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巧娘刺绣--扶贫系列(杨广虎)
“给你个虎头帽子遮遮寒,暖和暖和。”正当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王强被刺骨的寒风吹得睁不开眼睛之时,望着天空里倒下来的大雪发呆,村里的支书一大早走过来说。
“谁做的?这么好看。也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王强拿在手里,反过来倒过去,像是欣赏一件精美的礼物,不舍得戴在头上。
“巧娘做的。我们农村人实在,赶紧戴上。”支书把帽子按在王强的头上,不大不小正合适,笑着说:“专门给你量身定做的!你们城里人叫什么私人订制,超大虎头帽,好看!你帮我们扶贫,我们也帮你一把,避避寒气,你给我们做一个‘活广告’!”
“好呀。咱们俩一起去村里转转,看看谁家还有困难。冬天这雪下得及时,‘瑞雪兆丰年’呀!虽说‘两不愁三保障’解决,按照标准,脱贫了,但是高质量、稳定脱贫,乡村振兴,全村共同富裕的路还很长呀!”王强哈着气说,住的屋子四面透风,是过去村里的饲养室,昨晚多亏电褥子,蜷在里面睡了个囫囵觉,一大早吃了一碗方便面,心里才舒服些。
“辛苦了你们工作队,一道命令,如同天兵下凡,帮助我们村退出户脱贫。后面的路,要靠我们自己走,总不能让你们一直帮扶,什么时候才能独立行走?再说了,我们祖祖辈辈就住在这,有责任把村建设好。”村支书说,充满感激之情。
“我们携起手来,小康路上,共同努力!”王强握着支书的手,互相搀扶,一起出了门。村里银装素裹,白茫茫一片,去年打好的水泥路,蜿蜒曲折,像是五线谱,弹奏着幸福和欢乐,迈向诗和远方。
“要是要有这条‘致富路’、‘幸福路’就好了,巧娘也不至于——”支书喃喃说道,“不过,现在也不晚,村里的苹果、核桃等等,有了这条路,天南海北,线上线下,都买上了好价钱!”
“我们的老支书都懂‘线上线上’,看来还需要‘思想解放、科学致富’!”王强搓着手说。
“那当然,你看看,咱们村机动地一百多亩,加上流转的三百多亩,一共五百多亩的苹果生态示范园,不靠科技、提升换代,咋能适应新时代消费者的口味?”支书指着说,“还有你们支助修建的水塔,确实给了我们致富的信心和勇气,集体经济发展上去了,办村里的公益事情才有钱,过去分完了,大家各顾各,现在大家每年有分红,过年唱秦腔大戏,评选“十佳模范”,继承良好家风,规范村规民约,涣散的心才能凝聚,村里的‘魂’才能慢慢召回,整村才能协同发展,建设文明乡村才有基础。村里没有钱、没有资源,没有技术,只能靠我们自己‘造’!——你再看看,那高高的水塔上是什么,按照你的提议,我们给巧娘做的广告——‘巧娘刺绣,民间一绝’。到了节假日,城里许多人来村里买,还亲自参与体验,带动了吃住等旅游产业。”
“这个巧娘确实不容易。虽有广绣苏绣湘绣蜀绣,她的刺绣,原汁原味,堪称‘民间一绝’:一针一线,活灵活现,香包、鞋垫、绣鞋垫、绣枕,五毒肚兜、虎头帽子等等,针法丰富多变,线条粗犷豪放,绣出各种花鸟虫鱼,能让人感到鸟在飞、鱼在游。”王强说。
“这家贫困户生活确实不容易,在你的帮扶下,生活是出土的甘蔗——节节甜,芝麻开花——节节高。不光是贫困户,也是全村学习的榜样!”支书感慨万千。
“是啊。”王强想起来了。往事浮上心头。
巧娘,原名李巧巧,三十多岁,之所以被称为“巧娘”,据说因为水眼山眉、皮白腰细、小巧动人,心灵手巧,干脆利索,会刺绣、会面花、会织布、会缝纫,会唱眉户梁秋燕,还会擀面做揽饭,走起路来像一只昂着白脖子的鹅,威风矜持。“娘娘葱,独头蒜,仰头女,低头汉。”村人忘记了她的真名,一直叫着“巧娘”。她十八岁嫁到本村,生有二个女儿,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公婆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辈子只知道在地里刨庄稼,饥饿温饱问题解决了,发财致富谈不上。丈夫王拉栓和她是同学,中学毕业,脑子灵活,买了个三轮蹦蹦车,贩卖苹果等农副产品,本来一家人日子过得还马马虎虎,其乐融融。不行,家里出了车祸。大年三十,王拉栓和李巧巧拉了一车苹果去送货,想着再挣一把钱给两个女儿买新衣服,同村几个老太婆要去庙山上香顺路打车。不想,雪后路滑,加上超载,车翻人残,苹果摔了一地全烂了,关键是车的坐的人都住院了,好在都没有致残。王拉栓双腿致残,只能躺在炕上,一辈子站不起来了;巧娘一条腿骨折,无钱医治,保守治疗,落下终身残废,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为了给坐车的人治病,欠下一屁股债,好心办了一个坏事情。一个爱唱爱跳的巧娘,默默无闻,自愿担负起来全家人的生活重任,整天望着山发呆,一句话也不想说。
王强二年前从城里驻村扶贫,第一次入户拍照、完善资料,见到巧娘的时候,他打了几次招呼,没有回音,他以为巧娘是个聋子或哑巴,个子不高,低着头,正洗衣服,皮肤黑黝黝的,眼神一片茫然。公婆不顾年迈,下地去了。王拉栓躺在炕上抽着劣质纸烟,不停咳嗽。村支书介绍说是扶贫队的王队长来看望贫困户了,王拉栓奇妙地停止了咳嗽急切地问送来了什么,得知什么也没有的时候,他脸一歪,继续抽烟咳嗽。嘴里还念叨着:“扶贫扶贫,光说不练,镀镀金,就回!”村支书望着两手空空、一脸尴尬的王强,摇着头直说,过去,王拉栓是一个有志青年呀,怎么成了这个样,烂泥扶不上墙。
王强后来从村民口中了解了巧娘一家的情况。按照“六个一批”、“八个精准”,落实帮扶措施,精准扶贫,靶向施策。看来这个家,是因病因学应突发事件致贫。再穷不能穷教育,只有让孩子上好学,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家庭贫困。首先,他跑教育部门,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免学杂费、免课本费、补生活费),巧娘小女儿上学不用花钱了;他又动员单位教育帮扶,每年支助巧娘上高中的大女儿五千元,在朋友圈发信息,亲朋好友再赞助一些生活费。然后,找上级残疾部门,给巧娘和丈夫王拉栓进行了残疾鉴定,办理了残疾证书,让他们享受到了残疾人补助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应保尽保”、让他们享受到国家的温暖,生活有一个基本的体面保证。在得到巧娘一家信任的基础上,王强寻思着,要长期稳定脱贫,针对这家人,还是要发展产业,安排“就业”。村里的文化图书室,上面捐助的图书不少,村民忙着去挣钱,很少有人看,灰土在书上积了一层;爱心超市,大家捐献的东西很多,公益劳动和爱心兑现管理制度不规范,扶贫扶志扶智,调动不起贫困户和村民的积极性,那些旧衣服,没有人要,放着能发臭。王强积极和民政部门、街办联系沟通,给巧娘争取了一个公益岗位,每月500元,开拓了她的眼界,逐渐揭开心结,打开了她心灵的窗口。
说到刺绣,还源于王强的妻子一句话提醒了他,现在十字绣不流行了,街上流行刺绣裙子,有的“cosplay”还搞伤身体的“人体刺绣”呢!回到村里,王强就鼓励巧娘重新拾起拿手的刺绣,在传统的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出于感激,巧娘给王强的妻子做了一身刺绣裙子,引起了她单位许多女人的追捧,都要订单,一个人忙不过来,王强因势利导,让巧娘做“师傅”,成立村刺绣合作社,开了电商网店,带领全村妇女一起致富。一些在城里打工的妇女,也加入其中,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看娃养家孝敬父母,何乐而不为?王拉栓也不甘寂寞了,玩起了幼时祖传的泥哨子,也叫“泥叫叫”,又称“泥戏人”,系一种玩具哨子,已经消失多年,现在,又收到城乡小朋友的喜爱。巧娘也爱唱爱跳了,爱帮助村民,老百姓称为“村子里的百灵鸟”。不用在村“道德礼堂”上干巴巴讲,村里的民风自然变好起来。死沉沉的村子,泛着活力。
巧娘第一个提出自动退出贫困户,要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支书讲,这叫:“卖了麦子买蒸笼----不蒸馒头争(蒸)口气 ”。
……
一幕幕如在眼前,现在驻村扶贫二年到期,单位要压茬轮换,王强还真有点舍不得。扶贫攻坚、秦岭保护、生态治理、“两委”换届、拆除大棚房、结穷亲送温暖、扫黑除恶……一件件事情,如同昨日发生。
大雪纷纷扬扬。路过巧娘家门口,支书要进去。王强制止了,他不想打扰,也不想让人感恩代谢,历经各种磨难,他觉得一切顺其自然,他只做了对得起自己良心的事情。扶贫攻坚,需要绣花功夫,也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用自己的思想、思路、工作方法、知识经验、创新思维等引领、影响村民,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王强拿下自己的虎头帽子,走的太快,满头是汗。他认真地看着这顶虎头帽子,虎眼生威,一身正气。
“数九天不戴帽———动动(冻冻)脑子。”支书说,“你走了,我也马上七十岁的人了,让年轻人干吧!我去成了给娃带孙子,也享一下天伦之乐。村长(村主任)家里经济情况不好,儿子上大学花了一笔钱,现在又要找工作、买房买车娶媳妇,每月就这二千多块钱,不够花,有时候晚上还到街上偷偷跑黑摩的挣外快呢!”
“这也是个问题。村里需要年轻的能人带头,村干部的待遇问题也值得考虑。我们有些干部一心为公、毫无私心,值得关心和关注。”王强指着前面的弯曲的路说,“我们朝着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的目标在走,还要面对许多困难,任何时候,我们都在路上,但一定要咬着牙坚持走下去!像巧娘一样,绣出心中的大美,活出人生的精彩!”
2019年7月17日匆于长安
作者杨广虎,男,74年生于陈仓,89年公开发表小说和诗歌。著有历史长篇小说《党崇雅·明末清初三十年》,中短篇小说集《天子坡》、《南山·风景》,诗歌集《天籁南山》等。获得西安文学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理论奖,第三届陕西文艺评论奖、首届陕西报告文学奖等。1996年—2016年在秦岭终南山生活。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等。
上市公司高管,驻村第一书记。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端午满园香(杨广虎)
- 下一篇:散文:陪儿中考记(杨广虎)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