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优良家风润我家(每小平)
爱国爱家爱人民,诚实守信自强人。优良家风润我家,世代传承发扬它。为了我们的成长,除在生活上关照外,父母亲从小就严格教育我们培养优良的家风,并做出榜样影响着儿女们的成长。
我的父亲是个文化人,民国时期从兴国小学毕业,博学多识、书写出的文章、小楷和毛笔字受人称赞。坚持多年为乡邻义务写信,申请书和对联等,用爱心以助人为乐,被村民戏谑称为“孔老二”。母亲未上过学,但聪明好学,新中国建立后参加识字速成班,认识简单常用字和计算方法等常识。母亲吃过没上学的亏,因而很重视六个子女的上学……
父亲因右派问题于1959年和母亲、俩个姐姐回到祖籍杜西村“回乡支农”,我和妹妹、俩个兄弟相继出生。老家只有一间房,一家人将就着在一个大炕上居住。父母亲参加集体劳动,在经济异常困难时期一家八口人艰难苦渡着日月。
父母亲经常教导儿女,有国才有家,让我们从小树立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思想。我兄弟仨,我在1977年当兵因父亲解放前当过国军上尉而政审未通过;二弟考上大学后父母亲鼓励报考警校;三弟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为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
耕读传家树典范,艰苦朴素要勤俭。我们家有八口人,在姊妹们未成年前,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收入少,男劳干一天10工才值二三角钱,家中开销时常捉襟见肘,父母亲终日焦心焦虑地操心一家老少的吃饭难题,生活异常艰难困苦。“三年困难时期” ,家里本来就困顿拮据的生活雪上加霜,饥饿伴随了我姊妹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每年二三月青黄不接父母亲昼夜发愁,母亲拿上碗向邻居家借苞谷糁,待父亲从河北买回玉米后再还……作为主妇,母亲为一家人的吃穿费尽了心思,常利用空闲提上笼带上小铲挑荠菜、芥茉、麦萍、水芹菜、苜蓿等野菜,春季用榆钱、椿芽、槐花等做菜饭顶粮充饥,秋季用水缸腌萝卜缨当饭吃,致使一家人的容颜都成了青菜色。很少吃干饭捞面,常吃水饭、稀饭或汤面充饥。母亲最大的愿望:家中有余粮,做饭心不慌。人人能吃饱,瞎好饱肚肠。父母亲时常告诫子女,要牢记他人的恩情他人的好,饥时一口,强如饱时一斗。我至今仍铭记着赵家六婆对我的关照,杨纪忠婆婆给饥饿的我半个黑馍充饥……曾记着有年二三月我家揭不开锅断了顿母亲拿着碗借苞谷糁做饭,待有苞谷糁后赶紧用碗盛满再用手掬上苞谷糁按实成圆顶、低借高还的动人情景。
父亲个子高常弯着腰弓背驾辕拉架子车,母亲在车帮上系条绳共同拉运货物。除给田间拉粪运土,拉回收割的谷物、平整土地外,为了挣每人每天6角钱补贴,母亲同父亲一道分别从杜曲给西安东郊陕西钢厂送过废铁、从大白杨给县造纸厂拉回麦秸、从浐河给红旗手表厂拉过水泥楼板、从咸阳给俺村拉回深水井管等。当时,从小寨到韦曲再到杜曲段的公路狭窄,路面凹凸不平,有的路段鼓起柏油包高出路面近半尺,此外还有水坑……拉车出汗用手帕擦,驾子车上备有馍兜兜,为了省钱父母亲到食堂舀碗煎面汤泡干馍块吃,很少下馆子付钱吃饭,有时用煎面汤泡自家馍还戏谑为“干子”……每当忆起父母亲为了子女省钱亏欠自身,我就不由得流泪神伤,感念双亲的养育之恩。
为了供子女上学,父母亲白天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夏收秋忙不休息、夜晚加班多挣工分来养活我们。儿女们学习都刻苦优秀,没有辜负双亲的希望。我记得上学用的书包有草帽辫做成方形、用粗布缝制、还有用小口袋等做成的各式简陋书包,很少买书包,虽然难看但能将就着用,当时谁能背上黄军用包就无比自豪。铅笔粗制滥造、圆珠笔没油写不上字,7角多的钢笔买不起,7分钱的作业本纸质差、就连老师批改作业都用蘸笔……
吃的不行,穿的也不行。老大穿过老二穿,新三年来旧三年;小时候我穿姐姐退下来的衣服直到小学快毕业,一件黑粗布褂褂穿了整整7年。每件衣服都有补丁,有时将大衣服改成小衣服将就着穿。母亲将姐姐穿不成的花花衫改做成我棉褂褂的里子,能节省布料钱。一家人穿的布鞋、麻鞋、棉窝窝都是夜晚母亲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缝制,从来没有买过一双鞋。长大后,看到他人穿的网球鞋、军用鞋后,为了爱好我央乞母亲给买,母亲答应让我多给家里养的猪多剜菜、多割草,待肥猪出栏后再买新鞋!工作后,我常穿劳动布工作服,很少穿的确良、叽卡等高档布料,只要保暖贴身即可。
“吃亏是福,团结为重。” 父母亲在生活上照顾我们,但在待人接物处事方面却极为严格,教导我们要诚实守信,艰苦奋斗,不可争强好胜。儿时我们若与他人吵架,无论有理无理,父母亲总要“教训”我们,还要给人赔礼道歉,自小养成不打架惹事好习惯。
多学奉献,谦恭友善。由于家风和父母亲的严教,姊妹们和子女遵纪守法,用勤劳的双手分别在农业、工业、畜牧、服装、公安和城建系统辛勤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为双亲争了光。看着子女们有出息,家庭和睦幸福,晚年的双亲也很欣慰,并时常鼓励子女爱岗敬业,廉洁奉公、为社会多做贡献。母亲有病,子女们回家看望后,她便督促让都回去上班,就连住院都不让久待,嘱咐子女好好工作、尽好职责……
说起出行,我多次从杜曲步行十多里到韦曲原上接父母亲拉运货物的架子车。记得有次从队里饲养室拉出一头骡子,给骡子脊背上铺条麻袋,骑着骡子从杜曲到小寨接回父母亲从咸阳给村上拉深水井的钢管架子车。岂料,到小寨后我从骡子身上跳下跌倒后我走不了路。不是腿麻木,而是因瘦骡子在走路时脊背粱上的皮左右牵拉,长时无数次磨损我的屁股,将我的屁股磨成了猴尻子,红丝丝的磨出了血,异常难受、哭笑不得……
青年时,我为能拥有一辆自行车上下班骑行而满足。毕竟,它能以车代步。1982年,我买辆“飞鸽”牌加重自行车,异常兴奋。除往返单位到家外,我还骑上自行车、挎着药箱下乡进村入户为群众饲养猪牛羊等动物防疫治病,当时我就很知足。现如今,子女有了小汽车,假日拉着我俩口旅游观光,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心里好甜蜜、好幸福。
改革开放,城乡大变。昔日,若遇下雨下雪天,乡村街巷道路泥泞不堪,自行车常被泥巴糊住难行,只得肩扛手提上公路,浑身脏乱不洁,就连穿的鞋也粘满泥水、其窘状很是狼狈不堪!如今,从小寨到韦曲和杜曲等公路,不断拓宽加大,路面平整无坑洼,夜晚路灯明亮如昼。就连乡村间都铺成柏油路或水泥硬化道路,行走时感到干净卫生很平坦。
子女们传承着父母优良家风,使好家风惠及子孙。多年来,我们姊妹六个和配偶及晚辈友好相处,有事协商。坚持每年清明、寒衣节领上子女晚辈、带上祭品结伴到少陵原双亲坟前祭奠,风雨无阻,传承养育之恩和孝道文化;我和弟弟每年腊月三十到祖坟恭请先人回家团聚过年,从不间断。昔日是从原下徒步上原很艰难,如今乘公交或私家车上原祭祖,以车代步可方便了。
秉持家风数十年,教育子女代代传。成家以后,我们牢记父母亲教导,将优良家风言传身教给子女,要求他们学习好、工作好、努力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下一代也很争气,没有违法乱纪的,都是单位业务骨干和先进个人。我儿子本科毕业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分别考取了二级和一级建造师,成为技术管理者,负责建设的工程被评为优秀工程奖。女儿博士毕业后,在教学岗位上默默奉献,用先进理论培养学生。到科研单位后,潜心钻研,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称赞。
改革开放,生活巨变。昔日吃不饱,人们面黄肌瘦,常患有贫血、胃炎和肝炎等疾病。穿的多是自己做的黑白粗布衣服,穿在身上不合身、臃肿肥胖,不少人破旧的衣服上有补丁、甚至补丁摞补丁……
上世纪七十年代,小寨通向吴家坟的公路只有两车道宽,两边是高出公路1米多的菜地,柏油路坑漕较多,路面上拥起的柏油疙瘩似脸盆大。记得门中人骑着自行车带着阿婆去小寨看病,因吴家坟路面的柏油疙瘩造成颠簸使阿婆跌下后他浑然不知,待到小寨后他让阿婆下车、不见阿婆人影赶紧返回寻找人的笑话……
改革开放后,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似甜甘蔗节节高,人们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现如今公路大幅度拓宽,路面平整车流如潮,两侧辟出人行道和公交港湾。乘车颠簸小、人坐在车上很舒适、来去方便快捷。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富裕,国家繁荣昌盛,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党领导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人民安居乐业。
父母亲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好传统伴随我们60多年,至今姊妹们仍然秉持在家吃饭好传统。偶尔在外吃饭,剩菜剩饭会用塑料袋、饭盒盛放后带回家,从不浪费粮和菜。时刻铭记儿时饿肚子、父母亲为吃饭熬煎发愁、吃不饱的苦日子。揭不开锅时还吃过喂猪的豆腐渣,过着吃糠咽菜的生活。如今,大姐二姐、妹妹和我已退休。子女们工作有成,家庭和睦;孙辈们健康成长、甜蜜幸福,赶上了改革开放好时代。
妻子常说:咱们现在是天天过年,想吃啥就有啥、不愁吃不愁穿……这让我不由得想念起父母亲为六个子女受苦受累的种种难场,养育子女的艰难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韦曲街道畜牧兽医站高级工 兽医师 长安区作协理事 民俗委员会副主任 市作协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理事办公室副主任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区政协委员 兼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 电话 15934856288 邮编710100 地址 长安区广场北路圣合一期41号楼
2021年8月2日
上图为姊妹六人在二姐家的合影 前排左一为二姐每平花、中为大姐每利华、右为妹妹每荣花;后排左一为二弟每金平、中为每小平、右为三弟每小宝。
清明节在少陵原祭奠父母亲后姊妹六人在一起聚餐时的合影。前排左1 每荣花、中每利华、右1每平花;后排左1 每小宝、中每小平、右1每金平
每鑫 供图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长安方言四十七(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长安方言四十八(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