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名媒体人南五台山下见证民俗文化
7月23日,参加“秦汉唐·观天下”文化之旅的国内外媒体总编记者参观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记者王健 魏影 摄
7月23日,112名来自国内外的媒体人在长安区南五台山下,参观了全国最大的民间民俗博物院——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这里,一共收集了从秦汉唐到宋元明清再到民国的民间物质艺术珍品33600件(套)。这些年代悠远的关中记忆,激荡着媒体人的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他们不由得为民俗艺术的非凡魅力所震撼,为这些保存完好的民间珍品拍手叫绝。
媒体人进入“历史之门”
博物院大门两边,列队欢迎的是高高低低的拴马桩,上面的人物头像造型特异,可谓“千人千面”。这些拴马桩就像不同时代的古人跨过时空,站在门口微笑着欢迎远道而来的贵客。跨过古老的石门,人们进入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每件珍品都讲述着一段关中往事,藏着一段家族的历史。恢宏石门来自白水县赵老九家,门上精细的花纹、“终南霞蔚”四个雕刻的大字都在唤醒那些离我们很远又很近的历史记忆。
进入这扇门,眼前豁然开朗。媒体人表情变得肃穆起来,脸上纷纷洋溢着说不尽的憧憬和敬仰之情。“真的太美了”“这里完全就是货真价实的关中民居院落”“这么真的历史背景,直接就可以拍电视剧了。”……打开耸立在城墙一角的一扇不起眼的小门,一尊硕大的千手观音首先映入眼帘,随后密密麻麻上百个主题各异、神态万象的拴马桩如小树林般出现在众人面前;跨过这道门,十几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民居四合院闯入众人视线,每个媒体人的脸上经历了相同的过程:惊愕、感叹、瞩目、赞赏,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20余载“有气魄”的保护之路
镂空木雕的床、砖雕的屋脊、几吨重的饮马槽、旧时的戏台……这里可谓宝物大全。在收集的浩繁的艺术珍品中,8000多柱拴马桩规模声势为最,它们曾经浩浩荡荡地排列在室外,犹如“地上兵马俑”。这些最能代表关中风情、关中文化历史的拴马桩,在古代曾是富贵人家显示自己显赫身价的像征。这些不可再生,如今民间已经很难寻觅踪迹的关中民俗文化历史的缩影,是这个民间艺术博物院建成的起点。
那要追溯到1985年,博物院的创办者王勇超先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看到关中人家院落里散落的几个拴马桩,精美的雕工,胡人的脸庞,让他感叹。更让他感叹的是这些他眼中的宝贝却面临着磨碎铺路、修厕所、文物贩子四处收购贩卖的遭遇。于是,一次偶然收集变成一生的选择。20多年来,他先后组织了30多人,分为6支队伍深入民间,走村串宅,将各地的民俗器物广为普查,造册登记,征集收藏,共投入资金近2亿元。即使一度陷入资金困难,也没有离开过保护之路。终于,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2004年占地近500亩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开始修建。如今,大部分建设已经完成,预计8月底可完全建成。
了解到这不易的历程,参观采访的媒体人无不鼓掌称赞,向这位民间文物保护家致敬。著名评论家鄢烈山的话很有代表性:“这种保护是非常有价值的,这种行为是非常有气魄的!”
虽然占地近500亩的博物院还只修建好了一半,还没有完全开放,虽然千间之巨的40座民居宅院群目前开放展示的只有十几座,……但是,眼前目睹的这些活生生的民间珍品已经足以让观者倾心观瞻,流连忘返了。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西安人赴京看奥运最低需1000元
- 下一篇:38位民间乐人长安深山奏响“和谐曲”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