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秋色烂漫——我的“战友”卢剑利(张梦婕)
卢剑利 许海峰摄于2006年秋
七十年代生人,对于穿军装的叔叔阿姨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那一身笔挺的绿色军服,挺拔昂扬的走姿,无疑成为70后内心里最璀璨的火烧云。及至上中学时,有一篇课文是由著名作家魏巍的执笔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更增添了那个年代的人对于解放军叔叔的崇拜。遗憾的是,一辈子都没有参军当兵的荣耀。好在,好在上帝成全我做了另外一条战线上的士兵,并且一做就是十年,这就是新闻战线。十年新闻纸上纵横驰骋,枪林弹雨,自然有很多个战友在同一个战壕或坚守、或冲锋,印象最深的是卢剑利。
当时我们同在一家报社供职,效力于《三秦都市报》。这是陕西省委党报《陕西日报》的子报,也即都市版块。都市报首当其冲的就是社会新闻,当时西安报业从早到晚如火如荼的新闻竞争不断,当时《华商报》刚刚创办不久,《西安晚报》是有口皆碑的老报纸了,所以三家报纸每天只能在社会新闻上大做文章,这可苦了新闻部的记者们,大家熬夜挖掘深度新闻,分析兄弟新闻报纸。报社一般是不实行坐班制的,记者们只管采访写稿,一个个练就了夜猫子的当家本领,晚上交稿时候才回报社转一圈,所以当年的新闻同仁更多的时间都是在捉摸当天要爆料的新闻焦点在哪里,怎样写才精彩,出席各种新闻采访现场,而很少欢会聚首。作为职业新闻记者,不敢说报效家国,正义感还是有的,再说斯时青春年少,谁不想更精彩呢。正当我们为写新闻而苦恼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一个身影翩翩而来,这个人就是卢剑利。
他几乎一周有三次以上登上新闻头版头条的机会,仔细打量,人长得清风和畅,但总是来去匆匆,虽说报社记者在外人面前总是语出惊人,但是在同一个战壕里,虽说竞争残酷,但大家还是惺惺相惜的。卢剑利一回到报社,第一件事情就是浏览全国各地报纸,然后迅疾拿出稿纸和采访本,埋头在报纸堆里开始写稿件,这是多年来我记忆最深刻的一幕。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话在当年的报社也同样适用。报社里经常有新闻记者受不了高负荷的新闻节奏,跳槽的有之,另谋高就的有之,飞往南方报业集团的有之,出国留学的也不在少数,我们的青春年华就是在这样一个高强度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沸腾。
每年年终报社有个盛会,就是全国新闻奖和省级新闻奖的颁奖典礼,卢剑利是那年获奖最多的记者之一。当时的他稳健地登上领奖台,年轻的寸发在聚光灯下黝黑闪亮,这之后不久新闻部里突然不见了卢剑利,有人说卢剑利下海了,又有人说卢剑利孔雀东南飞了,此后种种传说版本不断。
此后很多年都没有卢剑利的消息,红尘里奔忙,终于有一天我在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看到了一个背影,长得酷像当年的战友卢剑利。穿越了人流,急急地走上前去:“嗨”!打了一声招呼,原来卢剑利已经转换了角色,他是资深新闻文化人,中国致公党成员。不仅新闻著述多多,而且对于书法可谓驾轻就熟。他来了一个更古典的转身,走向了陕西书画艺术圈。他还是那么年轻、清迈。谈吐间儒雅而庄重,再看他的墨迹,健笔凌云处,清泉潺潺来。
回眸当年的新闻战线,战友们有的跻身于商界,有的已经是新闻战线上的掌舵者,只有卢剑利他坚守着一个文化人的古典情怀,积极参与筹办丝绸之路全国书法展赛与世界佛教书法活动,等等大型公益活动,向全国各地推介陕西书法,撰写了《名人与书法》系列文章,尽管来去依然匆匆,足音却更加坚定清朗。
有很多次战友们都想好好聚一次,人海中不是你忙就是我忙,难以欢聚一堂,只能电话、微信互传消息。
战友卢剑利他日常工作很忙,经常出席全国、省地的书坛活动不断,但他能静下来。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在电话中跟我说:静能生慧,只有让心静下来,才能看淡一切,让生命得以升华。捧一杯香茗细品这句话,受益匪浅。
战友还是那个战友,却又有不同,我从这不同中终于悟出,如果说昨天的卢剑利是一棵春天的树,那么今天则是他果实累累的秋了,在这秋色烂漫的午后,他的背影不断地书写着新的华彩。
(本文作者张梦婕,陕西旬邑人,现居西安。文学写作者。喜读书弄墨,常习古帖,翻书耳。著有长篇小说《嘉年华》。曾在《三秦都市报》做新闻记者数年。现供职于西安高新区某公司)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散文:打工记(程选成)
- 下一篇:散文:坚持(郝德海)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