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简介长安籍秦腔艺人(每小平)
秦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发源于陕西关中,由陕西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秦腔又称桄桄乱弹。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称陕西梆子。常因梆击节时发出“咣咣”声响,俗称“咣咣子”,还被外国人誉为“陕西的摇滚”。2 0 0 6年,秦腔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0 1 1年,长安区秦腔艺术表演家肖玉玲等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代表性传承人。
秦腔是在明代初的洪武、永乐年间酝酿的声腔节奏器乐,明朝弘治、成化、正德年间(1465---1520年)已基本形成剧种特色,分为东路秦腔、西府秦腔、中路秦腔、北路秦腔和汉调咣咣。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部地区。明清之际,秦腔由陕西商人传入中原及华东、华中、华南一带;远至我国的东北、东南、西南各地;传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作为随军军乐而传播;或随清军进疆、进藏而传播西北。总之,秦腔是梆子腔的鼻祖,是中国梆子腔系统的活化石。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秦腔传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在清初,已成为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戏曲剧种。秦腔在演唱时有慢板、尖板、代板、起板等板式变化形式;秦腔有着独具特色的乐队编制,伴奏乐队分为文场和武场。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文场以板胡为主,辅以笛、二弦子、二胡、三弦、琵琶、低胡、扬琴、唢呐、海笛、管子、大号(喇叭)等;武场基本使用打击乐器,包括干鼓、堂鼓、暴鼓、勾锣、小锣、马锣、铙钹、牙板、梆子等。秦腔最主要的乐器是板胡,其发音尖细清脆,最能体现秦腔板式变化的特色。秦腔的角色行当传统上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各有自己完整的唱腔和表现程式。……
秦腔是中国戏曲中现存保留行当类别最多、最为丰富的剧种之一。角色体系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可概括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净、毛净;还有丑行,共有13门,民间又称“十三头网子” ,各行当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唱腔板式和程式化的表演体系。
秦腔表演的身段和特技十分丰富,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喷火、吹火、扑跌、耍火棍、担子功、梢子功、翎子功、水袖功、扇子功、鞭扫灯花、顶灯、咬牙、髯口、跷功、枪背、转椅、獠牙、闪帽翅功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
秦腔戏剧人物的舞台形象数百年来又形成高度程式化、标准化。其脸谱、服饰、头帽、道具都有特定的模式。戏剧人物的形象及动作高度夸张概括、抽象,每一个静态的情节都是一幅精美的图画。秦腔服饰华美,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非常复杂,根据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其服饰的式样、色彩、纹样、使用材料、发髻、头帽、鞋靴等服饰都要与所扮演的人物相配。
秦腔的生、净行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凉、雄迈豪放;旦角唱腔委婉细腻、婉转流变、优美典雅。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板路有[ 二六板 ] 、[ 慢板 ] 、[ 箭板 ] 、[ 二倒板 ] 、[ 带板 ] 、[ 滚板 ] 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于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丸属彩腔都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秦腔唱词常见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戏词如同一首七言无韵诗一样排列整齐。秦腔剧情紧凑、高潮迭起,在细节上高度夸张、概括,其惩恶扬善、爱憎分明的主题,直奔人的心灵深处而去。其精典的情节和戏词都是经过数百年来无数文人、编导演员加工提炼、千锤百炼凝缩而成;既文雅又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远不是外行人所认识的粗喉咙大嗓门。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人们戏称“挣破头”。秦腔演员还极重工架和特技,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趟马、拉架子、担柴、喷火等富有特点的表演模式。此外,秦腔的脸谱也颇具特色。秦腔代表性的剧目有:三滴血、火焰驹、周仁回府、五典坡、三娘教子、铡美案、杨家将、窦娥冤等3000多种。秦腔剧目基本上涵盖了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至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下至中华民国到当代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历史故事和知名人物,从三皇五帝到当代英模人物,从古代明君贤相忠臣义士豪杰烈女到当代人仁志士从奸贼恶妇到白脸小丑;从古代伦理到当代社会道德,无所不有,可以说是一部25史的民间通俗演义……
秦腔最深厚的基础是老百姓,秦腔的生成、发展、壮大和传播都离不开老百姓。秦腔是中国农耕文化最典型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是最接近老百姓的艺术形式,是正统艺术与民间艺术的融合,雅俗共赏。除长安区剧团外,还有各类秦腔名家搭班、自乐班、小戏班等。目前,我区魏寨白庙村、鸣犊瘟神庙戏楼、杨庄侯官寨戏楼、韦兆古戏楼、杜曲寺坡戏台、五台留村、郭杜香积寺、周家庄、杜永村剧场、王曲贾里村、城隍庙古戏楼、兴隆北张村戏楼、细柳石匣戏楼、灵沼冯村、苗驾剧场等。过去是大村有戏台、村村有自乐斑,老百姓耍社火装扮的也是秦腔戏剧人物,就连窗子上贴的也是戏文剪纸。
秦腔自乐班演员即观众,观众也是演员。乡村逢年过节、古会、满月、寿诞、红白事、庙会等都要唱秦腔;在杜曲东、西江坡二月二在两村之间的少陵原下空地处还要唱对台戏……数百年来秦腔成了老百姓了解历史变迁、获取知识、人生智慧的窗口,从“忠、贤、孝、奸、烈女” 等人物身上取舍仁义礼智信,学会做好人、接受伦理道德教化的有效形式;是老百姓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有着“高台教化”的美誉。
秦腔艺术是诞生于农耕文化成熟时期的大众性、通俗性的舞台艺术,最能代表秦人文化和西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价值观念以及黄土高原粗犷、朴实、善良、正直、骠悍等民风民俗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戏曲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秦腔在长安区民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明代就已出现家庭戏斑;清代不少长安籍的艺人(演员)已成为西北各地秦腔舞台的台柱子。长安籍的秦腔表演艺人层出不穷,生、旦、净、末、丑样样俱有,灿若星汉。新中国建立前,苏牖民、晋福长、高步云、王文鹏、孟遏云、袁克勤、靖正恭、王景民、王正秦、王正西、阎振俗、王辅生、肖玉玲、田德年、白江波、李买刚等等都在秦腔艺术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为秦腔的传承、发扬光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秦腔是深受长安人民喜爱的古老剧种,其演唱形式主要是大戏,其次为跑台子。小戏(又称皮影或灯影子)、自乐班等称谓。
大戏:在专用舞台或人工搭建而成的舞台上化妆演出的秦腔戏。早在明代,长安即出现了鲁宗道、张治道、何栋、胡蒙溪四家的家庭戏班。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长安有“保符班”等13家戏斑,长安城内“江东班”“双才班”工旦角的喜儿(旧名牛儿)和色子(岳森玉)的演唱及“民盛社”、“ 新民社”等班社,被时人称为“霓裳羽衣之遗响”“有诸人之胜” ,不少长安籍名老艺人已成为西北各地秦腔舞台的台柱。由于长安人民喜爱秦腔,传唱者众多;大村有戏楼、小村有自乐班,人人会哼唱,个个能表演,因而被誉为秦腔戏的“ 戏窝子”……
秦腔在长安的戏剧史上有特殊的地位。近百年中,数百名驰名于省内外、乃至全国各地、海内外的长安籍秦腔艺人(演员)等不胜枚举。下面简介不同行当、年代等秦腔艺人,由于资料和信息有限,未列入者请予谅解。也请广大秦腔爱好者提供名老秦腔艺人或在区级以上
获奖、参加广播、电视等活动;或在当地名声较大的秦腔艺人,入编宣传、扩大影响,共同为繁荣秦腔事业做出贡献。
长安籍著名秦腔艺人(演员)简况
1 须生行当
姓 名 艺 名 生卒年或从艺时间 籍 贯 备 注
张老五 润润子 1850----1916年 五星张家堡 有“戏圣”之誉
刘万成 1877----1942年 王庄曹村 刘年儿之兄
恩科子 兰洲红 光绪至民国时期 长安人 真名不详
李银福 清末至民国时期 黄良小邵村
刘年儿 假银福子 清末至民国时期 王庄曹村 刘万成之弟
王步礼 清末至民国时期 乳名来子
郑生云 假来子 1889----1952年 细柳姜仁村
高步云 陆顺子 1897---民国时期 滦镇西留堡 有“活刘备”之称
王文鹏 清末至民国时期 黄良东湖村 乳名双喜
刘双禄 1896----1948年 兴隆堰渡村
刘易平 1909---- 东大郭村
韩崇喜 1900---1952年
夏景民 1909---1965年
郗德育 小麻子红 清末至民国时期 不 详
高天喜 柳柳红 民国时期 滦镇西留堡
高天举 民国时期 滦镇西留堡
高希中 民国时期 滦镇西留堡
王庆民 民国时期 滦镇红庙
王庆林 民国时期 滦镇红庙
耿善民 1912---1942年 炮里朱耿村
姜能易 民国时期 五星姜家堡
王正端 1919---1973年 王曲马厂
杨景成 民国时期 魏寨乡
阎更平 1912---1983年 王庄曹村
杨天易 1931---- 杜曲小江村
李琼中 1913---1963年 东大南强村 有“秦腔皇帝”之称
温景学 1926---- 大峪乡河滩
袁克勤 1914---1970年 斗门袁旗赛
赵振华 1915---1969年 高桥曹坊
四棱子 民国时期 细柳南等坡 真名不详
王正廉 民国时期 兴隆东甘河
王集荣 民国时期 兴隆西甘河
阎国斌 1899---1970年 被誉为“活关公”
乔新贤 1917---- 灵沼下南丰
康正绪 白菜红 1912---- 鸣犊留公
李正斌 建国前后 马兴马莲滩
田正武 建国前后 滦镇下滦
田正志 建国前后 滦镇下滦
王景民 麻子红 1914---1972年 滦镇红庙 乳名运运子
刘亘天 新中国建立后 兴隆堰渡村
郭葆华 新中国建立后 祝村南新村
王君秋 新中国建立后 韦曲高望堆
2 小生行当
姓 名 艺 名 生卒或从艺时间 籍 贯 备 注
屈景一 1869---1930年 引镇岔道口
刘鸣祥 1899---- 兴隆西甘河
王兴博 1885---1945年 王庄曹村 乳名德儿
王德孝 不详 长安南乡
李纯孝 墩墩红 清末至民国时期 王庄曹村
李益中 民国至解放以后 滦镇红庙
高正保 1907---解放前 滦镇西留堡
靖正恭 1912---- 东大西大村
白正丙 1920---1981年 兴隆西甘河
苏老五 民国时期 东大庆镇 被誉为“活赵云”
刘瑞林 民国时期 兴隆南堰头
贾德善 民国时期 兴隆堰头村
郭朝中 民国时期 五星十堡江村
骆彦芳 民国时期 滦镇红庙
王世杰 民国时期 不详
杨令俗 民国时期 五星南留村
王蔼民 民国时期 祝村东祝村
杨安民 民国时期 王莽稻地江村
高仓民 民国时期 兴隆南堰头
张新华 1918---- 滦镇西王村
解新民 新中国建立前后 引镇南堡子
严辅中 1923---1988年 滦镇东留堡
尹良俗 不详 郭杜甫张村
3 旦角行当
史官章 清初
姚翠官 1779----
白菜心 清光绪年间 真名不详
何玩月 1784----
骆大林 1843---1917年 王莽稻地江村
一杆旗 修桥子 清末民初 长安西部 真名不详
安鸿印 顺安子 1890---1972年 子午南豆角村
刘迪民 1891---1945年 不详
张秀民 1900---1949年 不祥
种玉华 1902---1930年 不详
韩正满 1911---1975年 不详
张镜堂 1917---1976年 细柳荆寺村
何毓华 1919---1939年 王莽刘秀村
梁 箴 船户娃 清末民初 不详
杨金声 1897---1966年 五星南留村
刘金声 清末民初 细柳蒲阳村
杨理俗 民国时期 五星南留村
骆福生 民国时期 滦镇红庙村
孙聚贤 伙计红 民国时期 杜曲东韦村
靖正铭 新中国建立前后 东大西大村
姜瑶中 新中国建立前后 东大南强村 曾有“秦腔皇后”之称
宋上华 新中国建立前后 郭杜岔道口
何振中 1909---1977年 王莽刘秀村
李清洁 1920---1958年 魏寨蚕谷沟
李正华 1923---- 魏寨蚕谷沟
刘玉华 新中国建立前后 王庄曹村
孟遏云 1923---1982年 斗门北街 秦腔最早的女坤伶
程素娥 民国时期 大峪黄土坡 女
李晓俊 1925---1996年 东大落驾庄
李箴民 民国时期 郭杜仁村
张咏华 1940---- 内苑鸭池口 女
肖玉玲 1939---- 鸣犊嘴头村 女 秦腔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冯君易 1 9 3 7---
张惠侠 新中国建立后 鸣犊查家坡 女
4 净角行当
宽肠子 清朝光绪年间 不详 真名不详
胡芦儿 清朝宣统年间 不详 真名不详
张寿全 假科儿 1862---1950年 炮里炮里村
李金鸣 六五儿 1866---1926年 不详
李怀坤 民国时期 樊村西樊村 俗称碎秃子
周怀森 民国时期 魏寨老凹庄
王彦良 民国时期 大兆庞留井
关振西 民国时期 太乙关家村
梁德齐 民国时期 王寺黄堆潭
田德年 ?---1979年 兴隆东甘河
刘全禄 1902---1975年 兴隆堰渡村 被誉为“活魏虎”
胡奎民 民国时期 兴隆堰渡村
汤秉中 民国时期 细柳义井村
徐正良 民国时期 滦镇徐家巷
辛兴安 新中国建立前后 留村东绒店
田艺奎 新中国建立前后 滦镇下滦村
赵定国 新中国建立前后 王莽东王莽村
王正民 新中国建立前后 斗门马营村
何瑞琴 新中国建立以后 王庄曹村
李买刚 1942---- 杜曲西江坡村
白江波 1941---- 杜曲西江坡村
雷艺强 1932---- 兴隆堰渡村
5 丑角行当
聂全铭 聂大少 民国时期 祖籍湖北生于长安
苏牖民 民国时期 东大庆镇
晋福长 1890---1966年 细柳蒲阳村
杜干勤 新中国建立前后 兴隆南堰头村
阎振俗 新中国建立前后 王庄曹村
高正利 新中国建立前后 滦镇西留堡
王辅生 1924---- 黄良葛村 “看女”等戏
刘中光 1920---1963年 杜曲彰仪村
崔保善 新中国建立以后 郭杜温国堡
王升堂 新中国建立以后 滦镇
6 鼓琴师行当
张志福 民国时期 郭杜小居安
荆贵荃 民国时期 不详
张全杰 新中国建立前后 郭杜杜永村
王东生 新中国建立前后 郭杜康杜村
杨天吉 新中国建立前后 杜曲小江村
王兴功 新中国建立前后 郭杜康杜村
王兴福 新中国建立前后 郭杜康杜村
王兴武 新中国建立前后 郭杜康杜村
除上述外,文场面还有:琴师康振亚、邸仲春、王东生、谢致远、杨天基、马文易、张宝华、王昭玺、杨余良、崔保龄、齐文中、权建昌;周木劳(板胡)、苗忍耀(板胡)、盲人王子敬(板胡)、盲人王青廉(二胡)、曹振淼(扬琴)、张俊杰(笛子)、周会荣;武场面的主要有:司鼓 夏培功、燕志英、赵艺年(兼演员)、吕存定(武乐)、麻春贤(勾锣)、张贵忠、王斌、赵志明、黎东初、樊玉茹;管后勤的刘存柱、吴福祥、刘增禄、王恒梯、朱振启等人。
乐队有贺满平、高荣科、权建昌、张涛、苗户生、马占国、李亚丽、赵怀成、姚森民、王粉利、李孝平、相建华、杨俊明、
剧作家:封至模、冯杰三、薛炳坤、傅祖浩、郑宗义、卢恺、柏成武、黄权中、王军武、张平、刘富民。;导演、教练:耶金山、杨实易、杨安民、徐元民、王蔼民、王正秦、王正西、王辅敏、雷艺强、刘亘天、李箴民;王景民、王桂英、冯君易、孙莉群、卢恺、周永民、
舞美、灯光方面的艺人有:邱月茂、任继瑞、李绪成、董一致、耿星普、郝明、辛余、王奎、贺振平、冉西庆、赵华、
秦腔在长安民间有着深厚的根基,秦腔班社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就已出现以家庭为主的斑社,不断传承和壮大,到了清代和民国年间,众多的长安籍秦腔艺人已遍布三秦大地、西北各省区,成为陕甘宁青新各省市县、广大农村秦腔舞台上的台柱子。明清以来,先后涌现出鲁宗道、张治道、何栋、胡蒙溪、李银福、刘玉润、喜儿(牛儿)、岳森玉(色子)、李云亭、陆顺子、王悦明、孟广华、肖顺和、晁天民、黄正德、黄功茂、萧正玉、胡辅胜、王定秦、苗长幸、王科学、靖正谦、郑守平、王新成、刘迪民、骆福生、李正华、李辅英、郭维民、茹甲华、赵晓岚、张彩香、张惠霞、李宝珍、王秀英、左虹、畅玉芳、郑蝴蝶、尹秦菊、韩彩玲、张正琴、张娥、王正端、赵正俗、姚克茂、冯富勤、每世民、每秉承、辛兆生、李善、张忠义、田正武、王辅民、杜永泉、解新民、康盛富、郭伍俊、王君秋、姬萼生、董鹤亭、王正秦、王桂英、王正西、朱引兄、王辅敏、郑毓秦、张有民、卓振义、李月霞、段艺兵、吴德、张延态、焦可印、张晓桃、岳天民、李雪兰、阎敏学、周永民、李小琴、杨居礼、冯启民、薛振民、任秀清、贺艺兵、贺恩长、贺恩柱、宋晓玲、宋宝琴、王新成、余巧云、孙新民、李善民、余海志、车东纪、于北京、郑小虎、燕志英、徐祥生、关金兰、卢凯、张彩莉、屈世昌、张茂亭、韩俊俊、郭敬宇、王昭玺、董长安、刘西玲、权建昌、王粉莉、薛汉信、王福安、冉西庆、王阿建、孙莉群、胡秀云、侯燕、胡海民、张维新、胥玉容、胡海民、胥玉芳、胥玉琴、惠婉英、吕茹芳、周汉民、畅淑霞、宋巧玲、杨彩线、王兰英、杨美玲、周汉民、马佩兰、徐祥生、赵艺年、张正中、郑新民、贺吉民、张有民、门新霞、门新奇、樊玉茹、邢玉民、王新成、景正中、杨培成、张佐彦、郑小虎、田守仁、杨令中、卓振义、王复振、张右杰、范琦云、李金中、夏培功、蒋学民、薛广民、王德义、杨保喜、李益中、曹振淼、陈西秦、姚振杰、陈振民、王万斌、蔡建华、成合文、朱海娥、蔡香梅、高亚红等人;民国至今涌现出有:有影响的秦腔著明演员:宏秀云、贺承民、杜彩侠、岳天民、李雪兰、马佩兰、张右洁、范琦云、王克礼、惠婉英、王风云、李雪兰、杨美玲、孙新民、曹丁虎、郭继民、傅连珍、宋鹏飞、王景民、王新成、李月霞、王斌、李锦航、齐爱云、张亚军、张力、杨静芳、符云霞、王六一、王小平、白彩文、魏余善、胡锡奎、辛福民、辛余、童胜利、焦斌、刘长安、屈世昌、刘淑萍、王升堂、孔稳秀、成香娟、梁玉、张明琦、肖亚伟、贺满平、蔡香梅、刘丽华、马占国、张明琪、谭海英、杨彩线、周惠荣、曹崇喜、李玉善、杨静芳、左巨怀、张彩莉、肖雪琴、刘西玲、刘爱丽、侯艳、张微、齐倩、李晓娟、卢丽华、王战峰、李香琴、王怀成、张炳仁、尚万耀、张秀兰、王福安、白宏章、高亚红、刘丽花、尹真海、蔡小春、魏军社、孙霞、王宝莉、贺振平、张彩莉、董长安、王群科、冯雪绒、王米娜、赵静、谭海英、王英、朱晓红、周慧华、李建玲、田行、梁雪、张社利、陈沙、张桂贤、杜娜、左小宜、张美娟、弋长江、张望、王秀云、吕淑玲、刘卫程、常水丽、钱丽君、刘爱丽、郭小娟、李慧慧、肖文敏、秦晓燕、李慧、李晓蕊、刘潮、高卫国、朱晓红、等;长安戏窝子的群众演员层出不穷,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广大农村、单位、社区先后涌现出有影响的秦腔爱好者有兴隆的杨勃如、杨惠如弟兄、贺小振、灵沼曹平石、王段利夫妻、郭杜马亚娥、高建丽妯娌、鸣犊权信国、曹雷、滦镇董亚玲以及张可安、薛南宁、孙文贵、张可安、王新权、温军海、李三贤、孙文星、周社芳、刘淑莉、罗晓玲、郭小鹃、阎青、桑梓、马桂英、苗德发、任炳汉、孙品娥、
长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秦腔艺术发扬广大的发源地,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传承壮大的根。长安是秦腔的故乡,秦腔是长安人的最爱。从乡村到城镇,从田野到社区、从麦场到广场,到处都有自乐班、吹拉弹唱、自娱自乐。演唱者进入角色、动情的演唱;观众专注的欣赏、摇头晃脑、随着音乐节奏而陶醉其中。从春季到秋季,在农家场院、十字街口、村委会、广场、社区、会议室等场所,秦腔爱好者便从四面八方云集在一起,按照各自分工便演奏起来,生旦净末丑纷纷拿出各自的绝活、表演一番,直到热烈的掌声响起,答谢而退。……遇到节日、庙会、交流会、过会以及祭日、白事(三周年纪奠)、寿诞、开业庆典等场合,有条件者还邀请专业剧团和名演员、自乐班到场轮留演出、场面宏大而热烈、乡亲们趁此之机也能过把戏瘾;条件差者,也会聘请当地有名气的自乐斑、名演员搭班演唱,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施展各自的秦腔绝活,用最好的演唱以饱乡亲们的眼福、耳福,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融入到快乐的气氛当中。彼此陶醉、皆大欢喜。
本稿经过笔者调查走访、近距离的接触秦腔名老艺人,参照《长安县志》《大秦腔》等历史资料,反复对比校审、逐人对照而写出。《简介长安籍秦腔艺人演员 简况》中需要说明几点:1 新中国建立前,渭河以南至终南山、东至蓝田、西至户县的范围内都归长安县管辖。 2 长安以外的秦腔艺人,凡在长安学戏、演戏及编导等从事秦腔艺术者;长安人在外地从事秦腔艺术工作的也收编入本槁。 3 部分秦腔名老艺人,多才多艺、能文能武,从事秦腔诸多行当。如王正秦:一生演戏无数,文武小生出科,大净二花脸都能演,大丑小丑演的出色,关公戏也拿手,古典现代都能演、还能编排导演、并有领导才能…… 4 本稿没有收录西安市各大斑社及外地秦腔艺人,包括市区内的秦腔艺人。 5 部分名老艺人可能会在不同行当中再次出现,或者因资料掌握不全,对秦腔名老艺人从事多行当宣传不全者,请予谅解。 6 简介中演员姓名尽可能按照年代、年龄及从事秦腔先后排名;夫妻双方都从事秦腔艺术工作的,为了集中妻也随丈夫编写在一起;由于信息来源广泛,资料有限、排名不分前后。 7 本简介未收录眉户、道情等方面的艺人。 8 目前,从事秦腔艺术的广大群众、有一定社会影响并为秦腔做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因无评价标准和演艺资料,对未能收录者请予谅解。
欢迎各单位、部门、个人全方位提供长安区秦腔艺人、演出及获奖等资料,以便收录入编,为不断传承发扬广大好秦腔、共同为秦腔事业做出新贡献!在此也感谢长安剧团团长权建昌提供长安剧团新老演职人员等情况,特表谢意!
每小平 区政协委员 区作协理事 市作协会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副主委兼民盟韦曲支部主委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诗歌:新春诗四首(每牧)
- 下一篇:诗歌:新诗十三首(每牧)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