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 网站首页
  • 魅力长安
  • 长安人物
  • 映像长安
  • 长安旅游
  • 农家乐园
  • 长安教育
  • 本站动态
  • 长安开发
  • 长安文苑
  • 长安艺苑
  • 长安民俗
    • 话说长安
    • 生态长安
    • 科教长安
    • 文化长安
    • 历史名人
    • 文化人物
    • 政坛之星
    • 科教精英
    • 影视歌戏
    • 传媒新锐
    • 业界骄子
    • 根在长安
    • 秀美风光
    • 历史人文
    • 景象万千
    • 长安旧照
    • 旅游动态
    • 长安风景
    • 长安古迹
    • 乐在农家
    • 长安特产
    • 农家报道
    • 开心农场
    • 名店推荐
    • 农家人物
    • 特色美食
    • 农家特产
    • 院校动态
    • 重点大学
    • 民办高校
    • 职业教育
    • 中小教育
    • 幼儿教育
    • 编委成员
    • 顾问理事
    • 网站简介
    • 专题活动
    • 城市新貌
    • 乡村建设
    • 企业风采
    • 居家长安
    • 长安印社
    • 百姓热贴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 长安书坛
    • 长安画坛
    • 摄影天地
    • 艺术收藏
    • 筹建中...
    • 民俗文化
    • 七夕专题
    • 社火专题
    • 民间工艺
    • 何家营鼓乐

    栏目导航

    • 文友天地
    • 名家赏析
    • 三民说事
    • 凤栖杂集
    • 辛亥革命与长安
    • 何琼专题
    • 董颖夫《平民记忆》专集

    本月排行TOP10

    • 社区帮找回遗失物品 八旬老人…
    • 政协长安区文化艺术界委员工…
    • 普法宣传进社区 让法律服务与…
    • 西安市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宣讲…
    • 双节氛围渐浓 社区活动传递节…
    • 理性看待“长安中考并轨”传…
    • 长安区中招与城六区并轨?趋…

    最新推荐

    • 西安市长安区区长张军
    • 中共西安市长安区委书记吕强
    •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
    • 宁夏音乐家协会会员刘耀光
    • 长安人网站创办十周年大型征…
    • (散文)潏河,我的母亲河
    •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
    •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
    • 深圳出任金融办主任何晓军
    • 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训练部副…

    网站统计

    查阅网站在线详情 >>
    您现在的位置:长安人>> 长安文苑>> 文友天地>> 郭沛军>>正文内容

    散文:颐香(郭沛军)

    作者:郭沛军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7年08月30日 点击数:

    颐香,是和朋友柳明共同起的,是我们申请的专利的名字。颐,休养保养的意思,香,香料植物燃烧产生的香味。专利《颐香》,就是想传承和推广历史悠久的香文化。

    因工作关系,认识了朋友柳明,在一次工作之余闲聊,惊奇的发现,我们竟然还有相同的爱好——爱动脑,搞专利。他发明的成果已投入到实际的应用,不由我产生敬意,而我,虽有六项专利,却没有一个转化为生产力。

    有了共同的爱好,我们讨论的话题也就多了。在工作之外,偶有思路,也会互相探讨一番。柳明工作很忙,一心扑在工作上,我若有新的思路之后,便会向他请教。在谈到我的第一个专利“带卫生防护装置的香烟”时,我不免感叹一番,94年上大学时申请的专利,授权之后,也曾跑过宝鸡烟厂,经朋友介绍,引荐到宝烟技术处。当时的领导看过之后,只是说,这个专利不错,但因技术方面的原因,生产不出来,第一个专利也就搁置了,没有转化成功。

    在我们谈到香烟时,柳明想戒烟,因为在他晚上经常加班时,不由自主的想抽烟。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人们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虽然国家宣传戒烟的力度很大,但是,仍有很多的人无法摆脱对香烟的依赖。更可怕的是,二手烟对别人造成伤害随处可见。

    一次偶然,他加班时产生了灵感,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就是发明一个东西,要让抽烟的人,既要有抽烟的感觉,又不能让烟伤害到自己和别人?

    有了大概的思路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告诉了我,让我们共同去思考。有时,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会出现钻牛角尖的事情,一时半会儿想出不来,百思不得其解。当我遇到如何解决通气问题时,告诉他,他不假思索的提出了解决方案,真是令我佩服。

    如何解决抽烟人在不受尼古丁伤害的同时,还要有抽烟的感觉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柳明想到了“香”。

    香,在我的一本简易读本的《本草纲目》里,看到有这样的记载:檀,是善木,所以字从亶旁,亶有“善”之意。檀香,点然后有一种极其特殊的香味,可净化空气。闻此香可以稳定情绪、舒缓心情、并且有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另外,檀香对气管炎、咽喉肿痛也有辅助疗效。

    从小到大,我对“香”有一种抵触情绪,不太爱闻香。自从颐香出现后,似乎对香有了免疫力,对香的气味逐渐有一点适应。在工作之余,我翻阅书籍,上网查询,真是不看不知道,“香”在我国使用的历史太久远了,而且,香文化源远流长,真是长了见识。

    在一个香文化的网站上得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

     《诗经》、《尚书》、《礼记》、《周礼》、《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如屈原《离骚》中就有很多精彩的咏叹:“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椒专佞以慢稻兮,木杀又欲充夫佩帏”。那应该是最早颂扬“香”的诗篇吧!

    后又借阅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里记载很多关于薰香与香料的内容,如:“乳香、安息香、樟木并烧烟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皂荚等并烧之可辟瘟疫”。还记载了制作线香的技术(挤压成条):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成条如线”的香,这种方法到现在还一直沿用着,只不过是机器代替了人工。

    真的,中国传统的文化太多了,现在大家谈的较多的就好像只有饮食文化,酒文化,烟文化……,而香文化好像早已被人们遗忘了。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中国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已经不见了,甚至失传了。虽然,我们传统的香文化起源很早,源远流长,现在已经不多见的,说起“香”,大家只知道在寺院道观里面,或者在祭拜先人的时候才会烧香。

    网站比较详细的介绍了“香”的发展史,是这样写的,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

    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西汉初期,在汉武帝之前,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流行开来。熏香在南方两广地区尤为盛行。汉代的熏炉甚至还传入了东南亚,在印尼苏门答腊就曾发现刻有西汉“初元四年”字样的陶炉。伴随香炉的广泛使用,熏香风习更为普遍。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

    香文化在汉代的快速发展,汉武帝有很大贡献。他在位期间大规模开边,通西域,统南越,开海路,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香料的传入。

    魏晋南北朝时,虽战乱不断,但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发展。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同时,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这一时期,人们对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有了较深的研究,并广泛利用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出现了“香方”的概念。配方的种类丰富,并且出现了许多专用于治病的药香。

    隋唐之前,虽然上层社会对香推崇备至,但很多适宜熏烧的香料特别是高级香料不产于内地,而是来自边疆或域外,所以可用的香料总量较少,即使对上层社会来说也是稀有之物,甚至级别稍低的官吏也难以享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文化的发展。

    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都空前繁荣起来。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中国。虽然安史之乱后,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但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的繁荣,使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系统化的阶段。对各种香料的产地、性能、炮制、作用、配伍等都有了专门的研究,制作合香的配方更是层出不穷。

    在这个时期,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

    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也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动频繁,其用香数量之大便可想而知了。

    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佩挂,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

    从宋代的史书到明清小说的描述都可看到,宋之后的香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已十分密切。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香饼、香丸、线香等,还已广泛使用“印香”(也称“篆香”,用模具把调配好的香粉压成回环往复的图案或文字),既便于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还被用作计时的工具。

    到明朝时,线香已有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各类典籍都有很多关于香的记载,周嘉胄所撰《香乘》尤为丰富。

    文人墨客也从未停止抒发对香的热爱,苏轼、曾巩、黄庭坚、陈去非、邵康节、朱熹、丁渭等人写香的诗文中可以看出,香不仅渗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当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单单是芳香之物,而已成为怡情的,审美的,启迪性灵。如苏轼的《和鲁直韵》、朱熹的《香界》等。

    从香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焚香,经历了从高雅到平凡,从名贵到普通的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已经融入到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说明生活是需要“香”的,是没有危害的,是有益于人的健康的。

    通过对香文化网站的学习,更加激励着我们推广自己的《颐香》,也为宣扬传统的香文化,传承祖先的好东西,出自己的一份力吧!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小 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 上一篇:诗歌:想去那片竹林听雨(郭沛军)
    • 下一篇:散文:做醋(郭沛军)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联系我们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2006-2022 陕西.西安.长安 长安人的网络精神家园. 备案序号:陕ICP备06013096号 All r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