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进网络文坛的陕西人
省作协曾计划今年5月召开网络文学座谈会,只是因地震推迟;今年春天开始的“陕西文学大普查”,网络文学作家被列为调查对象;去年12月,陕西省作协成立了网络文学专业委员会。种种迹象表明,自1994年2月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诞生以来的15个年头里,我省越来越多的人跨入网络文坛,并受到社会重视。近日记者通过走访,发现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群体。
五花八门的入网之路
他们对文学的热爱是相同的,但走上网络文坛的道路五花八门。
周至县的“文一虫”本来不会上网,2002年,有位同事的儿子开了一家网吧。在同事的热情邀请下,他走进了网吧,并在同事儿子的帮助下注册了网名。他在网上看了几篇原创文学作品,感觉还不错,便将自己的3篇作品贴到供原创文学版选稿的论坛上,结果都被原创文学版选中。
岚皋县的“雪狐”起初不写作品,只喜欢浏览,并跟帖评论,时间长了引起“中国散文网”编辑春春的注意,经多次鼓励,她开始在网上发表作品。
陇县城关农民郭兴军,以前投稿都是通过邮局寄。2004年后,由于一直投稿的几家杂志社建了网站,要求投稿者把稿件贴在网站论坛上,编辑在论坛上选稿,郭兴军不得不学电脑、学上网。进入网络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在多家网站发稿,短短4年时间,累计在网站发表诗歌1000多首、散文400多篇、小说100多篇。
“接触·陕西青年文学”网站站长刘峰曾担任《中学生文萃》编辑,有众多文友,为了拥有一个宣传阵地,2004年和七八个热心文友创办了这个文学网站,从此开始在网上发表作品。
身份各异的网络作家
记者发现,在网络文坛里,不仅有大中学生,还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我市作协副主席、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中国散文研究所所长陈长吟也染指网络文学。他过去对纸张特别钟情,见了稿纸就产生创作欲望,但他经不住网络的诱惑,自投罗网,而且不能自拔,2005年6月成立了中国散文研究所后,当年10月开通了中国散文网。
被称为优秀网虫的王潇然说,网络文学作者主流是30至45岁之间的人,因为一般年轻人文字功底不足,年龄大的又对网络不熟悉。
“目前在网络上写作的,多为45岁以下的人。年轻的网络作者什么职业的都有,他们只是随意贴;年长的多为从事写作的人,作品质量高。”刘峰告诉记者。
从1999年就开始通过网络发表文学作品的《小品文选刊》执行主编黄海说,现在很多著名作家都在网上开博客,发表作品,但单纯通过网络发表作品的很少。
各种各样的写作方式
同样在网络上发表作品,但写作方式不尽相同。
以旅游策划为生的杨广虎,自称对网络不大认可,到2001年才随大流在网络上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多数情况是先在纸张上写好文章,然后让别人打到电脑上,自己再贴到网上。并非他不会打字,而是因为打字速度跟不上思维。
“文一虫”在家里没有网线时,先在家中电脑打好文章,然后拿着软盘到网吧去贴。2004年家里接了宽带网,他在线临屏直接写作。
“在线写作没有意义,因为网络文学首先是文学,网络只是传播手段。没有经过精雕细琢,不能称为文学作品。”黄海不赞赏在线写作,他一般是先写好作品,再贴上网。
省作协签约作家杜文娟虽然会用电脑打字,也会发电子邮件,但对网络不是非常精通。她是由于在传统媒体上的成绩,应邀在中国散文网发作品,而且都是用电子邮件把作品传给编辑,由编辑帮她贴到网上。四川发生地震后第4天,她赶赴灾区,担任志愿者,都江堰、汶川、北川、青川、广元等重灾区都留下她的足迹,一呆就是29天。她白天搬运、押送、发放救灾物质、当教师,晚上冒着余震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写作,共写了5万多字的见闻,分5次发给中国散文网编辑春春。中国散文网特意开辟了“杜文娟四川震区亲历记”栏目。
异乎寻常的目的
这些作家在网上发表作品的目的,出乎记者的想象。
洛南县的“一枝润笔”,从1997年上师范学校开始写作,投稿8年,不仅没有发表一篇,而且连封退稿函都未曾收到,如石沉大海,想听听编辑的指教都成为奢望。为了得到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2006年他将自己刚刚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贴到网上。这不仅引起媒体重视,而且结交了几十名文友。
写出文章只要有人看,对别人有帮助,“文一虫”就感觉满足。进入网络文坛六七年,一年稿费高时不足500元,低时才几十元,而“文一虫”一年网费就600元。他说,他有稳定的工资,不需要靠写作赚钱。起初妻子对他写作有意见,嫌不挣钱,又影响做家务。后来时间长了,妻子说总比打麻将强,不会惹是生非。“文一虫”感觉话中有一丝怪怪的味道。
杨广虎把网络当作自己积累资料的仓库,因平时没有时间整理,他把所写的文章先放在博客上。为了避免网站出现问题丢失,他同时在几个网站开博客,比存在自家电脑里还安全。
《中国新闻人网·作家频道》主编史飞翔把网络当作精神世界后花园,他认为,虽然网络作品可能不经典,但真实,而且有隐私的一面,有些不便在其他媒体刊登,或其他媒体不一定给发的文章,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
网络文坛的感受真爽
《东方商旅》杂志编辑吕虎平从1996年就开始用电脑写作,但过去报刊要求投稿为手写稿,逼得他在电脑上写好后,再手抄到方格纸上,跑到邮局寄,掏了邮费不说,一等3个月,不一定能刊登,还不能一稿多投,他感觉颇受折磨。那时工资低,投稿成本大,稿费少,很不合算。1999年,文友向他推荐文学网站。他的文章贴到网上后,许多传统媒体转载,刊登在纸质媒体上的稿件量陡然增加。
从事税务工作的王潇然说,近几年,纸媒关注网络,他们的编辑也是网络写手,他们会在网络上寻找作品,从而转载。
郭兴军告诉记者,在网上贴作品前,他每月稿费平均几十元,现在每月有五六百元,上月累计得到稿酬600多元。有些网站采用稿件也支付稿酬,“浙江中财论坛”对被选入精华的诗歌,每首支付30元,最近他有8首诗被选中,得到稿酬240元。
“文一虫”自从在网站发原创文学作品后,不再给传统媒体投稿。他认为传统纸媒门槛高,有时对不熟悉的作者,编辑连稿子都不看。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同样能达到自己写作的目的,他的杂文《悲哀的林黛玉》一文,在多家网站刊登,累计点击量达十多万次。
网络文友情深
网络文友一般难以见面,但不影响情谊。
“一枝润笔”的第一篇长篇上网后,南京“汤一凡”不仅直率地评价,还帮他联系出版,同时鼓励他坚持写作,不要气馁。
吕虎平深感通过和网络文友交往,提高了自己对文学的认识。他还在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作者交流中,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
一次,一网站举行征文比赛,“文一虫”获奖后,浙江文友“望水”感叹地说,如果有一天他能获奖就好了。“文一虫”想,这个奖品对自己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一名还是中学生的“望水”,可能就是人生的一个起点,便通知网站,把他的奖品直接寄给“望水”。如今“望水”的文章进步很大。他去年高考落榜,情绪低落。“文一虫”劝告他,暂时不要上网,集中精力复习功课。今年高考结束后,他给“文一虫”说,他今年的高考成绩还不错,他想上西北大学,目的是能与“文一虫”相见。
不尽相同的生活状态
吕虎平过去把写作看得很神圣,都是放在周末写,现在每天晚饭后上网一小时,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修改一下。他感觉如今生活很轻松,写作不再痛苦,成了件愉悦的事,也不影响他的生活。他一周会有两个晚上去喝茶,基本两周爬一次山,既锻炼了身体,也开阔了眼界。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保持年轻心态,与一直上网有很大关系。
过了而立之年的郭兴军生活得就没有那么潇洒。家中只有他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靠种地为生。为了生活,他出去打过工,给单位看过大门。距家
从事诗歌、散文写作的王琪 ,起初排斥网络,现在每周有20多个小时在网上,他有时中午写作,有时晚上写,经常写到晚上12点,不写手痒。网络让他看到全国文坛的状况,使他有一种紧迫感。
在网络上实现梦想
史飞翔从初中就搞文学创作,但一直没有什么知名度,上网发表文学作品后,被美国《世界华人周刊》《世界日报》等海外媒体发现并转载,有的还给他开专栏。
“文一虫”从小就有个梦,自己的文字得到社会认可。上网贴作品后,他成为“子归原创文学网”读书版主编,发书评1000多篇。前几天他发现,一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后练习中,用了他100多字。根据子归网显示,“文一虫”发表作品量已达到116万字。今年3月,他被省作协吸收为会员。
杨广虎在博客上发的歌颂熊宁的诗歌《你是春天的美丽》,被团中央举办的“清明·我们的思念”征稿活动相中,荣获二等奖。
刘峰为了文学辞去了在周至的工作来到西安,去年成为省作协网络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一件头痛事
网络文坛,并非极乐世界,也有苦恼的事。
王潇然就有件头痛的事,他在网络上发表的作品,有的网站转载既不注明出处,也不署名,甚至署上别人的名字,有的纸质媒体转载后不给稿酬。他有时发现了,却没有时间去追究。有一段时间,为了避免自己的作品被别人“霸占”,有的未在纸质媒体上发表的作品,他先不在网上贴。
“文一虫”曾经两次讨要稿酬。2005年,他写了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被北京一家杂志采用,作为刊首寄语。一名从未接触过的网友给他发贴通风报信。“文一虫”给杂志发去电子邮件,得到了80元稿酬。 今年4月,网友“竹林松月”在网上问他,他的一篇童话被一家杂志社转载,已经一年了,是否收到稿酬和样刊。“文一虫”给该杂志社打电话,但没有反应。他想,打电话可能无法取得对方信任,于是他给对方发去传真,详述了发稿过程。对方很快寄来100元稿酬。 “文一虫”以前像许多网友一样不公布自己真实姓名,此后他想,自己又不干违法的事,没有必要隐姓埋名,于是在网上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和通讯地址,以便转载者给他寄稿费。
我省网络文坛实力
现在已是陕西省作协网络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的陈长吟告诉记者,目前我省在网络上发表文学作品的有上万人,我省古城热线、中国新闻人、西安之子等网站都辟有文学频道或论坛。
关于陕西网络作家实力,说法不一。
王潇然认为, 陕西网络作家实力比较强,人多,质量高,认可度高。当然,陕西作家也分两类,一类是年龄较大的,他们坚持传统写法,作品陈厚。30多岁的作家则响当当,有影响力,也前卫,也是有希望的,己经形成一种势力,如马召平、黄海等。吕虎平说,天涯网的散文天下版被称为是陕西、四川版,因为陕西、四川作者各占三分之一,我市许多著名作家都在上面发散文。
杨广虎则认为,陕西人的作品在表达方式、语言上,相对沿海比较传统。王琪说, 甘肃、宁夏散文比陕西力量强,无论网上还是纸质媒体。
刘峰告诉记者,他对陕西文学青年寄予厚望,他们多读一些书,经过训练,高手指导,会写出大作品。陕西人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不得了,非常硬邦。南方作家每个人都有才气,每篇作品都很棒,但整体漂浮,大作品还是要靠北方。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七十二岁老艺人寻找眉户戏传人
- 下一篇:省级老干部书画展开幕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