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穿衣生巨变(每小平)
吃穿住行,穿在吃之后位于第二。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首民谣生动的反映了昔日劳动人民穿衣的真实现状,款式色泽单一,布料质量差。
衣服是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渲染出不同时代的流行色彩,成为社会变迁最直观的反映者、“记录者。”
古时的长袍马褂、大筒裤,由丝麻转向棉织布;由手工织布变成机械织布、再到化纤合成,服装布料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吃饭穿衣称家当。在我的记忆中,黑白灰绿蓝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穿衣流行主色彩,面料和款式单一,出门上学、劳动都一个样,很少有奇装异服或艳丽穿着的人。
现实中妇女也爱美,每当过会走亲戚常将洗过的上衣用米饭汤浆洗,晾干后袖筒变圆、衣服干硬,再用棒槌敲打,如同熨烫衣服,穿在身上有棱有角、洁白异常。
穿衣最朴素的人是农民,一年之中大多穿着自己织的黑色粗布衣服,只有夏暑高温天气多穿白色衣服,散热凉爽,但因出汗浸渍成“地图”而使洁白衣服变暗失色。当时,洗涤用品奇缺,国家只给工人干部发放洗衣肥皂票,凭票到商店或供销社购买洗衣粉、肥皂。农村妇女们没有洗衣粉和肥皂,就用碱面、皂角砸碎浸泡的水洗衣服,洗掉尘土和汗渍,因而越洗越失槽(色) 。昔日没有衣服架子,在潏河或凉水渠洗出的衣服,就近拉条绳系在两树之间或直接晾晒到草地上、树枝上、麦秸集子上。因此,农民喜欢穿深颜色的衣服,单衣服、棉裤和棉褂和布鞋鞋面皆用深黑色、蓝色等染料染成。
昔日的妇女最辛苦,白天参加集体劳动,夜晚或雨雪天不出工时,每个家庭主妇都要给全家老小做衣服。当时经济差收入少,基本上没有买现成衣服现象、商店也很少出售成品衣服的。我的母亲承担着全家八口人的穿戴,给我们姊妹六人做出的衣服稍大些,确保一二年之内能穿。再就是老大穿了老二穿,依此类推;烂了缝补、保证浑全和按季节换装穿衣。至今仍记得,夜晚的灯下,母亲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的给我缝制已穿了六年的黑粗布褂褂,糟烂的地方用同颜色大小的铺衬补接好。去年已说过今年又重复说:“给小平再缝制最后一次,将就着穿吧;明年重做新褂褂!” 至今回想起儿时生活艰难、母亲受的难场,母恩之情终生难忘。
进入七十年代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逐步开放,通过衣着打扮展示自我形象。初始年青人穿上工作服就很时兴,黑粗布逐步变成了凡立丁、阴丹士林、花花布、灯芯绒、的确良、绿军装、将军呢、叽卡、筒裤、喇叭裤、尖领衬衣、红裙子、健美裤、连体裤、露脐装、西服、牛仔服、休闲装……人们的穿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缝缝补补千篇一律的“黑白灰蓝绿” ,每个人的衣着打扮都流露出个性和时代的潮流,奇装异服也上了身。南方和国外新潮服装上市,人们追求美观和时尚,尤其是在街头、服装店、舞场和演艺场各种新潮服装相继涌现,衣着潮前!
从艰苦朴素到耐脏耐穿,从贫穷到富有。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追求时尚潮流,个性、品位和多变,生活改善人们的穿衣理念也在变。穿衣服更多的是展示自我、体现幸福美好的生活。从昔日“就怕不一样”到如今“就怕都一样” 。生活节俭的我家,每年都要淘汰数十件衣服,洗净晾干后送给贫困人家。
吃在脸上,穿在身上。改革开放四十年,穿衣打扮生巨变。我也从穿粗布蓝衫,黑棉裤、黑褂褂到穿红卫装、中山服、旧军装、劳动布工作服、叽卡、将军呢、检疫服、西服领带到休闲装,从质次到高档,从几元、几十元到如今数百元的衣服也上了身。人凭衣服马凭鞍,高档衣服不一般!
穿衣的与时俱进,着装的日渐高档生动,出门的衣着整洁,也显示对他人的尊重,彰显着生活的富裕和对美丽的追求,体现出改革开放给人民带来的福祉,期待着明天再穿上更新潮服装。
穿衣生巨变,人民笑开颜!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人生哲理名言(每小平)
- 下一篇:散文:长安生巨变 干群谋发展(每小平)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