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个零部件 竹木榫卯结构 八旬老人23年建成一座“西安城”
梁德怀耗尽毕生心血,完成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作品。当这座由10万个零部件组成的“西安城”全景微缩竹木雕作品面世时,他已经坐上了轮椅,连走路、说话都很吃力。
即便如此,他仍不愿停下来。“一辈子就心无旁骛做了这么一件事,”74岁的老伴倪阿姨说,老爷子的身子已经被“掏空”了,“他是我们全家的骄傲。”
系统化的竹木微雕技术
西安长安区内苑村,80岁的梁德怀已经很少出门了。他话不多,年轻时也不爱热闹,在退休后近30年的时间里,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是他每天工作的地方。
屋子里的各类工具、操作台,甚至连加工机床,几乎都是梁德怀设计制造的。“没有师傅,不带徒弟,单枪匹马自己闯。”今天,在接受三秦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梁德怀说,古建筑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天赋、兴趣、钻研,一样不可缺。
1966年,梁德怀从部队复员进入古建公司,成为一名木工。这个过程,让他得以近距离接触到西安城墙中城楼、角楼等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并参与其中。
“完全达到痴迷状态,”他买来《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等专业书籍,在工作之余开始自学,并逐渐掌握了系统化的竹木微雕技术,“城墙上有多少个垛口、城门洞,每个门洞之间的距离是多少,长宽高比例是啥,我心里清清楚楚。”
他从不迷信权威信息,所有的数据采集,全部都是实地查看。为了观测城墙,他和老伴绕着城墙一圈圈走,甚至连城墙上的5984个箭垛,都作了仔细观察。
除了城墙墙体,墙内的钟楼、鼓楼、都城隍庙等建筑,也让梁德怀颇感兴趣,比如,钟楼每一层的廊柱布局、斗拱结构,他都绘制出详细的平面图纸。
10万个零部件合卯合口
1990年,梁德怀退休,他开始尝试用竹子和香椿木来建一座微缩的“西安城”,“我是西安人,能将城墙微缩成一件艺术品,是我后半生最大的心愿。”
用竹子和木头进行微缩雕刻,精准最重要——这里头的门道就深了。比如,城墙南门吊桥、南门瓮城及城楼上的飞檐廊柱,“瓦片”“墙面”“地面”均由一根根0.75毫米宽的竹篾组成,没有任何文献可参考,只能反复观察,凭借对微雕原理的理解和想象力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有多艰辛?从梁德怀整理的一本笔记中可窥一斑:整件作品严格按照200:1的比例进行微缩,除了钟楼、鼓楼、大雁塔、小雁塔等古建之外,还有完整的城墙墙体,包括18处城门、70个城门洞、44个马面、44个敌楼、4个角楼、2500个城垛子、2500多个箭孔……
“一共10万个零部件,合卯合口,没有用一枚钉子和一滴胶水,”倪阿姨说,需要6个木箱才能将零部件装下,每个零部件背后都有编号,可以拆卸组装,“从设计图纸、画草稿,到准备材料、计算尺寸,最后才开始动工,每一项工作都需要以年来计算,一秒都不能走神。”
一刀一刻细致入微 叹为观止
耐性都是磨出来的。倪阿姨说,一年四季,老伴除了全身心投入到这个竹木雕中,其他的事情他都不管,“昼夜不分,经常半夜醒来后他还在紧张工作,几天几夜连续工作是家常便饭。”
从正式动工到建成雏形,梁德怀用了整整23年,整件作品长8.3米,宽5.3米,周长27.2米,面积近44平方米。
如今,他还在对作品进行局部加工、打磨,对护城河沿岸的绿化进行微雕创作,使之与整个城墙浑然一体,更加生动。
“老爷子淡泊名利,过得很清贫,在工艺上讲,这个巨作,一刀一刻,细致入微,让人叹为观止,”内苑村村委会主任姚磊告诉三秦都市报记者,很多单位曾邀请梁德怀“出山”,但他都谢绝了,“他心里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文 三秦都市报记者 宋雨 图 三秦都市报记者 李宗华 摄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