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峪不畏层林遮望眼 遍寻青山得一石
传说,从唐长安城南门处远眺秦岭,青山上有一道白光格外耀眼,有人说那是山涧的一块白色巨石,石头所在的山谷因而得名“白石峪”。这块几十里外都能看到的白石是否真实存在?民间众说纷纭。也许只有深入白石峪进行探访,才能揭开真相。
望苍松翠柏 品鹰嘴奇石 路上偶遇一只戴胜
品鹰嘴奇石
路上偶遇一只戴胜
白石峪就在长安区滦镇街办内苑村以南,秦岭野生动物园西南,西有黄峪,东有子午峪,长约4公里,其中还有一条支峪名叫直峪。
白石峪离钟楼约32公里车程,想去的话可以乘坐游9在终点站动物园站下车。通往白石峪的道路就在动物园游乐场(“秦岭欢乐世界”)的西墙根下。
这是条上山的水泥路,坡度很缓,时常能见到动物园的车辆驶过。路西边与游乐场一街之隔,路边的蜀葵十分赏心悦目。一路走下来,就绕到游乐场后墙了。前方有个岔路口,往南去就是通向白石峪山门的路。
笔者也是头回造访白石峪,内苑村支部书记给笔者推荐了两位老人当向导,他们中一位姓徐,年近古稀;另一位名叫李武民,今年62岁,他曾撰写过一篇千余字的《白石峪游记》,对这片山水比较熟悉。
在通往白石峪的路上,向导徐老遥指着西南方的山巅说:“那里有一块鹰嘴石。”笔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这块“鹰嘴石”是山顶一块向东突出的岩石,听说有6米高,两位向导称它是“天外飞来”的奇石。徐老告诉笔者,他早年曾登上这座山峰,当时正在下雨,他便在这块鹰嘴石下避雨,谁知这石头“不生根”,一只鸟恰巧落在上面,石头就开始左摇右摆,吓得徐老撒腿就跑。
这块鹰嘴石轮廓不甚清楚,因为白石峪两旁的山头上郁郁葱葱,覆盖整齐高大的松柏,半山腰与山下的树木也很茂盛,以板栗树、核桃树居多,兼有杨树、桐树、杏树等,其中板栗树的平均树龄据说有200岁。据李武民讲,上世纪60年代前,山下也有一片松柏林,树木之茂密,仅容人穿过,牛不得过。后来,人类活动导致山下的原始植被破坏殆尽,而山上的森林则因政府保护,得以幸存,可以说是原始森林。
如今在山上出没最多的野生动物是野猪,但数量不多。听说,早年还有人在密林中见过金钱豹,甚至有传言说“打死过一只,还让剥了皮”。时至今日,金钱豹已很难见到,常与人为伴的就是各种鸟类。白石峪周边的居民,天一亮就被各种鸟叫声唤醒,根本不用上闹钟。
笔者此行也见到不少珍禽,其中还有一只戴胜,它在草丛间蹦跳着穿梭觅食。戴胜黄黑相间,头顶有冠,是以色列的国鸟,属低危物种,在我国北方地区并不多见。据说这种鸟是个“吃货”,食量很大,而且吃的大多是害虫。它的出现是个好兆头,预示着当地自然环境持续向好。
尝灯盏泉水 入严福古刹
正宗山泉“有点甜”
白石峪山下,是一条沿山修筑、东西向的断头水泥路。路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禁止采挖树根”“禁止非法食用野生动物”“严禁捕鸟”“林区内禁止烧烤”“严禁带火种进山”“禁止下河道戏水”等警示语。
穿过这条路,可以看到一个简易的森林防火站,其背后还有一座寺庙,名叫福慧禅寺。这个寺庙并不是很有名,比较有名的是白石峪里的严福寺。
严福寺始建于唐咸通七年,原为唐翠微寺下苑,宋太平兴国三年改为严福寺,明洪武年间又更名为董德寺。据记载,严福寺遗址在内苑村西北,杨家庄南,乔村东,花园村西之间,现有大土堆、砖石瓦渣等遗物。历史上,严福寺几经兴废,一度成为耕地。1990年,严福寺迁至白石峪口东面山坡,先后建起三宝楼五间三层、净心楼三层、观音洞一孔、卧佛洞一孔、放生台一座,此外还修筑了铁山门。
严福寺离铁山门不远,东边十几米外的矮崖上便是,站在山下就能看到严福寺沿山修筑的白色围栏。铁山门略显简陋,门上无字,听说几年前曾有人在这里设卡卖票,后被政府取缔了。
穿过山门,是山间的岔路口,右手不远处有一条上山小路,上面有一道白色石门,上书“白峪寺”;左手大路通向严福寺。山间溪流便是白石峪河,这条河流入金沙河,后经滈河汇入沣河。
笔者来时正值丰水期,但河里水量并不是很大。看到这股山间流水,向导徐老从包里掏出一只空水壶,朝着溪边走去。笔者跟了过去。那里还有几位游人,一打听,他们竟是扛着大桶专程从城里开车来打山泉水的。
这泉水从西边山上,也就是白峪寺那座山冒出,淌过几截石阶,汇入白石峪的溪流。为了方便取水,有人在泉眼处插了一根塑料管,清澈的泉水从管中不断涌出。笔者尝了几口这山泉水,果然“有点甜”,与市面卖的矿泉水不是一个味道。之后的路上,两位向导不停地把水壶递给笔者,他们对这泉水的味道和卫生十分自信,简直把它当作待客的佳茗了。听说平日里在此取水的人能排起长龙,笔者索性又灌了几口。
李武民管这泉眼叫“灯盏泉”,说是泉眼处曾有一座自然形成的风蚀“灯台”,因而得名。李武民说,“灯台”后来被炸掉了。
在白石峪,早年炸山采石留下的痕迹不少,听说较小的碎石被村民用来盖房,剩下的大块碎石则无人问津,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奇形怪状。严福寺门口就有两块叠摞的碎石,大的在下面,高约3米;小的在上面,高约1米。从远处看去,两块石头犹如盘腿打坐的和尚,令人称奇。但据同行的徐老讲,小石头是用吊车吊上去的,若是这样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一行来到严福寺,这座寺庙规模不小,目前正在施工扩建,其北面要打通一条到村上的路。寺内目前最大的在建工程是大殿,它是一座仿唐建筑,主体已落成,纯木结构,非常宏伟。据工程负责人介绍,建筑用的木料是非洲的菠萝格,学名“印茄木”,这种树能长到50米高,木质坚硬,是栋梁之材。
笔者在严福寺内转了一圈,见到一座石质灵骨塔,看上去年代久远,上面还有人物浮雕。
据李武民介绍,今严福寺住持乃内苑村同乡,他少时出家,随师父游历全国,学成归来后当了严福寺的住持。
览风涨瀑布 访洗心茅棚
传奇白石崭露峥嵘
白石峪内仅有的一段水泥路终于严福寺门前。笔者与两位向导继续行进,越过溪流,老远便听到很大的水声,拐过弯一看,原来是一道瀑布。据李武民介绍,此瀑布名叫“风涨瀑布”,意思是说风吹过的时候就会涨起水雾。
眼前这道瀑布高约6米,水量不大,下面的水潭浅浅的,刚没过脚踝,让人产生一种想站在下面淋浴的冲动。两位向导说他们还是孩童时,就常和村上的小伙伴们在此戏水沐浴。这“澡堂子”得天独厚,但也不完全是自然形成的。据说很早以前,瀑布下还是约两米深的水潭,后来人们炸掉了旁边的山崖,历经千万年形成的深潭就一下子被碎石填满了。经历了几十年的流水冲刷,如今潭底变得很平整。
绕过风涨瀑布,站上其顶端,轻风拂过,果然有水气飘上面颊,十分清凉。
离开了风涨瀑布,炸山采石的遗迹越来越少了,浓密的树荫渐渐遮住了烈日。不远处,路边的核桃树下,一队老年妇女正在吹奏葫芦丝,曲子是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听起来别具一格。
美妙的乐声渐渐远去,笔者一行进入了真正的山路,也就是时而有路,时而没路;时而迂回往返,时而上蹿下跳。同行的徐老好心提醒笔者:“不要把‘脖娃子’(脚腕)崴了。”
夏日的白石峪野性十足,各种灌木纵横交错,阻碍了视线。谈及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寻访白石,徐老告诉笔者:“恐怕是看不到了。”据说是因为山上盖了座尼姑庵,把石头给挡住了。听了徐老的话,李武民赶紧纠正,他确定白石还能看见。
李武民说,几个月前,他趁草木还未长起时,钻入河谷深处探险。他沿着白石峪的河道行进,里面不见天日,阴森恐怖。李武民说,他好几次想打退堂鼓,但总算坚持了下来。直到穿过一片枯树林,眼前豁然开朗,矗立在山涧的正是那块巨大的白石。
说着说着,李武民突然离开了主路,他在草丛中寻找了一番后,示意笔者跟过去。在他的带领下,笔者登上一处山崖,来到一座尼姑庵门前,门上有四个大字——“洗心茅棚”,想必这就是徐老口中挡住白石的尼姑庵了。
洗心茅棚大门紧闭。同行的两位向导叫了半天“阿弥陀佛”,门内也无人答应,只听见“突突突”似是木鱼的敲击声不断传来。在门口等了一会后,李武民踏上悬崖边的碎石,伸长脖子向山中瞭望。他发现这个位置也能看到白石。
据笔者观察,这白石果然名不虚传,它依山而立,形状竖长,非常巨大,深不见底,有一定坡度,应为花岗岩质地。流水从石上淌下,冲刷出一道道深深的沟壑。从侧面看,水流时断时续,宛如从洞中穿过,最终淌入视野所不及处。
白石前还有碎石砌成的高大台基,掩盖了一部分石体。台基上是围墙,里面便是洗心茅棚。
站在洗心茅棚门前向山外望去,视野比较开阔,但白石位置较深,仿佛嵌于山间,加之有台基掩盖、围墙遮挡,所以就目前情况看,从城里望见白石应该不大可能。
洗心茅棚外白石上砌着高台
李武民与笔者谈论起这块白石,他称其为“白虎石”。传说,远古时代曾有一只巨大的白虎在秦川肆虐,食人无数。天庭为除此祸患,派青龙下凡剿灭。青龙与白虎在秦岭山中激战了许多昼夜,仍不分胜负。最后,二者筋疲力尽,双双殒命在这山上,白虎的尸体化为白石,而青龙则化为悬在白石东边崖上的一道瀑布。
我们等了许久,洗心茅棚依旧不见开门,向导徐老过来告诉笔者无需久等了,笔者只好作罢。
寻黑龙瀑布 上孤独土塬
诡异传说让人惊异
亲眼见到“白石”的存在,笔者也算不虚此行。前面李武民提到“青龙化成了瀑布”,这瀑布当地人多称其为“黑龙潭瀑布”,乃是一道二级瀑布,第一级高约20米,下方有一深潭,即“黑龙潭”,深约6米,上窄下宽,呈葫芦形。
寻访黑龙潭瀑布的道路是一条沿着山崖的小路,一路上始终能听到瀑布的水声。李武民带着笔者来到一处名叫二道庙的平台上,这里是观赏瀑布的绝佳地点。
据说,白石峪一共有五道庙,第一道是土地庙、第二道是山神庙,后面还有庙宇供奉着神仙。曾经的二道庙早已被拆得片瓦不留,只剩下一堆石头,可以站在上面瞭望瀑布。
由于林木过于茂盛,在二道庙无法得见瀑布真容。继续前行,一路上也看不到从天而降的瀑布。走着走着,笔者透过崖边的灌木丛隐约看见下方的石头上写着“黑龙瀑布”四个红字,此处应为瀑布顶,水流大而湍急,真可谓“神龙见首不见尾”。
关于这黑龙潭瀑布,有一件恐怖的事情在村上广为人知,据说早年曾有一妇女上山割韭菜,不慎从崖上滑落,坠入黑龙潭,后来搜救队费了很大劲才把尸体捞上来。
笔者向黑龙潭瀑布上游进发,过了两山间一处名叫河槽子的平地,又见一道瀑布,名曰七盘子瀑布。此瀑布落差约12米,顶端水花四散而下,落入一位置较高的水潭。潭中溢出之水迂回下行,淌入脚下浅潭,阳光照射处,成片的水黾正享食水藻。
过了这道七盘子瀑布,白石峪接下来的路就是所谓的“七盘子”,是一条有七道弯的山路。过了七盘子,远处有一个山坳,名叫“孤独塬”。
孤独塬地面不是岩石,而是黄土层。早年曾有一个十几人的生产队在此居住、开荒,他们于上世纪70年代全部搬下山去,只留下零星的梯田痕迹。“孤独塬”按李武民的说法,是“虎头塬”或“骨头塬”的转音,传说白虎在此吃人,骨头堆积如山,因而得名。
白石峪有许多诡异的传闻。其深山之中,五道庙之后几里远,有个地方名叫桃子沟。笔者此行未能深入到那里,但听说桃子沟里并无桃树,“桃子”很可能是“逃之”的转音,说的是有人在那里遇到怪事,吓得逃之夭夭。
究竟是什么怪事?李武民有所耳闻。年轻时,他曾与哥哥上山采药,白石峪盛产各种草药,以五味子居多。为了采到上好的药材,他们进入深山,行至五道庙附近,见前方浓雾弥漫,就准备打道回府。这时,雾里窜出一个人,定睛一看,那人背着个大箩筐,原来是山下上来割草的。内苑村那时有20多头牲口,山下的草被吃得差不多了,于是每天都有人上山割草。山上的草越割越少,割草的人越走越深,有时来回走一天才能割满一筐草。可奇怪的是,那天割草的人筐里一根草也没有。天色尚早,他见到李武民兄弟却直呼“快走”。
原来,这人算是胆大,他在浓雾里摸到桃子沟,眼见一片草地正要下镰时,四周却响起了隆隆枪炮和喊杀声,宛如身处战场中央。他起身环顾四周,茫茫一片,可那声音却是真真切切;逃跑中,那声音又如影随形,伴着他跑,响了好一阵才停止。
这件事一直萦绕在李武民心头。多年后,他查阅资料方才得知,这其实是在特定的气象环境下出现的岩石录音、放音现象,这种情况在石英岩上偶有发生。后来他又听说,解放军某部队当年曾在附近山里剿匪,或许桃子沟的怪声正是其中某次战斗留下的。
据说旧社会每遇大旱,村里就会举行盛大的“取雨”仪式,村民们一路敲锣打鼓,跟着跳大神的巫师一路进山,走到没路了就派几个小伙攀爬到山顶的“风火洞”,从洞边的水潭里取回“神水”,带回山下供奉,以此祈求天降甘霖,这种习俗到解放初还存在。据说,白石峪的山梁有许多风化奇石,待到冬日草木凋零,上山时可一览。
笔者对白石峪的探访告一段落了,遥想唐代眺望白石的传说,回望古城,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此探访、了解白石峪。
延伸阅读
内苑村里 有棵大银杏树
下山后,笔者专程去看了内苑村里的一棵大银杏树,此树高约20米,少说也有500岁了。
内苑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此一带原为汉武帝在终南山建造的避暑离宫——御宿苑。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御宿苑改建为翠微宫,宫北一带禁地称为内苑。李世民死后,翠微宫改为翠微寺,当时内苑亦称翠微下苑。
清初此处村落分为东、西内苑,清嘉庆年间,洪水淹没西内苑,留下东内苑,更名为永宁堡。咸丰后,原“内苑村”村名恢复,《咸宁长安两县续志》亦记载为内苑村。内苑村目前尚存的古建筑有安家祠堂和戏楼,位于村委会附近。(郭峰)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