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荡八水万古润长安之潏河
位于长安区引镇街道大峪口村的唐代黄渠故道。 |
【泽被古都】
西安城市供水最大的“功臣”
大概是雄伟的秦岭吸引了人们向南的目光,潏河像滈河一样,属于八水中名气较小的一条,然而,从汉代以来为西安城市供水方面看,潏河可以说贡献最大。
“城南韦杜,去天五尺”
潏河流域自古是一个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留下许多和水有关的地名,如江村、江坡村、水寨村、水磨村等等。
早在5000多年前,潏河流域就有人类聚居。考古人员在潏河古道西畔今雁塔区鱼化寨街道鱼化寨一带发现仰韶文化遗址,所出土文物与半坡遗址文物有类似之处,保存有环壕、房址、灰坑、壕沟、陶器等,1956年就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安区杜曲街道西江坡村88岁侯学富说,因他们这里的水好,他们村长寿人多,曾有过103岁的老人。
宋代诗人苏舜钦有诗描写潏河流域多水之状:门前翠影山无数,竹下寒泉水乱流。
当地民间传说,唐朝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不仅为武则天选陵址时,两人选在同一位置,为自己选墓址时,也同选在了潏河畔长安区韦曲街道皇子坡村,并认为皇子坡村南的两座古墓就是他两人的墓。
据《汉书》记载,汉宣帝刘询登基第8年,在杜陵原上为自己建陵,将杜县更名为杜陵邑,把一些丞相、将军、列侯以及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其他官吏、家产百万以上的富豪迁入杜陵邑。
在上述迁徙中,因杜氏、韦氏家族迁入杜陵邑辖区潏河畔,而分别产生杜曲、韦曲之地名。据统计,从西汉到五代,在韦曲、杜曲两地居住过的宰相达数十人。因此当时有“城南韦杜,去天五尺”之说。
从东西两个方向给西安城市供水
潏河为城市供水的时间有2000多年历史。
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阿房宫赋》云:“二川溶溶,流入秦墙”。有学者认为此“二川”之一为潏河。
根据《三辅黄图》等史籍,到了汉代,长安城最初就以潏河为重要水源。随着汉长安城扩展,人口增多,用水量加大,汉武帝为汉长安城开凿蓄水库昆明池。当时昆明池水来自洨河,而潏河是洨河最大的水源。
至隋代,由于京城大兴城位置高,昆明池无法为之供水,所以不仅修建了引浐河水的龙首渠、引洨河水的永安渠,而且修了引潏河故道今氵皂河的清明渠,直接将水引入大兴城。
唐朝除整修扩大隋朝上述三渠、汉昆明池外,一是开凿黄渠,在大峪口引潏河支流大峪河水。黄渠在今长安区王莽街道东三角坡东杜陵原上分岔,一支渠西北行,至城东南入曲江池,然后通过水渠继续北行入长安城,另一支渠东北行,入库峪河,转进浐河,进入龙首渠。二是建漕渠,分潏水北流,至外郭城西金光门入城。
明成化年间,陕西巡抚为解决城防和市民用水,组织人力由城南丈八沟向市内开凿一条引氵皂河水入城渠道通济渠。此后明、清曾多次疏浚通济渠。为扩大水源,光绪年间陕西巡抚升允等自韦曲街道水磨村引潏河水入氵皂河,因以石碌碡为筑堤材料,故名碌碡堰。
纵览历史,潏河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新道或故道,从东西两个方向给西安城市供水。这在八水中是唯一的,可以说是最大的“功臣”。
“白水遍沟塍”
历代引潏河等水为城市供水的水渠、池塘等水利工程,有些同时用于农田灌溉。唐朝时期,黄渠有一分支,可以灌溉长安区大兆街道鲍陂一带农田。明代所开凿通济渠,也是一条农田灌溉渠。清光绪年间升允等筑碌碡堰时,就兼顾了农田灌溉,在碌碡堰下留石洞以通渠道灌溉农田。因此当时“乡民”在水磨村引水口为升允立“德政碑”。
当然,还有大量直接引用潏河水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据《长安县志》载,清代开凿王家堰,从大峪河南岸引水,灌溉长安区王莽街道江村农田100余亩。
1971年建成大峪水库,可灌溉农田6万亩。
长安区引镇街道大峪口村杜随奇等村民告诉记者,大峪水库引水渠基本沿俗称龙沟渠的古黄渠线路,但不完全一致。大峪沟口这一带,新渠位置高,从他们村中过,管道也粗,直径达1.5米,而龙沟渠在他们村庄西侧坡下通过,也只有不到1米宽。他们村西的这段龙沟渠如今成为他们村的农田灌溉渠。
潏河流域农民引用潏河水灌溉农田的方式很多。
长安区王莽街道新庙村71岁的王建民告诉记者,过去他们村有10多条引用潏河上源大峪、小峪河的地下水洞子。水洞子的流水管道,是由石头搭的,高约30厘米、宽二三十厘米。
潏河流域由于农田灌溉便利,成为鱼米之乡。古人有诗赞:“渠流燕尾叉”“白水遍沟塍”。传说,古时有位长安人到山西做官,一次审理一桩官司,有一方想让他偏袒自己,送来了在当地看来非常珍贵的大米等礼,耿直的长安籍官员拒绝道:“我家在长安江村,那里大米多得喂狗,我早就吃腻了。你拿回去自己享用吧。”
“城南第一名胜”
“林繁树势直,溪转水纹斜。”这是善作田园诗的晚唐著名诗人许浑对潏河景色的描绘。潏河流域景色,从上到下,自古十分迷人。
潏河上游,以其支流太峪河的太乙池景色最为有名。太乙池碧波荡漾,清明如镜。因为有这潭水,翠华山名扬上千年。太乙池又称天池,为古代一次大地震而形成的堰塞湖。长安区太乙宫街道沙场村焦普生告诉记者,传说父母双亡的泾阳姑娘翠华为追求爱情,拒绝贪图钱财的哥嫂包办婚姻,逃到翠华山跳崖身亡,感动了山神,山倒岩塌,形成了堰塞湖太乙池。另一民间传说称,太乙池是龙把原位于长安区王曲街道马厂村的湫池移到这里来的,因此太乙池又称“龙移湫”。韩愈为此所作诗《龙移》:“天昏地黑蛟龙移” 。
潏河中游的少陵原与神禾原之间,原名后宽川。按照《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将这条川道封为武将樊哙的食邑,由此改称樊川。由于这里山清水秀,泉潭相接,“渔歌樵唱,雁阵鸥行”,被誉为“天下之奇处,关中之绝景也”,唐代时达官贵人喜欢在此游览,甚至建有池沼园林别墅。明清时期西安著名景色有12处,樊川就占了两处,分别为“入晚尤佳,为城南第一名胜”的樊川晚浦、花色如锦的杜曲花光。
潏河古道氵皂河亦十分美丽。如丈八沟一段,长杨高柳,莲荷花圃,竹径稻塍,自古为胜游之地。唐朝大诗人杜甫曾到此游玩,并作诗一首:“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至民国时期,国民党陆军上将张钫在这里建起别墅,俗称张伯英花园,今为陕西宾馆。
唐僧玄奘舍利安放地
潏河流域是释家文化的圣地。在绮丽的潏河流域,曾建有众多著名寺庙,隋唐时期仅樊川就有八大寺。汉传佛教有八大宗派之说,潏河流域就有其中两个宗派的祖庭。
有个民间神话传说:唐僧玄奘从西天取经归来,在位于潏河支流蛟峪河上游的天池寺念经。皇帝得知前去拜访。见面后唐僧提出,赐他一袍之地用于建寺院。皇帝爽快答应。玄奘遂将身上袈裟抛向空中,袈裟的阴影罩住了樊川及周边区域,从此在潏河流域建了许多寺庙。
樊川还真有和唐僧关系直接的寺庙,那就是位于潏河右岸杜曲街道东江坡村名声巨大的兴教寺。西北大学教授韩养民介绍,玄奘在玉华寺圆寂后,遗骨最初安葬在白鹿原上。生前与玄奘交情颇深的唐高宗李治站在大明宫举目就能看到玄奘的灵塔,由不得伤心落泪,因此下诏将玄奘移葬樊川,为此专门修建了兴教寺。兴教寺至今保留有玄奘法师和弟子圆测、窥基的舍利塔,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潏河右岸韦曲街道东四府村华严寺建于唐代,为华严宗发祥地,现保留杜顺禅师塔和华严宗四祖澄观舍利塔两座砖塔,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樊川八大寺其他寺为兴国寺、观音寺、洪福寺、禅经寺、法幢寺、牛头寺。
在潏河与滈河交汇处的长安区郭杜街道香积寺村还有香积寺,建于唐代,为净土宗祖庭,存留有善导及善导门徒敬业舍利塔,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众多著名水景的水源
景色优美的潏河,还是许多著名人造水景的水源。
唐中宗时期,安乐公主恃宠,要将昆明池变为自己的私沼,唐中宗觉不妥,未同意。安乐公主赌气自己投巨资,引潏河水,在今西安绕城高速里花水立交桥一带凿池,因欲胜过昆明池,取名定昆池。相传,由于定昆池花丽水秀,景色绝佳,人称丽花水,后写为里花水。因此,此处至今有里花水地名。
曲江自古有一水潭,秦代就为帝王游赏之地。唐开元年间,大规模扩建曲江池,靠黄渠引来的大峪河水,使曲江池水面扩大到12顷,并沿池畔建亭台楼阁,一时成为著名风景胜地,游人络绎不绝,节日期间更是人满为患。直到明清时期,“曲江春早”仍为西安十二景之一。
在古代,除上述两池,潏河还是西汉沧池、酒池,唐放生池等皇宫内和官僚豪门宅院园林池沼的水源。
上世纪50年代在兴庆宫遗址建公园时,从杜曲街道居连村一带引潏河水注兴庆湖。如今,兴庆湖仍然离不开潏河,曲江南湖、大唐芙蓉园芙蓉湖、护城河亦然。
向文化传承隧道等方向迈进
潏河古道氵皂河,在上世纪70年代前后,由于工业废水污染,色如墨汁,气味刺鼻,西安西郊一带人因此俗称其为黑河。由于氵皂的本字“皂”义为黑色,有人以为自古氵皂河就是污黑的。近10多年来,我市相关部门为恢复氵皂河本来面貌,改善氵皂河流域生态,进行了整治。记者近日沿其上下走了一遭,发现氵皂河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河道内侧均用水泥做了衬砌,两岸河堤植树绿化,水色变绿,许多地段上面还被封盖,其上做了绿化或为公共活动场所。氵皂河两岸还建有氵皂河湿地公园等多个公园。昔日“黑河”成了绿化林荫大道、生态景观廊道。
潏河一度也曾遭受污染,2000年我市关闭了污染潏河的造纸厂,近十多年来,逐步新建、加固潏河河堤,并进行绿化,建有潏河湿地公园。目前正在进行常宁段整治建设。随着我市“青山、碧水、蓝天、净土”四大保卫战的推进,我市有关方面加大对包括潏河源头在内的秦岭保护。记者近日采访看到,潏河上源各主要峪口设有检查站,禁止一般车辆驶入,峪内许多农家乐挂出了暂停营业的牌子。
潏河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正在向城市交通辅道、生态景观廊道、文化传承隧道等方向迈进。
【流光溢彩】
“人面桃花相映红”
潏河流域自古为文人墨客所青睐,留下众多诗文,其中不乏著名作家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大量有关神禾原与杜陵原之间樊川花景诗歌,就非常值得一提。
“杜曲花光浓似酒”
说起樊川花色,自然要提明清时期西安十二景之一的“杜曲花光”。
明代诗人刘储秀《杜曲花光》诗云:“今见花开积渐多”,“真成锦绣汉山河。”
有“诗王”之称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宿杜曲花下”,“觅得花千树,携来酒一壶。”
在曾任陕西转运使、宋代诗人郑文宝眼里,“杜曲花光浓似酒”。
读了这些诗,不能不为杜曲花光迷醉。
“处处繁花满目新”
樊川不仅仅杜曲花色迷人,其他地方同样繁花似锦。
“烟草近沟湿,风花临路香。”此为晚唐最具影响力诗人之一许浑在《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一诗中的吟咏。
清朝朱谊斗有“山鹰鸭口千峰翠,川到牛头十里花”之诗句。此处“牛头”指樊川北端牛头寺。
唐朝诗圣杜甫系杜陵人、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杜预十三代后裔。为了寻根问祖,杜甫青年时居住到杜曲。往来于京城长安和杜曲之间时,他看到:“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
“杜城韦曲遍寻春,处处繁花满目新。”从唐宪宗时期宰相权德舆此诗中可见,无论是杜曲、韦曲,整个樊川都能看到鲜花。
“无限成蹊树,花多向客开。”在晚唐诗人项斯笔下,樊川花不但多,而且有了人情。
樊川也不仅仅春季花好。
长安人、唐末诗人刘兼秋季在樊川见到:“秋庭碧藓铺云锦,晚阁红蕖簇水仙。”其中“红蕖”指红色荷花。
晚唐诗人司空图诗云:“红叶黄花秋景宽,醉吟朝夕在樊川。”
“酒压新陈常得醉,花开番次不知秋。” 北宋诗人苏舜钦于《留题樊川李长官庄》一诗中告诉人们,樊川的花没有因为秋天的到来而歇息。
“歌声处处有佳人”
因花好,出现在樊川的人也美。
“谁家络络游春盛,担入花间轧轧声。鞍马和花总是尘,歌声处处有佳人。”这是唐末诗人卢延让于寒食节期间在樊川见闻。
唐末诗人罗隐咏道:“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美人晓折露沾袖,公子醉时香满车。”
“韦曲城南锦绣堆,千金不惜买花栽。谁知豪贵多羁束,落尽春红不见。”有“诗虎”之称的晚唐诗人罗邺用韦曲的春花表达自己怀才不遇心境。
为人们一再称道的则是令崔护一举成名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记录唐朝诗人逸事的唐代书籍《本事诗》称:崔护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榜,清明节这天到京城南闲游,在一庄园中见到一颜值非凡的姑娘,心旌摇荡。次年清明,他突然想起那位姑娘,“情不可抑,径往寻之”,不料吃了闭门羹,于是作此诗并写在庄园门上。不死心的他,过了几天再去,才知那位姑娘自头年见到他后就一直“恍惚有所失”。在他前几天再来时,她恰巧出门,待回来看到门上的诗,便病倒了,遂绝食数日而亡。崔护闻之痛哭半日,结果姑娘复活,两人结为伉俪。有传说,此庄园就在今日长安区杜曲街道桃溪堡。桃溪堡因此也遐迩闻名。
【源远流长】
反客为主的潏河
长安古城的南面,不仅有滈河,还有潏河环绕,而且是出西安城区向南遇到的第一条大河,也是长安八水中人工改造变动最大的一条。
“五里潏河”
在潏河流域,有“五里潏河”一说。潏河无论如何都不止5里长,为什么要说是“五里潏河”?
根据《西安市水利志》,潏河正源从位于长安区引镇街道南部海拔2312米秦岭光头山起步后,沿着大峪,跳着摇摆的水兵舞,北下16.5公里,进入平原,然后折向西北,过了长安区韦曲街道水磨村又掉头向西南奔去,从香积寺西擦肩而过,便与滈水汇合为洨水。不算山区,从大峪口到香积寺这段平原地带,潏河也达33.6公里。
记者从长安区杜曲街道西江坡村88岁侯学富、长安区王莽街道郑家坡村60岁郑省民等人处听到一个民间传说:由于神禾原和杜陵原在北头长安区韦曲街道水寨村一带相连,在此以上不是河道,而是一个大湖。秦始皇为了腾出地种庄稼,下令在水寨村一带挖开个5里宽的口子,把湖水放了,这才有了潏河。因此说“五里潏河”。
根据史料和有关专家考察,潏河原为渭河一级支流,到达韦曲街道水寨村后,其古道没有紧贴神禾原向西南绕,而是从水寨村北继续顺着神禾原和杜陵原之间地势最低处向西北走,过了雁塔区鱼化寨又向北流,直至进入渭河,与今日氵皂河河道基本吻合。秦汉之际,于水寨村改道潏河,使河水从水寨村南边流过,经过4公里长一段人工渠道,到达香积寺,与滈河汇合。
“挖掘出来的河”
潏河的“潏”字,音同掘,拼音为jué。按此拼音在电脑里用拼音输入法找不到“潏”字。古代有人把潏河写作泬水。有学者认为,这是因谐音而误写的。
潏河一词是什么含义?
长安区太乙宫街道沙场村65岁的焦普生认为,潏河最早的写法为“掘河”,意思是挖掘出来的河,后来人们把“掘”字改写为谐音字“潏”。当地许多群众持这种观点。
此说和潏河改道历史以及民间传说故事吻合,而且东汉末年刘熙所作的探求事物名源的《释名》一书称:“人所为之曰潏。潏,术也,堰使水郁术也,鱼梁水碓之谓也。”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亦称:潏,“涌出也。一曰水中坻,人所为,为潏。”
按这些解释,潏河之义可以理解为人工形成的河。这一水利工程,不仅改变了潏河的流向,也影响了整个河流的名称。
没有干涸的古河道
经过人工改造后的潏河,形状像个大勺子,从大峪出来后,接纳了其西侧由秦岭其他峪下来的小峪河、太峪河等河水。而且由于潏河较滈河水量大,有人将两河汇合后的洨河亦称为潏河,将滈河作为潏河支流。这和灞河侵入浐河河道,反将浐水作为自己支流一样,反客为主了。因此,如今有关部门一般在计算潏河流域面积时,将滈河、洨河都算在其内,年径流量也以洨河为准。洨河年均径流量2亿立方米。如果扣除滈河的流域面积,潏河流域面积为449平方公里。
潏河不仅在这一方面反客为主。潏河的形成,主要受喜马拉雅山地质运动的影响。在此地质运动之下,杜陵原和神禾原之间出现了一条由东南走向西北的断层。潏河将此断裂带作为自己前进的道路。由于潏河的存在,地质科技人员反过来将此断裂带称为潏河断裂带。
水寨村以下潏河古道,没有因为潏河改道而干涸。自潏河改道后,在36.46公里沿途接受50平方公里范围内泉水、雨水以及农田退水等等,2000多年来一直有水流淌,年均径流量约1.2亿立方米。至唐代,又曾一度与潏河打通,向京城长安水运秦岭木炭,因此人们称潏河古道为漕河,后写作谐音名皂河,再后又给皂字加上“氵”旁,成氵皂河。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