横幅举得高。灯笼火把亮汉霄,狮子绣球舞得飚。锣鼓喧天鞭炮鸣,社火队伍延绵行。马蹄细步哒哒响,观众拥挤向前闯。看,“张飞月夜斗马超,一个长矛一个刀”。再看“罗通扫北装的美,肠子流了一大腿”。还有“二姐娃,会撒娇,骑上毛驴四处跑”。紧接着“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独行斩的应不泥,英雄留名翰墨间”。社火场沸腾了,观众齐呐喊:“关老爷出来了!”
社火,装扮的就是历史各时期的英雄人物,表达的就是对英雄人物的敬慕。关老爷的出现,自然引动全场人的仰视。
社火队前后左右都有灯笼火把和村民随行。远远望去,长阵千米弯弯曲,宛如火龙降苍生。生旦净末有模样,帝王保护靠良将。奸贼面目露狰狞,搞笑丑角人欢迎。恩爱夫妻家富贵,锦衣加身相貌荣。各村各社不一样,缤纷多彩都呈上。
耍社火,是农村人对国粹知识的继承和传承。每装社火,老年人就会给年轻人讲解古人衣着装扮的意义;每耍社火,长辈就会依人物造型给晚辈讲解中华历史;每看社火,人们就会按社火内容重温历史,传颂经典。忠烈杨家将,俊美祝英台。西游谈不完,三国论英雄。文武倡教化,传统上高台。装演热情高,观场阵仗大!
社火那天耍,四周人都知道,事先报马牌者已报。社火队每到一地,锣鼓队都要使劲敲上一阵子锣鼓。目的是告诉该地,社火来了。该地村民、商铺、店家早有准备。他们在开阔地界,摆放一张桌子,桌上摆放点心、麻花和鞭炮。社火队一到,鞭炮“噼噼啪啪”鸣响。点心、麻花奉上,社火再度表演。此时,锣鼓队更加用劲,社火演员也亮出最好精气神,把最佳英姿展现给观看社火的人。打灯笼火把的人,把灯笼火把高高举起,把一片明亮献给社火演员。这时再看,火红的灯笼火把,威风凛凛的锣鼓,英俊威武的社火演员,形成热烈、激动、喜庆、欢乐的壮美场面。“老人高兴小孩乐,这就是王曲马社火”。耍一阵之后,社火队告别此地,继续浩荡前行,为下地再做表演。
王曲最大的一次社火表演,在1985年。当时摆有场子,就在王曲中学以北,砖瓦窑以南。改革开放后,人对吃粮不愁,精神欢乐追求爆棚。我们王曲耍了一次社火,当时在白天,打旗、扭秧歌妇女就有上百人。塬上的北堡寨、藏驾庄,还把社火表演用的旱船、平台等道具停放在解放军通讯学院门口。正式表演那天,社火队一进场地,群情激奋,万民欢呼:“王曲社火来了”,“北堡寨社火来了”,“藏驾庄社火来了”。当时社火场爆竹声声,锣鼓喧天,人夯的实纳实纳的。
看社火的人多,社火队表演时间也长,社火场气氛热烈,商家、店家放鞭炮、赠送礼品没断。社火队用激情把喜庆、欢乐、热闹的情景推向新的高潮。人们更精神,锣鼓更响亮,表演更精彩。震耳欲聋,欢乐动人的锣鼓声,荡起人们心中的春潮,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农民的狂欢节,体现着农村人安居乐业喜庆丰收欢快愉悦的精神面貌。
图为耍社火节目之划旱船(照片翻拍自王曲村史长廊)
那年看社火的人特别多,七八百亩地麦子长的绿锃锃。一场社火表演下来,麦子没有了,地面光秃秃的,只说当年麦子收不上了。结果,那年那块地的麦子还取得大丰收,产量比其他地块都高。
马社火,要有马的出现。近些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遍提高,使用畜力的情况越来越少。农民圈养的马骡驴等大牲畜销声匿迹,马社火失去载体,我们王曲36年没有再耍社火。王曲马社火,也同许多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一样,目前正在消失,保护传承马社火已显极其重要。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访画家陈寅汉先生有感(王小虎)
- 下一篇:散文:细柳臊子面(王小虎)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