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推石碾(每小平)
推石碾俗称推碾子,是昔日无电动设备时将小麦、玉米等谷物原粮和辣椒、调料等用人力或骡马等畜力来推动或拽动石磨盘上100公斤笨重石碌碡的繁重体力劳动,通过相互碾压将谷物碾碎碾面成粉的慢长过程。
昔日农村没有电,更没有电磨子、电碾子等电动设备。靠近终南山、有水的地方人们利用水的压力来转动石碾子,可有效省去繁重的人力或畜力。如今,凡叫水磨村的地方,昔日都有水房石水碾等装置。
我家住在樊川东临少陵原的地方,没有足量的水资源,也就没有水磨房。我村公用的石碾子是在临近少陵原坡旁一平坦处,是露天石碾子。地面用潏河大河石垒砌,其上用蓝砖垫平,上面平放一直径约1丈长、厚约5公分的平整大石磨盘,中心有孔、镶嵌1米高的木桩用来固定磨盘上的石碌碡。石碌碡是圆柱形,两头中心刻有脐窝;一头大一头小,大头向外,小头固定在石磨盘中心的木桩上。石碌碡有大有小,俺村的石碌碡高约50公分,外套木拨架两边中心铁轴塞紧在石碌碡两端圆心的脐窝中。推动时石碌碡以木桩为圆心向前转动,利用滚动碾压研磨使谷物成为粉末。
农谚:“借着吃,打(收) 后还;跟着碌碡过个年。” 这是昔日贫苦农民因春荒借粮和夏收后麦场还粮的真实写照。春黄不接未割麦,翻箱倒柜找谷物;慢扫细检空袋装,一碾一磨日月长。胸贴碾棍脚用力,头晕眼花碾玉米;母亲边推边鼓励,抬头弯腰使劲推!这全因为:新谷新稻还未黄,玉米灌浆可顶粮;排队推碾磨成浆,鲜谷充饥熬糊汤。新麦或新玉米晒干后人们是要排队推碾子,都争先恐后早日吃到新鲜谷物。推碾子除带粮食外,还要带簸箕、箩面筛、条帚等,如果没有碾棍,还须带上自家的木棍、绳子等器物。凭的一根棍,越推添把劲;再不加把力,没了下一顿。有劳力者两人推动碾棍,内侧的人边推边用条帚向内扫谷物,确保都能碾压到。如果是骡马拽碾杠磨面的速度快,一人须迅速边扫边同步向前或快速闪到一旁,以免被骡马撞倒,因为马骡的双眼被暗眼蒙蔽着。通常是人力推石碾,排队在前有人帮忙,你帮我推、到你家时我再帮你推,农民舍得出力的朴素精神一直感动着我!
碾盘碌碡石滚子,推杠向前转圈子;无论五谷和辣子,研末成粉填肚子。虽说每个村都有几处石碾子,但人多时仍需排队等候。白天时妇女边做针线活,男人则抽烟说闲话;娃们你追我赶尽情玩,起争执时吵成一锅粥,惊得地上觅食和树上栖息的鸟儿四处乱飞。夜晚推碾子罪难受,特别是后半夜,人困马乏、饥饿无力、月高星稀,还需点灯或拢堆火既照明又取暖。曾记得13岁那年,我也帮父母推过石碾,初始鼓劲推了十圈,接下来推时就张口喘气、头上流汗、眼冒金星,双腿似灌了铅般的难迈步……
退到一旁的我,看着父母亲艰难的推动胸腹前碾棍,沉重的石碌碡在磨盘上一圈一圈不停的碾压,粒状谷物由圆向扁、向粉粒、粉末转变……每推动碾棍向前、父母亲头上的汗珠滚豆似的不停流淌,腰弯的成弓形、依然迈腿朝前行!休息一会儿的我从旁边站起来,又手握碾棍用胸腹使劲推碾子、在转圈圈过程中,父母亲回头对我微笑着……
簸箕条帚手中忙,你碾米来我筛糠。用力推动石碾子,来回转圈岁月长。由于碾盘上的谷物越推越小,筛过后份量也少,阻力小了推动石碾也省力了。父亲推碾,母亲箩面;边磨边筛,最后扫净磨盘背回面粉回家。忆及推碾艰辛苦,忍饥挨饿泪流出;双亲养育血和泪,受尽苦痛无所畏!
改革开放后,石碾子逐渐退出磨碎谷物的历史,被遗弃在偏僻处、有的不知所踪。偶尔会在旅游村、辣面店看到电动石碾子,令人感慨万千。真所谓:新旧石器千万年,祖先生活苦又难;改革开放成古董,荒草丛中显身影。
2020年4月16日
每小平 笔名每牧 每文 长安区作协理事 民俗委员会副主任 市作协会员 市民盟科技委员会委员 省散文学会会员 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文化研究者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长安方言六(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长安方言七(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